“借钱不还”拷问政府诚信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7日01:06 红网 |
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向群众借钱兴办公益事业,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借出的钱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借款”变成了“捐款”,你还会再相信政府的承诺吗?如今,湖南衡山县的老百姓就碰到了这样的“倒霉”事:1992年,该县修建湘江公路大桥,向全县人民借钱,并立下借据承诺5年后由县财政局委托建设银行兑付。大桥建成后,大桥收费站以“收费还贷”的名义,年年收费,但时至今日,修路时向全县老百姓借下的钱却一分也未还。群众多次找银行和县财政局及县政府询问还款事宜,但他们都说还钱不归自己管。(7月14日《湖南日报》) 衡山县向群众借款修建公路大桥,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其初衷和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政府当初的还款承诺迟迟不能兑现,甚至连个说法也没有,实在让人惊讶、气愤!不少群众抱怨说,如果财政确实紧张,拿不出钱还账,政府应跟老百姓解释清楚,做好群众的工作。如此不闻不问,根本就是没把老百姓的利益当回事!它损害的不只是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对政府的公信力也是一次严峻的拷问。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诚信被视为“立人之道"、“立政之本"。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诚信的意思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于个人,它是人之为人的最为重要的品德;于社会,它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于政府,诚信是一项基本的政治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诚信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也促使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更深层面: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 长期以来,我们对诚信的注视多集中于商业领域,而忽略了作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的政府的诚信。2003年,湖南省政协曾就此问题专门在企业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被调查的企业中,认为政府承诺“全部履行”的只占4%,认为“很少履行”的占10%,“基本履行”的占50%,“部分履行”的占36%。尽管政府的诚信在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但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老百姓还是把他们的信任票无条件地投给了政府,原因也许就源自于老百姓对政府那种朴素的信任感情。因此,当初衡山的老百姓把钱借给政府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会出现今天“索债无门”的后果,他们不明白,白纸黑字的借条在政府心目中怎么就成了废纸一张? 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诚信首先应该是政府的诚信,诚信政府是诚信社会的定星盘。一个有信用的政府,必定是言必行、行必果。政府承诺的事,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去兑现,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这样的政府,才能取得社会各界的信任,才能为社会各界树立榜样,才能在打造诚信社会中发挥榜样作用。如果不履行承诺,我们的政府就会成为无水之鱼,无源之水,在丧失诚信的同时也会失去民心。 衡山县政府借群众的钱长达10年至今未还,招致群众抱怨,使政府的诚信遭到了重创。这一事例警示我们,决策者在规划、决策、审批、实施一个项目时,要充分搞好调查研究,一切工作都要以群众利益为重。出尔反尔,互相推诿,久拖不决,只会使政府的“诚信”雪上加霜。(稿源:红网)(作者:高福生)(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