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考之痛,还要痛多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8日14:52 扬子晚报

  昨天,一位老师针对本报“高考之痛”的报道,在来信中说:“我很庆幸能在一所坚持全面育人的学校从教,我常常告诉自己和学生,要珍惜这份幸运。但我知道这种坚持太艰难,常常担心我们的坚持还能撑多久?”有着同样困惑的其实不止这位老师,包括教育者,也包括学生和家长。而“高考之痛”还要痛多久的疑问也并不是第一次提出。

  审视高考之痛,或许该换个角度看。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龚放教授说,大家往往注意到那些高考失败者的痛苦,实际上,尽管不少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培育”下顺利进入高校,但他们在高密度课业负担下同样付出了代价,思维火花或发展潜能已被渐渐磨蚀,这更令人痛心。而从培养人才来看,高校更欢迎那些基础扎实、发展全面、富有活力的学生,而高考分数并不能显示所有学生的潜质。2001年东大、南理工和南航等3所高校在全国率先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很多才华出众或有特长的学生在分数略低的情况下进入高校。东大对2001级和2002级自主录取的学生跟踪调查显示,这部分学生综合成绩“优秀率”达27%%,高于正常录取学生7个百分点;在参加科学创新大赛、组织社会活动、评定各类奖学金等方面,他们的优势也很明显。东南大学学生处李和渝副处长说,通过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素质相当过硬,他们明显改善了学生的素质和结构,促进了学校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但倘若当初仅以高考成绩来衡量,这批学生极可能与本一院校擦肩而过。南理工同样发现,自主招收的学生脑子灵活,反应快,自学能力强,在此前江苏省举办的工科院校数学竞赛中,该校获得6个一等奖,全被这部分学生摘走。

  就在本报讨论“高考之痛”的同时,7月12日上海传来消息:将改革当前单一的升学制度,逐步实行高校综合评价、多元选择、自主招生的录取制度;高中阶段,实行招生考试、毕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录取制度,以缓解初、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李和渝也透露,东大此前就向教育部提出,希望在中学建立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打通中学和大学之间的通道,让大学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是如何成长的,并将评定指标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在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之后,省内至少10所高校有条件与中学联手,像上海那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录取,这个设想并不难实现。

  审视高考之痛,基础教育同样值得反思。南京一所名校曾从苏中一所以竞赛获奖见长的学校挖来一位奥赛教练,但这位奥赛教练来后却发现有点“水土不服”,无法“大显身手”,因为“在过去的那所学校,从初三开始就集中了全市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竞赛班,到高一已经上完高中3年全部课程,高二开始就专攻竞赛,而这在南京根本没办法做到”。一旦教育的土壤发生变化,教育者的观念必须发生转变。南京二十九中华明友校长曾带领教师三下南通取经。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很多地方需要正视和反思。就学生来说,与一些县中相比,大城市孩子优越感强,学习目的不明,动力不强,缺乏刻苦精神;而县中的学生虽然学得苦,但积极性高,学习习惯好,甚至不觉其苦。”无论在南京还是外地,各有优缺点,素质教育所要做的从根本上说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以扬长避短,而不能妄自菲薄。

  然而从另一面来看,无论高考怎么改,终究是选拔性考试,高考的目的就是要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要让高考不再成为永远的痛,还要整个社会综合因素的作用,如人才评价标准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成等。当社会不再以一“证”定人才时,一“考”定终身也终将成为过去。本报记者于英杰 张琳 何玉平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