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素养是做学问的第一步(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8日15:28 金羊网-羊城晚报
  国际数学大师、世界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畅谈开阔视野宏观视角对研究的重要性

  文/图 本报记者 孙朝方 实习生 梁静 通讯员 屈小琴

  交谈人物

  丘成桐

  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的倡议者,获得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4位世界著名科学家之一。1949年生于广东汕头,后随家人移居香港,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师从当代微分几何大师陈省身先生,1971年获博士学位,1981年获得美国数学会几何大奖Veblen奖。解决了微分几何著名难题———卡拉比猜想。1983年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Fields奖(菲尔兹奖)。

  多年来,为支持和促进中国数学科学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创建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所、北京晨兴数学中心、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等,并出任这些研究机构负责人,指导了数十名中国博士生。
图: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

  交谈动机

  近日,受广东省侨办邀请,国际数学大师、世界数学最高奖———Fields奖得主丘成桐先生赴广州友好访问。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与丘成桐亲切会面,共话广东高等教育发展。

  此行,丘教授应邀访问中山大学。在怀士堂,中大300多名师生聆听了大师“复几何,历史及未来”的学术报告,并面对面座谈交流。

  两年前,丘教授邀请其老友史蒂芬·霍金来国内讲学,引起轰动。随后,倡议国际数学大会在中国召开。对国内教育界“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的说法,丘成桐直言不讳:这是盲目乐观。

  几次接触,大师的渊博、平易近人与直言坦诚给记者很深的印象。日前,在下榻处,丘教授欣然接受记者专访。

  A、关于学问

  听讲座听演讲听不懂没什么

  我的演讲很多学生听不懂,但我希望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些做学问的方式方法和态度

  记者(下称记):您在中大讲学,很多师生反映“受益良多”,但我发现也有不少人说听不懂,就不听了。

  丘成桐(下称丘):这是大学里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认为从头到尾听懂了才好,才有效应。其实不然,我自己很多次听演讲听不懂。几年后,在做一个论题时,碰到了这个问题,不懂,但想起有人做过。我就去找演讲的企业家要演讲稿,“你讲过这个问题,我现在做研究,需要这方面的资料”。

  其实,听讲座、听演讲,听不懂没什么,可以马上去找资料、学习。但是不听的话,就连机会都没有了。说得远点,连观念都没有了。很多学生喜欢听完美的讲座,从头到尾都听懂。听好的大学问家讲学,他们讲的内容、方式方法、风度、气质等等都值得学,因此一定要去听。

  记:听不懂不是浪费了时间?

  丘:其实做学问都是这样,刚开始不懂,事实上不是完全不懂,其实资料已经在脑海里面,多了久了以后,重新温习,就懂了。完全不去看,就肯定不懂了。所以要多看多听,不一定全部懂,有些事情不是一定要每一步都弄懂了才向前走。

  即使再有学问的大学者,也不可能全部问题都弄懂了才开始做研究的。比如说乘法,开始就是不懂为什么3乘8就是24,多做几次就成了记忆的一部分。有些东西需要记忆,有些需要思考。我们鼓励学生多听有学问的人演讲,就算不懂,也可以学习他们说话思维的方式方法和做学问的态度。

  学问要做好很难,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而忽视失败的一面。其实失败的也很重要,因为可以从中找到成功的方法。我的演讲很多学生听不懂,但我希望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些做学问的方式方法和态度。

  国内学生常被所学专业捆住

  美国大学生接受的是通才教育,在哈佛,很多本科生毕业后很快就能转到其他行业

  记:您觉得中国的大学生和美国的大学生有什么不同?

  丘:中国的学生急功近利一点,比较重视就业前途。上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都早早设计好。美国学生在大学里有很多选择,可以念数学、物理、音乐或者其他,根据兴趣去选择,不一定为了以后的工作、前途。他们接受的是通才教育,自信心很强。在哈佛,很多本科生,毕业后很快就能转到其他行业做。我认识一个学文学的学生,毕业后做了电脑公司的总裁,哈佛的通才教育,让他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到了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理念,很有用。

  国内很多学生不够博学,思想不够活跃,常被所学专业“捆住”,对不“对口”的工作有心理障碍。

  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对基础知识这个概念可能有误解,认为基础知识就是掌握的书本知识有多少

  记:您说“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无疑给中国基础教育泼了冷水,为什么会这样看?

  丘:七八年前,我带的中国学生基础很好,至少在美国考试有很好的成绩。但现在,很多国内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到我这里来,甚至不能通过考试。

  在美国一些好的中小学里,中国学生念的功课,他们也都是要学的,而且学得很灵活。在一些好学校,十一年级学生的微积分就做得很漂亮了,听说国内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学微积分。曾有几个来自国内某顶级大学的学生,找我求教一个微分几何方面的问题,我很奇怪,这是读本科时就该掌握的数学知识,还能说中国学生比国外学生底子扎实?

  记:但国内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学生多年都拿第一。

  丘:我们对基础知识这个概念可能有误解,认为基础知识就是掌握的书本知识有多少,其实重要的不是会背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在国外,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自由的,是培养兴趣的活动,和国内的层层选拔、严格的强化训练不同。

  了解各国文化视野开阔许多

  做学问跟写小说很像,文学家怎么写文章,怎样布局,是个宏观的问题,做学问也是这样

  记:您觉得国内学者该提升论文水平?

  丘:过去10年间中国科技有惊人发展,单就数学论文一项,中国人发表的文章就从6%上升到10%,包括居住于世界各地的中国数学家。但发表在一流期刊的只占少数,所以当务之急是提升论文水平。

  记:这是不是中国培养不出菲尔兹奖学者的一个原因?

  丘: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除了体制差异,我想这跟中国科学文化上的修养也有很大关系。我们做学问跟写小说很像,文学家怎么写文章,怎样布局,是个宏观的问题,做学问也是这样。

  国外的学者比较宏观,如他们会自己比较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一个好的有文化的中国学者,应该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要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并不是说这样的文化对研究数学有直接的好处,但你的心胸视野就开阔了很多,能吸收不同的文化观念、看法,训练了做学问的宏观视角。接受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也渗透对整个做学问思维的影响。

  中国没有包含西方文化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广州就可以建一个,容纳各国文化,其实可以收获很多。像伦敦、巴黎的博物馆、歌剧院等,学人和国民都很受益。

  记:文化训练也包括语言?

  丘:对,现在很多香港学生只会用方言俚语写文章,大学里的海报栏清一色口语,不能用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丧失了这个能力,只能使用肤浅的口语,这是件很悲哀的事。他们缺乏文化的训练,不能把自己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感情、思想表达出来。

  文化的训练,素质的培养,是做学问的第一步,没有这个很难做大学问。

  B、关于教育

  逼孩子成才的问题应该纠正

  很多中国的家长对小孩期望过高,揠苗助长,反害了他们

  记:现在,很多父母从小就要求孩子读各式各样的班,盼望子女成龙成凤。

  丘:中国人太重名利,很早就逼孩子成名成才,这给孩子造成很大负担。

  其实,成才需要时间,需要培养,人生漫长,何必强迫孩子早一两年成名。很多中国的家长对小孩期望过高,揠苗助长,反害了他们。中国家长的问题应该纠正纠正。

  记:您觉得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孩子?

  丘:对比一下吧。美国的小孩,中小学比较轻松、活泼。家长没有太多的束缚,他们可以自己参加辩论赛,可以编话剧,甚至可以出外做一个关于鸟的研究。

  看上去,他们花在这方面的时间比花在读书上的时间多,却学了很多东西。

  C、关于自己

  从小喜欢历史对《史记》最着迷

  现在每天晚上我都会花半个小时读历史方面的书,这不叫坚持,因为自己喜欢

  记:您从小就喜欢数学?

  丘:我在香港农村长大,年轻时不大认真读书,试过逃学半年(笑)。我喜欢历史,跟家庭有很大关系。

  记:是受父亲的影响?

  丘:是。父亲从我小学五年级开始教我诗词、古文和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等。以前读书背古文,要背得很准。虽然背的时候要花点功夫,但我觉得背书是件很愉快的事。现在,每天晚上我都会花半个小时读历史方面的书。这不叫坚持,因为自己喜欢。

  记:年轻时读过的历史书,对您影响最大的是哪些?

  丘:我最喜欢《左传》和《史记》,也喜欢看《楚辞》,尤其对《史记》着迷,不仅是因为其文字优美、音调铿锵,还因它叙事求真、史观独特。

  每个做学问的人都有不同的成长方法,很多大数学家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修养,你跟他谈话,就觉得受到他的熏陶。

  (晓健/编制)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