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与“增效”——上海给小学生减负纪事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8日16:29 新华网 |
新华网上海7月18日电(记者刘丹)除进行早锻炼外,早上8时前不提倡学生进校;没有早自习,学生到校后头件“大事”就是拿起操场上事先准备的呼啦圈、羽毛球、跳绳等器材尽情玩耍半小时;45分钟的课时缩至30分钟……上海市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学校小学部的作息时间,让不少人“瞠目”。 最近,学校对全校1400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小学、初中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为9.16小时和8.5小时;小学生每天只需0.7个小时即可“对付”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经常留堂补课的学生不到5%;全校学生平均每天在校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八成学生对学校生活表示“喜欢”,90%的学生感到学习不累。“‘减负’说到底要求‘轻负担’、‘高质量’。”张人利校长说,要想减负,首先就要向时间要“效率”。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按照教育规律,学校将小学生课时缩设为半小时,事实证明:不仅没有影响学生学业,反而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热情。一到双休日或节假日,学校两名外籍英语教师极为抢手,原来假日里学校组织学生轮流搞小组聚会,并派出外籍老师做“特邀嘉宾”,师生展开全英文对话。平日里,“红领巾广播”、校电视台“现场直播”、运动会上,英汉两种语言经常同时使用,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学习英语,几年学习下来,全校的英语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很多学生不禁自豪地感叹:不花时间补课,学习照样能“高质量”。 不少家长把张人利称为“减负校长”。为了“减负”,张人利坚持从课改入手,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张人利认为,每一门学科都有最佳发展的学习年龄。一年级孩子模仿力强,形象思维好,是学习发音可塑性最大的阶段,相反,对数学抽象概念学习比较困难。在“最佳发展期理论”的指导下,静教院附校成功进行了“两个重心转移”:数学、物理重心“上移”;语文、英语重心“下移”。 一年级不设数学课,只是在“活动课”画一只小甲虫,让学生知道头是“圆形”、身体是“椭圆形”、脚有“6”条,以培养学生的“形感”和“数感”。二、三年级只设置“数学阅读课”,让学生在对数学的理解中建立“数学模型”,四、五年级主要训练数学计算能力。此外,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加大语文、英语识字量,以口语方式为主,强化识字教学,增加阅读量,并在逐步通过学校组织的英语长廊、上网查资料、做语文课题、建立历史学科网站鼓励撰写历史论文等一系列活动中,让所学文科知识加以应用。 在静教院附校,任何课没有“主副”之分,上学期,初三毕业班体育课老师有事请假,耽误了一节体育课,学校便主动安排代课教师补上体育课。 每星期四中午,大操场上由每班轮流上演“明星闪亮30分”,弹钢琴、吹笛子、打击乐、小提琴……节目丰富多彩,就连期末考试,节目也照演不误。 这样大胆“做减法”的课程设置,如今已结出硕果——全区五年级数学、英语、语文教学质量监控,静教院附校始终名列前茅;去年首次中考,数学又独占鳌头。张人利指出,学校不折不扣做“减法”,让学生品尝“轻负担”的甜头,是建立在教师备课做“加法”的基础上的。“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观念不改变,即使启用新办法,也得‘走老路’。” 静教院附校有着30多年教龄的英语教师魏春强,为配合减负教学,她独创“金字塔式”习题设计法深受学生喜爱——从学生第一次练习的普遍错误中总结出难点、重点为学生“度身定制”第二套习题,然后第三次、第四次……习题数量一次比一次少,针对性却一次比一次强。不做“无用功”,题题有收获,让学生受益匪浅。“减负能增效”,在静教院附校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正在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