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八百年前盛景,遍寻不着(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9日04:42 新京报
  过了这道“门”就正式进了九龙山。但实际上,游客并不能走到金陵跟前,要想俯瞰金陵全景,就得爬到旁边一座小山的山头上去。
“龙门口”的石板路像是神道,两边石基上原来应有神兽坐镇。

山中的养蜂工人。

  房山系列之3

  九龙山金陵遗址

  大房山金陵是北京地区年代最久的帝王陵。当年以大房山为中心,依山傍水建立起了一座座帝王陵寝和皇家行宫。其时,金陵的规模庞大,几乎占据了奉先县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年),最终勘定了大房山金陵的疆域四界:东界为万安寺西小岭(今房山街道羊头岗村北岭),南界为黄山峪水心(今黄山店沟),西界为龙泉河(今大石河),北界在万安寺西小岭、南郊涧口、上冶村一线。从它疆域四界所在的位置可见其范围之大。

  但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金陵,范围较小,仅指九龙山太祖陵区。

  去金陵遗址颇费了我们一番周折。最初走错方向,南辕北辙地越走越远;乃至要返回时,发现问路成为大问题———所有人都对“金陵”这个名字表示出不明所以的漠然。转而从地图上寻找临近地点,说我们要去车场村(又作“车厂村”),才有人指明了道路。

  坐了一辆小公共汽车在周口店下车,遇到等在路口的司机朱振泉。他是我们此行遇到的第一个知道金陵的人,15公里的路程,他要价15元,因为“路太难走了!”去金陵的客人很少,像我们这样专门为看遗址而来的,据说是他拉到的第一批。

  这里被误传为金兀术的墓在朱振泉看来,金陵就是金兀术的陵墓。对于缺乏系统历史知识的村民们来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远不如金兀术有名。他的说法也不全错,金兀术确实葬在这里,但仅仅作为王爷陪葬在帝陵边缘。但这对于一个王爷,已是莫大的荣光。实际上,九龙山金陵遗址并非单个帝王的陵墓,而是一个陵区,称为太祖陵区,共有六陵,分别是:太祖睿陵、太宗恭陵、德宗顺陵、梁王宗弼陵(即金兀术的陵)、睿宗景陵和世宗兴陵。

  止步于“皇陵尖”前,惟见铁丝网

  走到山脚才知道,为何朱振泉会理直气壮地要那么多车钱。

  这里几乎没有路,只有被来往的人们踩出的小道。附近有不少小煤矿,于是道路上全是煤渣。但朱振泉说,这比从前好多了,文物局为方便去金陵做研究,特意修了水泥路。很快,这条修建中的路就出现在我们眼前。简陋的水泥路还未干,于是我们下车步行。

  九龙山就在眼前了(又称三峰山、云峰山)。山并不是很高,但形状奇特,九道山脊好似九条巨龙腾空而起。山前是块一两百亩大的台地,台地前数里有一山岗突起,好似一道山门横在此处,人称“龙门口”。九龙山左右各有一条溪流,于山前台地两侧流过,汇于台地前,再南下后出“龙门口”而去。只是今天,溪流已经很小,只能听到微弱的水声。

  刚端起相机,就听到一声“不准拍照”的断喝。一位老人突然出现,情绪激动地驱赶我们,他是在此看护金陵的车场村村民刘旺山。

  我们艰难地向他做了一番解释(他口齿不清,行动也不利落),他才心平气和下来,称这里是文物保护单位,任何人都不得进入,但又指点我们下山到村子里去找“黄老师”。

  被刘旺山称为“皇陵尖”的这座山头完全被铁丝网围了起来,我们事后通过房山区文物局了解到,九龙山金陵遗址已基本没有可见的地面建筑,最有价值的东西都还在地下。刘旺山说,这里停止挖掘已有两年,因此山上并没有人。这和朱振泉所说的“此处正由军队进行发掘”完全不同。后来,我们向其他村民和文物局方面求证,结果刘旺山所言才是真的。朱振泉所说可能只是种臆想。

  在忠于职守的刘旺山面前,我们只得从两侧的山头爬上去俯瞰。

  危险的旅程,付出俯瞰金陵的代价

  “皇陵尖”两侧的山并不高,但树以及灌木、杂草很多,我很不明智地穿了条及膝牛仔裙,腿上和脚踝被灌木丛划出道道伤痕。

  最恐怖的是遇到“草爬子”。

  我们起初都没太当回事,直到摄影记者在灌木丛中发出带着哭腔的惊呼,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摄影记者曾听一位医学老教授说,山林中有种形似蜘蛛的半透明红色小虫,叫“草爬子”(或草虱子),会附着在人身上吸血,从而传染森林脑炎。这种病的潜伏期很长,严重的话可能致死。刚才被我们忽视的红色小虫就是可怕的“草爬子”,摄影记者教我用小棍把虫子拨到地上,我们互相检查后就匆匆跑到山下。村民张冬梅说他们常见到这种虫子,并不知道它会传染疾病。好在眼下正是盛夏,“草爬子”的传染性相对较弱。

  只见到“黄老师”院子里的金陵文物

  我们一到村里就去找“黄老师”,这里每个人都知道他是北京市文物局设在金陵站点的研究员,在此做些资料整理工作。张冬梅也算文物局工作人员,但她不做研究,只负责给黄老师做饭。不巧,黄老师这天不在,回北京了。手机在山中没有信号,我们回城后也一直没能联络到黄老师,但我们在他的院子里看到了一些出自金陵的文物,如石碑、石兽等,约有数十件。

  比起已送往首都博物馆等处的文物,这些都不是很珍贵,将要安置在何处也还未知。

  从中午抵达到傍晚离开,村民们一直都在大树下乘凉,下棋、聊天、洗衣服,或领着孩子戏耍。

  对我们来说,走近这里一窥其奥妙是个奢侈的愿望,对他们而言,却轻而易举。但可惜的是,他们虽然有这样的“特权”,却并不能理解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发现启示录光是金陵发现史便几经波折

  在村民朱振泉眼中,金陵发现史大致是这样的:早在解放战争时期,金陵就被发现了。但那时正处于战乱之中,没人去理会金朝的陵墓。

  新中国成立后,1966年曾经对金陵发掘过一次,那时周总理还在,他一看发掘工作太难了,而且挖不好反而会把文物都破坏了,索性就让埋上了。这样一来,就加大了以后挖掘的难度。

  最近的一次就是2002年,文物局派人过来,挖掘出来的文物还真不少。

  朱振泉所说的发掘历程大致属实。但金陵被发现以及被保护却不是从现代开始的。

  明朝末年,后金(即后来的清朝)兴起,明朝皇帝为切断后金的龙脉,下令拆毁金陵。金陵的所有建筑都在天启二年(1622年)的这场浩劫中被夷为平地(惟一幸存的是后来改为佛寺的磐宁宫,但现在也只剩遗迹了)。

  清朝建立后,开始派专人祭祀,并修复了部分陵墓。清末民初,兵劫匪祸猖獗,金陵再次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金陵的发掘工作逐渐开始。但这势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专家视点金陵的旅游价值没有考古价值大

  房山区文委文物科杨亦武金陵的面积很大,九龙山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现在我们进行的并非开发工作,而是调查研究,主要是想摸清金陵到底是什么,有什么。至于能不能对外开放,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对于金陵来说,地面建筑已经几乎不存在了,最珍贵的都在地下,但地下的发掘难度很大。

  与十三陵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十三陵开发了那么久的时间,对外开放的也仅仅是其中两座。

  如果因为技术力量不够,挖掘出来后不能恰当地加以保护,还不如不挖,留给后人一个完整的历史遗产。

  与十三陵相比,金陵的旅游价值很小。经过明朝的破坏,八百多年来一直就这样荒凉、破败。从文物保护角度上来说,把它修复好再开发旅游,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金陵虽然面积很大,但规模并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金朝由少数民族建立,他们没有厚葬的传统;第二,海陵王当年迁陵,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当时反对迁都的人很多,如果连皇陵也迁了就能很好地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第三,金朝建立后,营建中都、汴京,并开发漕运等都需要投入极大的财力和物力,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对金陵投入太多。

  别处寻宝金朝皇陵的其他踪迹

  ①位于上京的睿王陵公元1115年金朝建立,最初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直至1153年,才由海陵王完颜亮迁都至中都,即今天的北京。

  因此,今天的阿城南郊仍留有金朝建立者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墓。

  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金天会元年(1123年)八月,在伐辽途中病逝,葬于金上京宫城西南,并在陵上建筑宁神殿(又称太祖庙)。天会十三年(1135年)二月,金太祖灵柩被迁至和陵(今阿城胡凯山),后改称睿陵。海陵王迁都后又将其迁至今天的北京房山,但仍叫睿陵。

  位于阿城的陵址现高约10米,周长约100米,宁神殿早已倒塌,但大量的建筑构件尚存,如绿釉琉璃瓦、灰色雕纹砖和布纹瓦等。距阿骨打陵址300米处是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皇城午门及宫殿建筑遗址保存完好,外城城墙、瓮城、马面、角楼及护城河遗址尚存。

  陵址附近还建有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专门用来展出金代历史文物。

  ②存放金陵石碑的辽金城垣博物馆辽金城垣博物馆位于丰台区右安门外,展馆外是辽金石刻展区,考古学者在房山金陵遗址发现的部分石刻就在这里展出。但这个博物馆里最出名的并非石刻,而是金中都水关遗址,它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具规模的金中都城建设施,也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古代城市排水设施中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1990年,金中都水关遗址被发现,即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辽金城垣博物馆就是在金中都水关遗址上建立起来的。

  ③存放镏金面具的首都博物馆从金中都墓穴中发掘出的一批重要文物基本上被送到了博物馆。比如,最著名的恭陵镏金面具现在就藏于首都博物馆。首博现有“金中都精品文物展”,展出许多金朝的历史文物,包括睿宗陵碑的拓片等,但镏金面具并未展出。明年,首博将迁到复兴门新址,工作人员介绍,迁移后展厅扩大,镏金面具将可能出现在展厅中。

  链接其他重要明清皇陵

  明十三陵:位于昌平区天寿山下,是明代13个皇帝陵墓的总称。明朝迁都北京后,自成祖朱棣至末帝思宗朱由检,共十四位,除景帝朱祁钰因故别葬金山外,其他皇帝均葬于此,其陵墓依次为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

  十三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于2003年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陵区东、西、北三面环山,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各陵自成陵园,规模大小不一,但形制上大致相同。其中以长陵规模最大,现在对外开放的还有定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的昌瑞山南麓,是清皇家陵园中规模最大、葬人最多、最具特色的一座。从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建孝陵)开始营建,到1908年菩陀峪建东陵(慈禧陵)结束,近两个半世纪中,先后建起了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埋葬了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等皆葬于此。从整体上看,东陵以入关后第一帝顺治的孝陵为中心(其陵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处于至尊之位),其他陵寝各依山势在其东西两侧略呈扇形排列开来,传承关系十分明显。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背倚永宁山,西傍紫荆关,东濒战国燕下都遗址,南临易水。陵区范围100余平方公里,有帝陵四座,即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皇后陵和王公、公主、妃园寝10座,共葬76人,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

  心灵旅行

  选择性价比高的遗址欣赏方式

  读书的时候曾去过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济南洛庄汉墓。济南的夏天和北京一样,极其炎热,几乎四十度的高温下,我们长途跋涉在尘土飞扬的土地上,最后看到的也还是一片黄土地,不由得兴味索然。

  那还算是一堂野外考古课,有考古老师全程陪同讲解,尚且没有兴致,更不敢想象只我和摄影记者两个人顶着高温、几度辗转乘车,专门去看一座墓葬。

  郁闷之中,我们来到那天的最后一站,济南市博物馆,从洛庄汉墓中挖掘出来的重要文物悉数在那儿展出。直到那时,我和同学们才有了不虚此行的感觉,并且立刻后悔浪费了大半天时间,我们早就应该直奔此处啊!

  博物馆虽然不大,展厅也很少,但安排得整齐有序。有的展厅展出墓穴模型,讲解墓穴的各部分结构;有的展厅展出出土的编钟等重要文物,玉石等器具精致、透亮,和尘土飞扬的遗址现场完全是两种风格。在遗址现场完全看不懂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明晰的答案。

  此次参观九龙山金陵遗址也有同样的感受。因为还未对外开放的关系,我们无法近距离观看金陵遗址,但从山顶上看下去,确实无任何地面高大建筑。问及村民,他们多半撇撇嘴说“不就是一个土坑吗?”对于并非致力于考古学研究的一般游客而言,遗址是个很难勾起游览欲望的东西。没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做底子,最多也就是站在一片遗址前感慨一句:“哎呀,这竟是金朝的!已经八百多年了呀!”如此而已。

  相对而言,去博物馆却是个能够满足知识和游览两方面需要的好选择。从金陵回来后,我就前往首都博物馆观看金陵文物。虽然首都博物馆内并未开辟名为“金陵文物展”的专门展区,但“金中都精品文物展”多少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参观一遍下来,就基本上清楚了金朝的历史概况,并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所了解了。

  而且,博物馆里环境清幽,既无长途跋涉之苦,也不必担心高温,更重要的是,遭可怕的小虫“草爬子”袭击的可能性为零。

  如果在针对遗址的旅游中引入性价比概念的话,我想,不去原址,而去系统收纳了其文物的博物馆应是一个更为合适的方式。

  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满足,不失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出行参考

  交通在天桥坐917路至周口店下车,然后打车前往。但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愿意去的出租车并不多。尤其是回来时,很难找到车,因为从金陵返回的人很少,司机也就很少会过去接人。我们返回时就是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一辆车。

  装备去之前一定要准备好食品和水。山上并没有看起来让人信任的商店或饭店,买了一瓶水,是用冰红茶瓶子装的白水。雪糕也是莫名其妙的牌子。

  安全谨防“草爬子”!这种红色小虫会给你带来生命危险。就算穿上专用冲锋衣,衣服之间最好也不要有缝隙。发现虫子千万不要生拉硬拽,因为它的整个头都埋在人的皮肤里,就是把它的身子拽出来,它的头部还是会留在人的皮肤里。这样,它的头部腐烂后就会感染人的皮肤。

  可以用烟头烫它的屁股,它怕烫,就钻出来了;或者用手拍打被它吸了血的那一片皮肤,虫子受不了震动,也会钻出来。临行前最好去打一针疫苗。回来后如有异样,赶紧去看医生。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宋敏本版摄影/丁凤园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