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内气象经济研究不成气候 停留在初始阶段(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9日15:02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本报记者 夏杨 谢孝国实习生 叶辉丽 图/本报记者 叶健强

  国内气象研究只停留在初始阶段,拿不出指导商业生产的气象研究数据

  近日,广州高温、北京暴雨、上海大水等恶劣天气现象连连发生,人们关注的目光屡屡移向以往再平常不过的气象问题。

  记者在相关话题的采访中发觉,国内气象经济的研究很落后,大江南北似乎难以找到一位专门系统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气象部门只研究、预报气象变化,经济学者不去涉足气象对经济的影响,很少有人将气象与经济放在一起研究。其实,早在20多年前,中国就已从国外引入了气象经济学的概念,为什么对它的研究一直没有成气候?

  采访中,多位气象学家称,中国气象研究不能光停留在刮风下雨的预报上,气候的影响也不光延伸到经济,更关乎国家的安全!“气候关乎国家战略安全”已成为目前中国气象界一个热门话题。

  空调断货凸显一个问题

  说明气象经济研究明显滞后

  6月底7月初的几天高温,广州发生了多年来未有的一些“怪事”:空调卖断货了;好不容易买到一台,市民要装机时商家却忙不开,一拖就是几天,导致投诉不断。一些空调公司要增加生产,但是进不到压缩机,来拉货的车辆在门口排起了长队。

  在商品十分丰富的时代,几天高温就出现了卖方市场,对一向为销售伤透脑筋的商家来说,这种天气可谓是巨大的商机。有商机出现却无法利用,卖断货后徒叹奈何,送上门来的钱赚不到手,这自然不是商家愿意看到的结果。难道这些商家不知道气温会升高吗?为什么不提前组织大量生产?

  志高空调一位负责人说,其实他们做空调的都积累有一些天气变化的经验,比如广东,每年在6月底到7月初这段时间都会比较热,所以一般都会提前增加生产。但是今年的极端高温有点出乎他们的意料。温度升高后,他们一直在增加生产,但是人力物力有限,再加上配套厂家空调压缩机供应不上,他们全力生产,还是供不上广东市场的需求。

  由于南方天气变数很大,厂家很多时候还是在依靠自己积累的经验来指导生产。志高空调销售部常务副总监张平说,像他们这样的制冷行业每年都会订一些省气象台和中央气象台的气象信息。只是目前的作用还是比较有限。前段时间空调销售量最多时每天达上万套,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直到温度下降的后几天里,由于市场惯性,空调还在热销,结构性断货仍没有遏制住。“不止是空调行业,许多靠天吃饭的行业都会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广州国际专业气象台发展部邝副主任分析,还有冷饮业、户外作业(建筑施工、市政施工等)和一些高温行业(钢铁、冶炼)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
图片:气候变化关乎国家战略安全。

  记者遍寻国内气象经济研究者 几乎找不到这方面专家

  国内气象经济学研究到底落后到何种地步?记者近日的采访经历似乎可以说明一点问题。7月初的广州高温带给经济不小的影响,记者就此事寻找国内合适的专家采访。为了找一位“气象经济学”的教授,记者把电话打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学院(原南京气象学院),找到了该校应用气象学系副主任申双和教授。申教授却说他对气象经济学并没有系统的研究,并表示他们学校有很多研究课题涉及经济领域,但并没有哪位教授是专门研究气象经济学的。

  听说是羊城晚报记者,申教授突然很惊讶地问:“你怎么不去找找中山大学的谭冠日教授呢?他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他研究范围很广。”

  记者便和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气象系联系,终于找到了谭教授。但热情的谭教授给记者讲了很多气温对人体影响方面的知识,他表示,他主要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

  记者又采访了中大地环学院的其他教授,许多人都表示对该课题没有专门深入的研究。他们又建议找广东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的教授,记者于是找到了该中心的刘锦銮副主任。刘副主任介绍说,目前国内气象经济学的研究者并不多,都不成系统,广东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只能提供一些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情况和对其他行业影响的大致情况。

  刘副主任推荐记者到专业气象台去做进一步了解,记者又找到了广州国际专业气象台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辗转的采访,记者最后还是无法拿到像国外那样对气象与经济定量的研究结果。不过通过这个采访,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气象经济研究落后的现实。

  气象服务在国外很是红火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气象经济研究在国外已很发达。有的国家已有了指导商业生产的研究数据。在美国,2002年时已有300多家从事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服务的公司,生意都十分红火。许多大公司,特别是零售业和电力行业的公司都认为提前获取气象情报会提高他们的利润。有的电力公司甚至高薪雇用十几名具有博士学历的气象研究人员,让他们专门为本公司提供长期天气预报。

  而在日本,仅气象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一家,一年的气象服务收入就有300亿日元,约合3亿美元。日本一些商家为了订购“气象信息”,支付给3家气象公司的费用,每年不少于150亿日元。其中东京两家最大的游乐场,订阅为期3天的气象预报,费用是2万-3万日元,再长一点时间的天气预报是10万-20万日元。

  日本经营电冰箱和空调的厂商,购买大量气象信息和气象数据并经研究分析后得出结论:在日本,盛夏30度以上的天气每增加一天,空调的销售量就增加4万台;而气温每差1度,销售量可上下浮动30万台。气温超过22度,啤酒开始劲销,气温在每上升1度,大瓶装的啤酒会每天多销230万瓶。

  气象部门拿不到商业数据

  对于这样的信息,对经济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我国的研究却远远跟不上。这是为什么呢?中国气象局专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赵汉光告诉记者,这种对温度变化下行业经济的量化分析,其实气象部门一直想做,却苦于拿不到厂商方面的数据。企业认为销售量等相关数据属于商业秘密不肯透露,同时商家也担心气象台因此而抬高气象信息价格。国外这方面的数据很全面,并不是国外的商家比国内的开明,而是气象部门可以通过税务局透明齐全的税收记录了解到所需数据,在中国这一点还做不到。“量化的数据分析一直不能做出,这是气象经济学很大的缺憾。”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评估室张主任感觉十分遗憾。

  广州国际专业气象台发展部邝副主任告诉记者,我国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气象有偿服务”,国内也开始关注这门学科的发展了。同时邝副主任也表示遗憾:“直到目前,我国虽有应用气象学的研究,但还没有专门的气象经济学。”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贺海晏教授也说,我国的部分气象局虽然也有专业性服务,为行业提供特定的气象信息,但是并没有多少企业重视,还远远没有形成风尚。

  (金陵/编制)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