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中澳关系互补性极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9日23:36 人民网

  人民网堪培拉7月19日电记者李景卫报道: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傅莹今天在悉尼举行的中国驻澳记者和悉尼中文媒体记者早餐会上说,中澳关系像两个齿轮一样,互补性非常强。

  傅莹大使说,来澳4个多月来,走访了西澳大利亚州、北方领地、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首都地区,接触了很多官方、企业界、科技界、文化教育界人士,看了不少科技项目。通过接触和了解,对中澳关系非常有信心。澳大利亚对与中国发展关系兴趣非常高,要求很强烈。经商界在讨论经济发展问题时,离不开中国话题,离不开对中国的看法。他们对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期望值很高。

  傅莹说,中澳两国关系的互补性特别强。两国在经济整体结构上、在经济优势方面、在科技方面的互补性很强。一方面,澳大利亚的能源、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非常丰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很高;另一方面,科技水平很高,基础科研投入很大,有一大批高层的、献身科技事业的科研人员。一个2000万人口的国家有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就很说明问题。就科研成果而言,媒体上经常有澳大利亚的声音,经常有澳大利亚科研人员取得的新的科研成果见诸报端,如人工干细胞等,令全世界都瞩目。在科研方面,澳大利亚有很强的实力。她说:“我去参观澳大利亚的大学、科研机构等。那里留得住人,首先是待遇高,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他们有良好的设备、材料和上规模的科研群体。”

  她说,澳大利亚的科技界很希望与中国的工业界多接触,希望能更快地把他们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澳大利亚的科技成果很多,但需要有个地方把它转化为生产力;它的初级产品也需要有个大市场,这样才能把矿石转化为财富。中国需要澳大利亚的科技成果。澳大利亚需要的又恰恰是我们有的。中澳两国的互补性像两个齿轮一样,中国缺的正是澳大利亚有的,中国有的又正是澳大利亚缺的。

  她说,澳大利亚对中国很关注。走到哪里,人们都希望知道中国的旅游人数会不会进一步增加,想了解中国旅游业的情况,想了解中国对此的有关政策。另外,学校希望开中文课,使更多的人能够讲中文,以便与中国人打交道。她说,澳大利亚人对中国兴趣非常浓。她在各地前前后后做20多次演讲。很多政界、工商界人士到场聆听,其中很多听众是年轻的工商界领导人。由此可见,两国关系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前景,让人非常有信心。

  她说,中澳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规定、管理滞后的问题。以签证为例,中国给澳大利亚人发签证只需3天时间,急的当天就发。但是,中国的企业、代表团来澳的时候,签证时间就很长。与澳大利亚做生意,要抓住机遇谈判。但去澳方申请签证,他们告诉说要等到下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样,生意就没法做了。做生意是不能错过机会的。澳大利亚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游客,但当他们有钱了,老板又给假了,想来看看悉尼歌剧院,可是要等到澳大利亚的签证,假期早过了。如果是去巴黎,早就办成了。澳大利亚办签证太慢。

  她说,重要的挑战是对合作领域能力的扩大。比如说,矿产资源,中国需求这么大,但澳大利亚的生产能力不扩大,这就满足不了中国的需求。要适应中国的需求,就得扩大生产能力。当然,这需要有个过程。矿山生产能力的扩大需要3—5年投资建设。同时,中国方面对需求也应该更好地规划,让澳方了解需求有多大,以便根据需求扩大生产。旅游方面,中国到澳大利亚的年旅游人数为17万人,但到东南亚国家都在70—80万左右。在扩大中国人的旅游方面,澳大利亚需要大幅提高接待能力,增加旅行社、中文导游等。饭店等所有的服务设施也都得跟上才行。现在,中国有些旅行社有抱怨:游客得到的服务与价格不相称。

  教育也是如此,希望出来学习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但澳大利亚的学校接纳留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希望澳大利亚更多地到中国去办学,扩大与中国学校之间的交流。总的来看,澳方在很多方面需要扩大能力来适应越来越大的需求。

  另外,信息沟通不够。中澳相互之间还是了解不够。现在,中国与澳大利亚的经济关系已经很密切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关系很大。但澳对中国的经济情况了解却不够。5月初,温家宝总理见记者时,谈到宏观调控问题。澳大利亚股市随之大跌。其实,关于宏观调控的讨论在中国早就开始。3月份,温总理在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讲得很清楚,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7%。这就是一个信号,经济要有所降温。澳大利亚却到5月份才听说。有些澳大利亚经济界人士称这件事为“唤醒号”,也就是唤醒了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认识。

  她说,信息沟通对双方特别重要。对于中国来说,需要了解澳大利亚的铁矿砂怎么样,不同铁矿砂的价格是否合理。中国的很多钢铁厂对此不太了解,往往一哄而上,都要购买,使得价格猛涨。奶牛也是如此。这里的奶牛场大多只是500头奶牛的规模,可国内来的企业开口就要买10000头。他们不了解,这里的奶牛主要是为其国民生产、消费用的。中国所需要的奶牛应该是专门的奶牛场培育出的幼年奶牛。但是,这里的奶牛场不卖那种奶牛,只把淘汰下来的、老的、或不太好的小奶牛往外卖。他们自己的好奶牛每年产奶9吨至10吨,但卖给中国的每年只产2吨至3吨。中国的买主认为,这已经不错了。中国要买就应该买好的,但由于不了解情况,不但没买到好的,反而把价格搞上去了。她说:“铁矿砂、奶牛的价格上涨,使中国的发展成本上升了,付出的代价上升了。我们腾飞的翅膀带了水。”

  傅莹大使提醒有关企业在对外做生意时,要有长期计划,不能盲目。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