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02:16 人民网-华东新闻 |
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佳木斯市郊区政府要求领财政工资的干部、教师参与养牛工程,或在指定信用社存入3000到5000元现金,或需买一到四头、每头价格1.7万多元的进口奶牛 为什么总想不到一块去? 联响 通过镜头组接,可以看到一幕幕有趣的画面:区领导称,参加支牧储蓄是自愿原则;一普通干部却说,不交钱,组织部要找谈话,提职、提干就免谈了。领导宣布,养牛无风险,富区、兴业、利己;群众却认为,这钱可能扔水里了。 各方说法颇相左,难怪这养牛工程磕磕绊绊。公民财产权等概念暂且搁置不谈,群众利益和感受应是政府行政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如果主政者对群众的真实愿望和实际承受能力都不了解、或不当回事,人们又如何相信他们真能“利为民所谋”? 强制集资搞工程引发民意反弹的事件,近年来时有所闻。那些地方的领导和群众为什么总想不到一块去?恐怕和各自的利益出发点不同有关。 “在采用了×××学习法之后,我的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近来,这样的广告在一些报纸上整版整版地出现,现身说法的,都有名有姓有照片 如此商业宣传堪忧 顾春 一种学习方法能造就如此多的优秀学生,这几乎是神话。 在这样的“策划”中,那些现身说法的“尖子生”,其实是当了商家的“托儿”,在鼓吹一种自己闻所未闻的东西。商家请名人担任产品形象代言人是一种时髦,而名人们是否真的使用这些产品,我等是无从知道的。现在,将这种做法套用到某种学习方法的推介上,我不能肯定它会造就天才,却担心它在误人子弟。那些现身说法者,在获利的同时难道不会背上道德失落的负担吗?做广告的商家,又难道不该遵守广告宣传的底线吗? 《华东新闻》 (2004年07月20日 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