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义平生师友间(茶亭)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05:1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蔡德贵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要受到各种各样人物的影响。一个学术大师的成长更是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师友的影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季羡林说过:他需要老朋友,需要素心人,他为数不多的朋友,都是“一些素心人”,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没有酒肉朋友。陶渊明的诗“闻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正是他追求的。他自谦地说自己朋友不多,其实他有无数朋友,每天去拜访他的人要排队、预约。在季羡林的一生中,对他起过关键和帮助作用的师友也有不少。他本人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的长篇回忆文章中说:“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文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的。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机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六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我不一定都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只读他们的书也是一种教导。”这六位恩师是陈寅恪、瓦尔德施密特、西克、胡适之、傅斯年、汤用彤诸先生。事实上,对季羡林起过重大影响的恩师远不止这六位。在他的成才之路上,有哪些人对他发生过影响?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 季羡林自己说真正开始用功,是在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而后他考上清华大学,又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再后是在北京大学工作。在这些学校里,季羡林的老师和朋友给他的影响是关键性的。正是由于所有这些恩师的培养和影响,造就了季羡林,成就了一个学术大师。在季羡林的成才之路上,师友的作用大矣。 《周敦颐集·通书·师友上》有言“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师友下》有言:“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廷正而天下治矣。”“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柳宗元更认为所谓师生关系可以成为一种朋友关系;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即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友并称,将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友关系(《柳河东集》卷十九《师友箴》)。 季羡林的老师陈寅恪说过,中国文化之要义具于《白虎通》之“三纲六纪”,其中第五、六纪即是师长、朋友。季羡林非常欣赏陈寅恪的一句诗:“风义平生师友间。”季羡林亦师亦友的熟人不在少数,总有几百人吧。这些师友范围太广,有些也不是起关键作用的,其中重要的有鞠思敏、王祝晨、胡也频、董每戡、董秋芳、王寿彭、尤桐、王玉、李长之、许衍梁、何思源、吴组缃、林庚、胡乔木、李广田、乔冠华、朱光潜、陈寅恪、郑振铎、吴宓、冯友兰、胡适、臧克家、沈从文、瓦尔德施密特、西克、西克灵、布劳恩、欧朴尔、伊姆加德、汤用彤、老舍、梁实秋、冯至、于道泉、马坚、金克木、李铮、李玉洁、饶宗颐……在季羡林看来,师友们的一颦一笑,一词一语,无不蕴含着无量温馨;而对后进者,则是无量的财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7月20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