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黎族树皮衣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08:11 海南日报

  缘 起

  一次普通的采访,再次把树皮布带了出来。今年元宵节后,记者因为海南民俗问题采访了海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符玉川老师,话题最后停留在海南黎族的历史文化上。符老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勤作海南历史文化的忠实记录者。”

  他建议,“有空你可以写周伟民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邓聪教授,他们在搜集和研究海南树皮布,这对黎族甚至海南的历史发展很有价值。”

  早在2002年初,记者参加在海大劭逸夫学术中心举办的“琼粤地方文献国际学术论文研讨会”的采访。会上,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克劳丁·苏尔梦博士,向大家介绍本不属于自己研究范围的海南树皮布。苏尔梦痛心地说,海南树皮布的研究工作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为数不多的树皮布收藏品因缺乏妥善保护,正面临着毁灭的危险。这太可惜了!

  研究黎族树皮布文化,就是想要探讨在一种特定的文化圈里,出现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将这种文化现象放在一个广阔的地域里如环太平洋、美洲、大洋州等,同当地的树皮布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反映出黎族和它们之间的一种共同的文化渊源,或类似的文化现象。

  在此,记者把有关专家和学者关于树皮布的搜集和部分研究结果展现给读者。

  树皮布:古老的衣服原料

  一件文物总是承载着一段久远的历史。

  在学会编织绚烂的黎锦前,海南的黎族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用树皮布制作衣服。

  在中国古籍中,记载了至少3000年以前海南岛的树皮布文化。如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169条《儋州》、《琼州》、《万安州》,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331《黎峒》,清·张长庆撰《黎歧纪闻》等典籍中,均载海南黎族“绩木皮为布”。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教授给“树皮布”下了一个定义,“树皮布是一种无纺织布,是以植物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拍打技术加工制成的布料。”也即是,树皮布不是纺织品。纺织品是要经过纺织工序的产品,严格来说,树皮布不是纺织品。

  1931年和1932年,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先后两次到海南进行黎族的田野调查,写了一本《海南岛民族志》,书里提及“海南岛的布……,用树皮经捣击后做成的”,他还例举1909年柏林民族学博物馆陈列出的海南树皮布证实。

  海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周伟民教授经过研究发现,大约3000年前,海南的黎族使用过一种工具叫做石拍,用它来拍打一些植物的树皮,可以做成树皮布。现在的台湾,还可以看到用树皮布制作的衣物。

  今天,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及白沙、昌江、陵水、保亭等县博物馆收藏有树皮布,都是历史上黎区传下的以古法制作的“绩木皮为布”的产品。

  邓聪教授引用奥地利民族学者RobertvonHeine-Geldern早在1920年发表的意见说:“东南亚蒙古人种诸民族最古老的衣服原料,其本来都是树皮布,其后才被纺织布料所取代。”

  他后来在“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论文中指出:“在人类衣服历史上,发源于中国的纺织丝布和楮树皮的无纺织布,同样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发明。丝织品由丝绸之路自中国西向,在陆路上远达西欧,最后进入英伦三岛。树皮布技术自南中国南向进发中南半岛,席卷东南亚岛屿后,从海路上跨过太平洋岛屿进入中美洲。树皮布在中美洲更广泛被用作为纸,具有记载文字的功能,对中美洲历史的影响,致为深钜。”

  分布在整个太平洋区的树皮布文化,可能起源于中国

  海南树皮布的搜集和分析研究,不能不提的一个人,他就是邓聪教授。从2001至2002年,邓聪教授有意识搜集南中国以至东南亚地区树皮布的相关资料,展开初步的分析工作,并把视野扩展到海南岛树皮布的搜集和研究上来。此前,1997年,邓聪已在海南黎族地区搜集树皮布资料并着手研究。

  1997年10月,邓聪在海南省民族博物馆首次发现陈列品中有两件打制树皮布的工具———石拍,均为双肩有长柄,长约15厘米—20厘米,宽8厘米—10厘米,下沿圆钝未见有刃。邓聪估计,此类石拍可能与树皮布制作有关系。“如果是正确的话,这是第一次从海南岛史前时期文物中,确认出与树皮布石拍有相关的遗物,于海南岛考古学是一重要的发现。”

  2002年4月,他再次到海南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了昌江黎族自治县洪玛坡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有肩石拍,石拍总长22厘米,拍身长11厘米,把柄长11厘米,拍厚28厘米,拍肩1.5厘米,拍左右两侧各有7至8条印纹沟,磨制工艺精细。同时,在陵水、白沙也发现了石拍。

  周伟民教授认为,邓聪教授研究树皮布及其文化,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即用地下出土的文物,结合参考有关文献,用民族学、民俗学和其它学科的角度来观察、研究,来考察出土的石拍。

  考古出土是静态的遗物,要把这些人类的遗物跟民族学活生生的资料相印证,才可充分凸现它的价值。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凌纯声指出:“树皮布文化在中国的起源甚古,可能早至石器时代,与印纹陶同时存在,在用麻丝纺织之前,如在史前考古学上能找到拍打树皮布的石棒,则今分布在整个太平洋区的树皮布文化,可以假定是起源于中国的。”他的论断,在海南及台湾近年的树皮布及树皮布石拍考古发现中,可以证实。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越南青铜器时代树皮布石拍的发现,90年代后珠三角如香港、珠海、深圳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制作树皮布的石拍工具。海南在树皮布文化这方面开展得较晚。

  邓聪认为,在未来的日子,对海南树皮布及其石拍的研究工作,有必要从南中国沿海以至越南东岸相对应的资料互相对比中定位。

  黎族先民巧手制作树皮衣被

  距今3000多年前,海南岛的人都在使用树皮制成的东西,如树皮衣、树皮被等。在当时,用厚皮树或蓖麻制成的树皮布是一种普遍的衣服原料。

  古代海南岛上的人们穿的树皮衣、裤,盖的树皮被,主要有遮羞、保暖等用途。在明代,五指山腹地的部分黎族支系的人们普遍穿这种树皮衣。在当地,树皮衣有两种用途和制作方法:一种是纯粹的树皮衣,即:将制作树皮衣的树皮从树上剥下来,经过敲打、浸泡、晒干等工序,缝成一块可以遮羞的树皮布;一种是将树皮的最外面的表皮去掉,取里层的树皮,经过一整套制作树皮布的工序后,然后巧妙地取其纤维,纺成线,织成衣服或被子。

  据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高泽强介绍,他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当地的黎族老人告诉他,解放前,海南黎区的黎族人,大多会后一种制作树皮衣或被子的制作技术。这种制作树皮衣的技术明显比前一种的工序复杂得多,与织锦的纺织技术有相似的地方。因而判断,制作树皮衣的方法应出现在织锦之前,但织锦的技术与树皮衣制作方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树皮布渐渐远离黎族人的生活。高泽强认为,大概到明代,海南沿海地区已经不再使用树皮布;中部黎区则大约使用到清代以后。至今,一些偏僻黎村仍有老人知道树皮布的制作方法。

  树皮布文化为琼台先住民同一族源添新证

  关于海南黎族树皮布制作,民间口述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

  2002年,高泽强等人在编写《中国黎族》一书而进行田野调查中,到白沙南开乡道小村(黎村)里,发现一张树皮被,已经被黎族村民搁置在屋里的角落里,弃之不用。这张树皮被是棕黑色的,“上面充满了汗味,外观很粗糙,像麻袋。”

  村民告诉他,这张树皮布是用蓖麻的纤维做成的。做法是,把蓖麻采回来,经过拍打,从树干上把整张树皮剥下来,然后去除最外层的皮,用最里面的有大量纤维的那层皮制成树皮被。一般是黎民在农闲时或干活回家后,有一点闲余时间就做树皮被,断断续续的做,制成一张树皮被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

  “如果保护不善,树皮做成的东西很快就烂掉了。”高泽强说,黎族人保护树皮衣很有一套。上了六七十岁年纪的黎族老人多懂得这套保养方法,就是把树皮衣或树皮被等放在黎族人特有的“衣箱”里。这种箱子是用来装衣服的,箱子外面用红藤或白藤编织,箱子分量很轻,箱子里铺上一层干的葵叶,再用竹篾编一层,稳实铺上去的葵叶。老人们上山采摘回一种香料植物,放在箱子里,这种香料植物可以驱虫,这种保护树皮衣的方法,与现在城里很多家庭的衣橱里放樟脑丸或香包驱虫保护衣物相似。

  巧合的是,海南黎族和台湾阿美族制作树皮布的方法有惊人的相似。工具:用砍刀或石槌、木槌、石楔等;制法:将树干上下横切一圈,然后从上线向底线再划一直线,用钩刀剥下树皮;用木棒或石槌敲打树皮,表皮破裂,起毛,撕去表皮,先横拍打,再竖着拍打,就出现柔软的树皮纤维;浸泡:放在水里半小时至一个小时后取出,用脚踩,洗掉树胶,留下纤维,再沉入水中浸泡;脱水晒干;制作树皮布,有些纤维裂开,可用青竹篾削成竹针,穿上野麻或芭蕉的纤维缝合。

  琼台少数民族的族源问题,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学者们关注的问题。周伟民教授认为,海南树皮布及树皮布拍这一历史文化,为琼台先住民同一族源添新证。“海南和台湾这些先住民间树皮布和石拍的存在,树皮布的制作过程都完全一样,说明在3000年以前两岛的先住民间是完全相通的。”

  后记

  邓聪及周伟民教授对海南树皮布文化的研究,呼唤我们直面海南史前文化的遗产,从而让研究海南岛史的考古学家和学者们突破传统的樊篱,从层层雾霭中追索海南历史的踪迹,揭开丰富层叠的海南历史画卷。

  正如法国考古学家苏尔梦说,“外国人来海南旅游观光,不单单是想看椰树沙滩大海,他们还想了解海南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做好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对发展旅游业很有好处。这一点,非常重要!”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树皮布收藏研究尚未引起当地政府和学者重视。

  黎族青年、海南椰城房地产交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程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适时适地地介绍多彩斑斓的黎族文化,可以让人们认识到黎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此,引用海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唐玲玲教授的话,“要走出书斋面向田野,才能在海南岛的历史空白中发现历史的曙光。”

  作者:卓兰花

  (来源:海南日报)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