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大家谈(3)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08:34 光明日报 |
社会科学是民族精神的守护神沈湘平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江泽民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也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体现民族精神,而且其本身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直接推动着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同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还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和振奋民族精神。而提高民族素质和振奋民族精神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教育也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不能停于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而应该着眼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开拓创新,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这是人类发展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自觉地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庄严使命和极其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哲学社会科学则是民族精神的守护者、光大者。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显得尤为紧迫,哲学社会科学更应该不遗余力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提高民族素质、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自觉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教育的过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创新的形式吸引人,使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将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紧迫性的重大课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规律、特点、方法和途径,探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使这项功在千秋的工作日益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航天精神:鲜活的民族精神顾智明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地球村”日益狭窄拥挤的当代世界,太空正成为综合国力的增长源,就像19世纪、20世纪工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电力和石油一样,国家和民族间竞争与合作的舞台迅速在太空展开。与美国、俄罗斯相比,我们的起步较晚,在跳跃式的赶超中,航天人以高度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跨世纪载人航天工程中去,为我国争取更为广阔可能的发展空间,以获得一张进入新世纪民族之林的门票而拼搏奋斗。 征服太空是有代价的冒险事业。就在航天员紧张的训练之际,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执行任务返回地面时一声灾难性爆响,机上的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面对如此大的灾难,我们的航天员还有勇气去继续实现中国的首飞任务吗?首长、亲人、战友们关心、问候、探询。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航天员们心灵平静得像一湖碧水“不害怕吗?”有人问。“从当上飞行员的第一天起,我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是我此生不变的誓言!”回答铮铮有骨。飞天的前天晚上,吴川生政委将指挥部的决定告诉杨利伟,杨利伟平静地回答:“感谢祖国人民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一定以一颗平常心去作准备,完成首飞”。这一夜,他睡得特别香,特别甜,工作人员两次才把他叫醒。一查,血压116,心率76,体温36,都很正常。“苟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航天员坚定、沉着、勇敢的大无畏精神,来源于对祖国和祖国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亦来源于2000多个日日夜夜严格的近乎残酷的训练,是高尚的英雄主义。航天人弘扬和培育的鲜活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他们对当代社会生活的高度自觉,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伟大实践的高度自觉,它和“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交相辉映,展现了中国军人、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将它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伟大复兴是无疑的。在未成年人中播种民族精神钱家荣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注重在他们中播种民族精神。 第一,寓民族精神教育于主题活动之中。主题活动与真情相结合,才能实现在活动的开展中升华民族情感,培养民族精神。为此,笔者认为,在活动中要强调一个“爱”字,包括对祖国的爱、对父母的爱、对朋友的爱,这是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前提。要根据不同年龄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组织开展多种多样内容生动、形式新颖的主题活动,吸引更多未成年人参与。如可以利用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和节假日,以及未成年人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组织他们开展主题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未成年人学习历史知识、了解革命传统的重要课堂,是他们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也是他们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修养的重要场所。 第二,寓民族精神教育于探究和体验性活动之中。精神本自磨砺生。探究和体验性活动是一种自主性活动,通过未成年人自觉的探究和体验,让未成年人去发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体会民族精神的力量,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不仅满足未成年人“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而且认同民族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养、培养民族感情、内化民族意识、升华民族精神。如可以组织未成年人开展调查活动、走访英烈及其家属活动、读书活动、抢救优秀文化讨论会、组织专题社团活动、开展社区文化资源考查与挖掘工作、积极参加社区重大纪念活动等。借鉴他山之石李申申 我于去年11月至今年5月作为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高级访问学者赴俄罗斯国家赫尔岑师范大学(位于圣彼得堡市)访学6个月,其间正好经历了圣彼得堡(原列宁格勒)1月27日的解除封锁日和俄罗斯5月9日的卫国战争胜利日。对于这两个纪念日,圣彼得堡的居民可以说妇孺皆知。1月27日的解除封锁日鸣笛以示纪念。头一天(1月26日),在圣彼得堡大学访学的两位老师有事乘公交车来我们公寓,但车行至涅瓦河大桥时,因纪念解除封锁日,大桥封闭,他们只好改乘地铁。这个日子圣彼得堡人永远都不会忘记。1941年9月至1944年1月,德国法西斯对当时的列宁格勒居民实行封锁900天,长达两年半的时间,先后饿死了60万人。那是血腥的900天,但列宁格勒人宁死没有屈服,终于迎来了胜利。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是英雄的人民。每当我往返于公寓和学校之间在“莫斯科火车站广场”转车等车时,广场中央直冲云天的胜利纪念柱和广场对面大楼上方巨大而醒目的“英雄城市列宁格勒”一行字,总能使我这个中国人心中油然产生出一种深深的感动。5月9日胜利日更是个隆重的纪念日。这一天居民们放假,但这一天在圣彼得堡的主要街道和广场上彩旗飘扬,“1941—1945”的醒目标牌不时映入人们眼帘。在冬宫广场上,除了彩旗、标语和供集会用的讲坛外,广场边上还展示出一排卫国战争时曾使用过的军车。我看到,许多俄罗斯人围着军车津津有味地观看,小孩子甚至还坐到军车上体验体验。我和同去的留学生也乘机站在军车前影留以作纪念。我也买了一些纪念5月9日胜利日的小旗子和贺卡,带回国内作为珍藏,以留作永久的纪念。下午5点,在圣彼得堡的主要街道———涅瓦大街上开始了隆重的游行。胸前挂满了勋章的老战士、900天封锁日的幸存者以及幸存者的后代,依次在游行队伍中走过。这种场面,这种氛围,怎么可能会使人轻易忘掉胜利日?忘掉卫国战争? 这点点滴滴的见闻在感染着我。我想,我把这些见闻描述和介绍出来,也同样会感染我国的读者。我们在弘扬和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时,应当借鉴俄罗斯的做法。民族精神培育要渗透到大学校园中孙少艾 当前,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抓紧抓好。 校园文化作为大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创造形成的,并以其内容的丰富性、主体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为高校德育构筑了一个大氛围。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培育学生的高尚人格,而且对于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也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高校德育的最佳载体。我们要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注和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营造振奋人心、凝聚人心的校园文化。坚持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运用学校校报、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等各种文字与电子传播媒体,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刊登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事例,推介新时代的典型人物。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层次较高的第二课堂活动,要把民族精神教育同学校各种学生社团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经常举办报告会、读书会、座谈、演讲会、知识竞赛、辩论赛、人文论坛、科技文化节等。 我们还要将弘扬民族精神纳入高校德育体系。其一,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民族精神在理论层面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哲学品格,在实践层面又往往表现为公民道德。在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二,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根本的是大力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三位一体的。加强爱国主义的理性层面教育,引导学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在青年学生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其三,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因此,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弘扬传统文化,应把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