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蒙:中国股市——为什么诚信还不是当务之急?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09:25 人民网 |
说中国股市多灾多难,虽不恰当,但不过分。最近,被寄予厚望的中小板因江苏琼花嫌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成了众矢之的,以至有人向管理层发出“敢不敢搞”的愤懑。实话实说,深交所处理琼花事件算是及时的。对深交所而言,启中小板如同恢复新股发行,好的开头是成功一半,但深交所没有顾忌,公开谴责多少反映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原则和立场。球传给证监会,证监会以“初步处理”告一段落;话问到发审委,发审委称琼花事件与新一届无关。与此对应,琼花高管叫屈,保荐代表人喊冤,保荐人沉默,看来还得要证监会作进一步公断。 如何公断?老调重弹。证监会发言人强调,上市公司诚实守信,中介机构勤勉尽责,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根本措施。正是基于此,证监会于今年2月正式实施了《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其核心就是强化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责任。对任何违反信息披露规定,造成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的,监管机构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老话说:好心没好报。“基于此”的《暂行办法》,并没有让“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更没有得到切实保护,虽说“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但投资者还经得起这样折腾吗?怎就不扪心自问:保荐制为何不显灵?保荐制出台之初,管理层的信誓旦旦哪里去了,大家不禁要问。 常言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看历届证监会主席简历,前任的周小川、现任的尚福林都戴博士衔,可谓后浪推前浪。然而,自时钟摆进二十一世纪,人们对股市的畅想曲却由期望到失望直至现在的无奈加叹息,尽管管理层没闲着、主席们忙乎着、政策方案出台着,可说是一计又一计、前仆加后继。不管巧合也好、沿革也好,核准制、保荐制均是两任主席上任当月提出的,虽是现象,但其中蕴藏什么呢?发行承销是证券市场基础工程的基础工程,而实践证明证券市场的陋习、病因、死穴均发端于此,由是看,两主席一上任就直奔主题,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回顾历史。《大公报》2000年2月28日透露:中国证监会一位官员今天表示,中国证监会将在今年彻底改革股票发行方式,把行政色彩浓厚的审批制变革成为核准制,由此拉开了核准制登临前的话匣。有人说:由于审批制本身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受制于行政命令,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包庇、放任,滋生了大批腐败蛀虫,像大庆联谊、红光实业、蓝田股份,无一不是戴着光环诞生的,实际上肚里装了一堆草纸。核准制是一次质的飞跃,使一些没有门路、没有背景的公司得以凭实力走上股坛。也有人说:核准制暴露出的最大弊端,可能是助长上市公司和券商联姻捆绑式造假风气。再就是核准制完全依赖于行业自律,受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由市场自主调节稍嫌单薄。《大公报》在一年后核准制即将登场时欢呼:无论从目前还是从长远来看,都是中国股市的重大利好。它从源头上保证了微观主体的质量建设,必然会大大促进我国证券市场整体素质建设,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开辟崭新空间。瞧,多美好憧憬呵。 事实大于雄辩。2001年5月,第一家采用核准制发行的“用友”,发行价36.68元,开盘涨幅高达100%以上,随后一路狂炒,创下开盘首日股价便达100元的历史先例。三个月后,证监会相关人士指出,核准制实施使市场风险增大,迫切需要增强投资者自我保护能力和责任意识。证监会发行监管培训会总结得出,核准制关键在于全面、一致地予以落实,需要证监会与中介机构共同把关。当年岁尾,实施核准制后新上市的公司有:用友软件、北京华联、华能国际、山鹰纸业、香梨股份等。从数据看,用友软件财务指标固然不错,但其上市4个月后,便有3亿多资金随意改变资金用途,违背招股说明书承诺。其他上市公司流动比率和每股现金流量指标都明显偏低,严重低于正常水平,给上市公司以后发展丢下了隐患。重走“圈钱”、“变脸”老路?核准制前途不妙。 2002年初,《江西铜业内幕》令投资者震惊。上市仅两个月时间,面对7方面质疑该公司董事会公告依然叫人称谜,大家只好感叹核准制比审批制还“稀松”!年中,《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变味的核准制实行一年有余,预料中对于上市公司的市场化筛选,“壳”资源的逐步消失,和行政权力在股市的大踏步退场,似乎都并没有如约而来。从运行机制看,证监会把名额分配给认为有资格保荐的证券公司,然后由这些经纪公司来辅导和保荐其所认可的公司上市。公司上市额度过去分配给各省市和部委掌握,现在则完全集中在证监会手中,发审委也没放弃对于上市公司的实质审查,距离英美等国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相去甚远,而仅仅只是审批制的一种改良。由此,敲响了核准制丧钟。 去年初,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尚福林说,“今年证券市场监管工作的重点之一,即是推进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其他中介机构的诚信建设,逐步建立上市保荐制度,建立对缺乏诚信的发行企业和中介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将保荐制正式提上日程。于是,保荐制度提升新发公司质量、促进投行运行模式变革、让券商明确职责、推动投行业务创新等等美誉,象当年核准制实施前一样纷至沓来,证监会发行部负责人说:“我国要将保荐制引入主板市场,这在世界上还是第一家。这必将对我国证券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然而,中国股市创造的“第一家”又何止于此,至于“深远的影响”到底是何种却不得而知! 虽不得而知,但一个比方说来挺好笑。说到“深远”,证监会官员指出:过去发行新股时只有证券监管部门在做“审批关口控制”和实质性判断,这好比监管者费心劳力修建一座高高的“城墙”,但面对市场千万个博弈者技巧高超的“攻关”,再高的墙也很容易被越过。保荐制就有可能将这一“关口”或“城墙”拆掉,而使这种“关口”或“城墙”无所不在,变成一座座“道德之墙”。如此一来,监管者不必代表市场的中介机构进行尽职调查、不必代替市场的上市公司进行治理的协调、不必代替市场的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的操劳,从而使监管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当时阿蒙就问:作为监管者,“道德之墙”都那样易拆,又何脸叫中介机构坚守“之墙”呢?既表示“再高的墙也很容易被越过”,干吗要将巨大的风险单单投注给中介机构呢?既然坦承关被攻破,管理层为这个市场何时何处担当过风险、追究过责任了呢?“三个不必”就能“发生重大改变”要监管当局又有何用呢? 眼下,江苏琼花就是一面镜子!“道德之墙”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轻易攻破,至于“第一家”、“深远影响”、“三个不必”更是土崩瓦解。证监会发言人坦露:在揭露江苏琼花事件过程中,媒体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证监会始终重视媒体的监督,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监管信息来源。在此,也折射出管理层对保荐机构和代表人在诚信上不敢恭维,但企望通过一场考试、几条办法、几项措施就能既规范证券公司又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看来只能是一相情愿!仰仗“诚信”,“道德之墙”最终还是失守了。 诚信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垂手可拾。正缘于此,满口诚信承诺的、打着诚信幌子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保荐制来说,诚信绝对是保荐制的核心,也可说是保荐制的主体思想或本体。但中国有句俗话讲: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保荐人代表作为保荐机构保荐人的雇员,他(她)首先得听命于“雇主”,在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里,代表们“发挥诚信”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大家可以想象得出。瞧瞧“看门狗”审计署,或许能得到些须启迪。审计署若与各部委是保荐人代表与保荐人关系,驻地方各特派员办事处与各地方也是保荐人代表与保荐人关系,审计部门就很难拿出“看门”的审计报告,同样保荐人代表也很难拿出诚信的保荐意见。保荐制从制度设计看固然不错,但体制上并没有突破老筐筐。因此,要想叫保荐制不至于半路夭折,当务之急是必须匡正保荐人与保荐人代表之间关系。 在此,笔者以为要树立诚信,首先就要建构诚信的载体,这个载体不光要有好的制度,还要辅以好的体制。就保荐制而言,制度、办法、规则固然必须,但科学严谨的体制尤为重要,建立独立的保荐人代表体制是保荐制成败的关键。为此,在管理层引导下,首先建立保荐人代表协会,其次设立保荐人代表基金,再次设立区域分会、制定管理办法,参照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及“看门狗”审计署的体制,既然是“第一家”,就不应受现成的、既定的东西约束。因此,我们在等待“公断”的同时,更期待证监会能够对保荐制在体制上作进一步公断!这,或许是大家最期盼的。不然,喊冤的、叫屈的、沉默的、推委的、敷衍的还是依旧,诚信还将是一相情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