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学生教我们如何认识苦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2日09:23 南方都市报

  媒体思想之曹林专栏

  《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放暑假了,武汉某小学13岁的刘伊科决定回父亲的老家湖南农村把寒假完成的“城乡差异调查报告”进一步深入。今年寒假,小小年龄的他历时一个多月,拍摄照片500多张,写出了4000多字的“城乡差异调查报告”,还建议设立“全国农村日”。开学后,当他把这个报告当做寒假作业交给老师后,老师惊讶了,知悉后的教授、博导们也被深深震动。

  在“三农”问题深深困扰着中国的图景下,在观赏苦难的社会劣根潜滋暗长的情境下,13岁小学生刘伊科这个脚踏实地的调查报告破开了“如何真切认识和关怀苦难”这个沉重的话题。

  在国情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今天,相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三农”,不知道农民的苦、农村的穷、农业的危险,也没有几个人不对媒体报道中的这一切表示出万分的怜悯。可城是城,乡是乡,霓虹是霓虹,泥巴是泥巴,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怜悯常流于一时的热情和片刻的冲动。潜意识中的身份优势难以在间接的观感中被“祛魅”,所以这种同情很多时候连自己都骗过了:自以为是在怜悯苦难,其实潜意识中不过是在观赏罢了。

  观赏的表现是:不是真切地关怀苦难承受者的现实处境,而是关注苦难本身,从苦难本身的观感中获得一种猎奇的满足——这时候苦难者已经被遮蔽,苦难的形式成为了具有观赏性的东西,越穷越有观赏价值,越苦越能满足猎奇心。潜意识中的观赏苦难在现实中有很多表现,比如说时下流行的吃“农家饭”享受“农家乐”,就是把农耕文明的苦难当成观赏对象的一种暗示。还有那些浮光掠影的下乡实践,寻求新鲜的田野体验等等——公认的道德前提下,谁也不会承认自己在观赏苦难,可观赏确实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进行着。

  无疑,小学生刘伊科脚踏实地后情深意切的“城乡差异调查”脱离了叶公好龙式的观赏性同情。他没有满足于书本描述对“三农”的认识,没有停留在对苦难形式的怜悯中,而是真切地怀着对农民困苦生活的同情,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调查认识实在的城乡差距。也许他的调查早被专家们重复了很多遍,也许他的调查方法很值得推敲,也许他的结论并不具有多少科学性,可他对关注社会问题的公益之心,对弱势群体真切的同情,客观求真的调查体验精神等等,深刻地榨出那些观赏苦难者思想和行为中的渺小。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国民集体对国情清醒的认识,而通过什么方式去了解国情呢?观赏苦难的社会劣根之上是培养不出健康的民族人格和公共道德的,苦难是整个社会的不可承受之轻。只有拒绝观赏,把对苦难的同情上升为深入调查,以同情促进深层认识,以深层认识反哺同情,建立在这个路径依赖上的同情对于改进苦难承受者的福利才有助益。

  本期专栏作者

  曹林 《中国青年报》编辑王琳 海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