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米博华:我在评论岗位二十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2日10:04 人民网
米博华

  2004年7月21日14:30,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高级编辑(记者)米博华做客强国论坛“三项学习教育”专区与网友交流,主题是“我在评论岗位20年”。

  米博华,男,河北赵县人,1954年出生。曾在天津、河北就学并参加工作。1978年至1989年,在中国青年报任编辑、记者,评论部副主任、主任。1989年调人民日报社,现任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是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多年来,起草人民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近百篇,发表了400多万字的各种言论作品和约50多万字的业务论文,先后五次获中国新闻特别奖和一等奖。与人合作的论文获“五个一工程奖”,还有近百篇文章获各种奖项。

  以下是此次访谈的内容。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今天我们进行的主题是“三项学习教育”专区系列访谈之一,我们请到的嘉宾是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高级编辑(记者)米博华,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我在评论岗位20年”,大家可能在网上的简历中看到,您作为新闻工作者,现在作为人民日报评论员,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先向网友简单介绍一下您从业的经历吧。

  【米博华】:我从1978年起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84年以后从事专业的新闻评论工作,一直到今年已经20年了。我的新闻从业经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参加新闻工作以后,在中国青年报做过一段时间的记者,很快就转为从事专业的评论工作。1989年,调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总共加在一块儿是20年。所以我说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已经不短了,但是真正作为记者的时间并不是很长,采访经历不多,我一直是从事评论工作的。

  我想着重介绍一下人民日报评论部的情况,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评论部是人民日报的一个重要的部门,主要担负的任务是评论的编辑和撰写,具体来说有这么几项,一项是人民日报重大的社论,包括评论员文章的撰写,还有编辑两个人民日报名牌的论坛。我也参与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的写作,这是一个很大的写作组,我是其中的一个工作人员。人民日报评论部人员不多,但是任务比较重。当然,讲人民日报的工作是个整体概念,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言论专栏,各个部门都写过很多的言论,包括国际评论、国内政治评论、经济方面的评论,我今天要介绍的情况主要是我们评论部所负责的这部分工作。

  [创新特色]:我是从中青报开始认识您的,觉得您的评论非常有特色,要写好评论文章要具备哪些功底和技巧?

  【米博华】:说起评论工作真是一言难尽,因为涉及的东西比较多,当然总是有一些最主要的东西。我觉得党报的新闻评论工作者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有一种政治意识,所谓政治意识就是明白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同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相连的,明白我们所从事的这份工作是为我们国家服务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过去很少讲,现在也想强调一下,就是做好评论工作,实际工作经验非常重要,就是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的要非常了解,对某一方面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要非常了解,同时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一点,对一个评论工作者来讲,很年轻的时候往往不大容易做好,年轻人有年轻的特点,就是他思想敏锐、才思敏捷,但是对于政治导向的把握,对于言论叙述的分寸,对于整个文字表达的准确可能还稍显稚嫩。随着自己阅历越来越丰富,以上这些方面会不断的提高。生活阅历对一个人来讲是一种非常丰厚的馈赠,也可以说生活就是自己的老师。如果我们没有对改革开放20年以来这样一段路程有所了解,我们就很难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于我们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所具有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点,关于写作技巧,我的基本看法是,评论工作主要是靠思考。所以我三次在“三项学习教育”培训班里讲,观点和见解是第一位的,评论工作者最主要的劳动方式是思考,写作本身是思考的结果,写作技巧本身其实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当然,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对文字驾驭的熟练程度会比别人更高一些。当然,还有一些技术问题,像结构、选题、表述等等问题。

  我把上面的问题归纳一下:一个好的新闻评论者,首先应该非常明确自己这份工作是为党和国家服务的,因此我们的立场和观点要站在党和人民一边;其次,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增加自己的阅历,当然也包括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再一点,就是要坚持不断地去写作,这点很重要,因为有很多的言论需要较快的时间完成,如果我们造句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有所欠缺的话,是很难做好这项工作的。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已经回答了网友[我爱我家]的问题——“需要提高哪方面的素质?”对这个问题您还有什么补充吗?

  【米博华】:对于非新闻工作者来说,从事言论写作,不大可能是写社论评论,我除了在专业院校讲这点以外,一般很少讲。但是,现在的报纸媒体很多,阵地也很多,言论作者比八十年代的时候要多得多,所以我看到我们国家有大批的评论人才。至于讲到提高哪方面的素质,我个人有这么一个建议,我觉得评论是一个专业性相当强的工作,我们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水准,这里提到记者和新闻评论者的区别,我个人认为记者主要是采集新闻,新闻事件是中心,没有新闻事件,记者就没有工作要做,但是,作为评论者来讲,更多的是思考的劳动。所以,新闻评论工作者要更多地把时间放在观察社会、了解材料、汲取信息,并在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点也很重要。

  总之,评论这一行当不是可以玩票的,就是说我现在喜欢了、愿意了、高兴了就写一篇,不是这样的,这样很难做好,很难达到一定的境界。评论这个专业需要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十年的磨炼,才可能有这样快速构思的能力,有快速表达的能力。

  [创新特色]:如何看待现在的评论比过去热的现象?

  【米博华】:我觉得这是一件挺好的事情。我也注意到近年来媒体的变化,包括电视媒体、广播媒体,也包括现在的手机短信。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所有谈话类节目都成为热点,比如说央视的几个最火热的栏目,包括“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等,也包括凤凰卫视的一些栏目。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第一,反映了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言论开放的程度较之以前有很大的进步;第二,显示了我们国家广大新闻干部理论能力的增强;第三,说明媒体服务提升了它的档次,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媒体对一般新闻事实的提供,而且还要求媒体对新闻事实做进一步的解析和评述,受众的需求越来越高。我觉得言论版、言论节目、谈话类节目的增加表明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也表明了我们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创新特色]:请问您在这20年间,自己最满意的文章是什么?为什么?

  【米博华】:我写得很多,记不起来哪一篇最满意。但是,在我从事这个行当的工作经历中有几次是难以忘怀的。一次是1997年为香港回归写的社论。这篇社论是我和评论部的李德民同志共同起草的,现在回头看这篇言论,我仍然觉得从中获益匪浅。首先,在香港回归那样一个大喜的日子里,能够和全世界华人同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同时,自己能够作为人民日报的工作人员参与这次报道,撰写这样一篇重要的评论,也应该是在自己的事业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笔。所以我对那篇社论的印象很深刻,那篇社论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

  还有一次是为国庆50周年写的社论《祖国万岁》,我后来写了一个体会,题目就叫做《心里的歌》。因为50年嘛,新中国发展、建设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其中经过了坎坷、曲折,我们又走过了改革开放20年的路程,中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论的题目叫《祖国万岁》,确确实实是发自人民的心声,我们国家沿着改革开放这条路走下去是大有希望的。这篇社论写得很有激情,里面有大量的排比句,句子也比较漂亮。

  再一个是为迎接新世纪到来写的元旦社论。我原来就很喜欢人民日报的社论,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元旦社论,这次新旧世纪交替的社论,无论社论写得好与不好,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我很在意、也很用心地写了这篇言论。当然,言论写了很多,包括一些重大事件的社论,包括陈希同案,还有九十年代的一个集资案,都是很大的案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作为一些重要事件的见证者,并参与其中的工作,我想此生足矣。

  [主持人]:您刚才介绍了您参加了很多重要话题的讨论、评论,写了很多社论稿件,也获得了很多奖项,网友问您获得这些奖项是否和在人民日报有关系?如果在别的媒体,您是否还有获得这些奖项的自信?

  【米博华】:我在获奖感言里多次说过,一等奖是个很大的荣誉,我自己很珍视,许许多多比我干得好得多的新闻工作者可能一生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很珍惜这个荣誉。但是,我要说这些奖项的获得,是和人民日报巨大的声誉联系在一起的,是和我从事的这方面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我更多看中的是这些奖项给予人民日报、给予中央党报带来的荣誉。至于我个人,我很珍惜,但是我从来不愿意、也不想把这些奖项据为己有,也许我不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当然,无论我在与不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我都会努力争取。

  [天倾西北]:搞评论工作很枯燥,您是如何走上这个工作岗位的?

  【米博华】:我给大家稍微介绍一下。因为我受的教育非常简单,1970年毕业于天津一中,毕业以后我当过很长时间的产业工人,打过铁,开过机床,做过翻沙工,所以我的教育背景一般人也不大相信。后来我自己又参加过自学考试,就读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事实上我个人看,一个人受教育的背景和他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做出的成绩应该说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虽然我的受教育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况,但是可以这样说,几十年来我从未间断过学习,我现在学习的刻苦程度、读书的广泛程度是毫不逊色于年轻人的,在某些方面可能做得更好一些,我是倾心地去学习和工作的。所以能够取得一点成绩,并不因为自己聪明,也不因为自己有很好的教育背景,而是我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说到这点,有一句话,一个人的兴趣可以令他走得很远。我从事人民日报评论工作也不是偶然的,因为我多年以来就非常喜欢评论。我上中学的时候,也就十几岁,当时喜欢人民日报评论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喜欢朗诵,而人民日报的社论写得好,尤其适合朗诵,所以从那时起,从朗诵人民日报社论开始,渐渐地喜欢人民日报社论。当然,从朗诵人民日报社论到写人民日报社论还不是一回事儿,但应该说从年轻时代就已经奠定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网友们提出写言论是枯燥的,我承认写言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是一件需要把脑浆子都要想疼的事情,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但是对我来讲,我很有兴趣,至少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很忘情、很专注的钻研过这件事情,也就是说喜欢一件事情,热爱做一件事情,就能够做好这件事情,这是个前提。我也是这么讲,如果不喜欢这件事情,你会感到这个工作是非常非常枯燥的,如果喜欢就能够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远文]:您在做评论员之前是记者,请您分析一下记者和评论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另外,请您给现在的年轻人提一点建议。您是否经常参加采访活动?我认为如果不参加采访,是很难写出这样生动的评论的。

  【米博华】:记者和评论员的区别是很大的。我做过四五年的记者,后来一直做新闻评论工作,区别刚才我已经讲过了,工作方式、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记者是要去采访,没有第一现场,没有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记者就没有办法干活。评论员和记者的工作有所不同,我上次在新闻评论班里也讲过一次,就是说长期从事新闻评论工作会形成这样一个习惯,记者采访的时候要求被采访的对象提供尽可能详细的内容,也就是说一个记者采访回来可能写一大厚本(当然现在的记者怎样做我搞不清楚)。如果被采访对象不提供细节的话,记者是没有办法工作的,很难把稿子写生动。作为评论工作者,也要调查,也要研究,但是我不希望你罗列太多的事情,而是希望你能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说出你所要说明的观点,这点是和记者有很大不同的。

  再一个,如果让我对年轻记者讲两句话,第一是要珍惜时间。我过去有这么个想法,觉得年轻的时候精力充沛、脑力好使,做什么事情都还可以,不觉得很吃力,但是岁数大一点了,慢慢地发现,一个人最佳的工作时间,也就是他的脑力、精力、经验各个方面都最好的时间,这个资源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一旦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所以在年轻时代,也就是说在20—40岁之前做好所有基础性的工作、准备性的工作,对于以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好处。当然,我不是说20—40岁之间只是做这个工作,而是说这段最佳时期是不可以放过的,一天都不可以放过。千万不要原谅自己,现在不着急,等我五六十岁退休的时候再做吧,我可以告诉你,到了退休的时候,至少干我们这个行当,要想再有大的发展是很难的,不退步就不错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年轻的时候不大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很多事情只有经过了以后才能体会到经验的重要。这里我是讲老年人不要轻视青年人,当然我也不是老年人,我是中年人。青年人后生可畏,有他们自己非常优秀的品质和特色,年轻人就是年轻人,充满活力、思想敏锐。年轻人要注意积累工作经验,一个错误不要犯两三次。吃一堑、长一智对于年轻人很重要,有的年轻人成长得快,就是因为他很聪明,他很注意总结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所以他很少走弯路。绝对不走弯路是困难的,但是他少走弯路和不断走弯路的人比较起来,拉开时间档次以后,隔开时间距离以后,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岗位差距。所以,年轻人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主持人]:我相信会让大家受益匪浅的。

  [爱党爱国爱集体]:评论工作如何做到三贴近?您在工作中怎么做到三贴近的?

  【米博华】:评论分不同的式样,比如有社论、评论员文章,有各种署名文章。我想评论这个品种应该说还是有广泛读者的,你可以看到所有话题类节目都有很多的读者,所以这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为什么给读者留下了我们的言论空话、套话比较多的印象,可能和报纸自身的工作性质有关系,因为在我们报纸评论中,社论、评论员文章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工作做出一些部署和安排,对工作起某些指导性的作用。相比较来说,和都市报等其他报纸生活化的言论相比,就显得呆板、枯燥一些。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也注意到要尽量的改变文风,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情况下,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很好地统一起来,使我们的言论更好看、更有影响力和感染力。说一千道一万,文章写得好,读者愿意看,才会有更好的效应,但是这里有一点,因为各报所担负的任务不同,所以也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我们尽量去改进我们的工作,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江锡钰]:米主任你好,在中青报的时候我们通过信,不知可还记得!我对你主持的“求实篇”十分赞赏。

  [小火龙]:您以前在中青报,这是团的机关报,现在在人民日报,是党的机关报,这两个报纸有什么不同?

  【米博华】:我在中青报工作十几年,是从那里成长起来的,对它很有感情,至今那里还有许许多多我很崇敬、尊敬的领导和同事,我和他们也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我现在每天还在阅读中国青年报。30多岁离开中青报到人民日报工作以后,就开始对两个报纸的工作经历有很自然的比较,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列宁说过,“上帝允许年轻人说错话”,当然我不是说青年报就可以说错话,而是说青年报就是一张青年的报纸,它反映的是青年的精神面貌,反映了青年的所思所想,同时也反映了青年一代的动向、新闻等等。青年报有它自己鲜明的特点,思想比较开阔、思想比较解放、观念比较超前,同时又不乏一批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的记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闻界的人才,所以青年报里经常有一些很好的文章,我至今还是很愿意看的。

  但是,相比较来说,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担负的任务不同,报纸的性质不同,所以报纸的面貌也有所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到人民日报工作以后,我自己觉得最深刻的体会是,我们更多的考虑问题是着眼于全国的大局,我们发表的评论对我们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否有利,因为分量还是不一样的,发挥的影响作用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感觉到在人民日报工作以后使我个人的理论、经验等各个方面的阅历更加成熟了,当然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熟起来了。

  [丛林漫步]:社论的政治性很强,掌握不好容易犯错误,您是如何把握政治导向的?有没有这方面失误的教训?

  【米博华】:我来人民日报以后,经历了许许多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人民日报社论是撰写和见报的过程,社论是阐述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本报评论员是反映人民日报编辑部的观点、立场。事实上从最初的撰稿到最终的发表还有很长的路,在这个过程中有领导把关、斟酌,应该说人民日报在这方面做得是很好的,至少在我的工作经历中,还没有出现重大的失误,哪怕是一个标点都没有过,因为重要的人民日报评论是要送中央领导同志直接审定的。

  当然,长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人民日报的一个言论,哪怕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都可能导致不好的影响,也许大家并不了解,每次人民日报向新华社发社论通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要三到五个人同时校对,即使这样,我仍然要校读最后一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这是一份责任,必须履行好这样的责任,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言论,它反映党和政府的立场和声音,所以不能出任何的差错,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应该说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我的心情是既轻松愉快,同时又感到如履薄冰。

  [爱党爱国爱集体]:你们在评论中是如何发挥人民日报的政治优势的,同时又是如何体现党的意志和人民呼声的统一的?能具体谈谈吗?

  【米博华】:人民日报的导向性很强,主要是政治导向,这是没有问题的,因此人民日报的社论也成为外国驻华机构和媒体了解中国政府政策走向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广大的读者了解我们国家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所以,如何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一直是我们要解决好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总的来讲,觉得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应该做得更好一些。至于讲人民日报言论的政治性,是毋庸置疑的,请大家注意看一看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社论,就有很大的不同,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当时的斗争最后定稿的,包括一些敏感的问题和外交问题,人民日报的言论都是有旗帜鲜明的言论和观点的。我的看法是这样的,看中国政府的观点和立场,就看人民日报,是有根有据的。

  [主持人]:前一段时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再干一个二十年》,网友老网想问问您,这篇文章是不是您的手笔?他觉得这样的观点有点散,这是不是以后评论的方向?

  【米博华】:感谢这位网友。这篇文章是任仲平写作小组共同完成的,我是其中一员,当然不只这一篇。这篇文章阐述了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中,既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同时也是关键期,它的立论基础是当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社会发展会呈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状态,包括环境资源的压力,包括社会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其他方面的问题,处理好这样一些重大的矛盾和问题,对于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当然,处理不好,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中心立论就是说我们要全力以赴,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重大的关系问题,既讲了再干一个二十年的背景,即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也讲了人们思想中的一些困惑,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对策。用这样的办法,目的是为了更加简明扼要地向读者阐述我们的观点,一般来讲效果是好的。当然文章这种事情,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感谢这位网友提的建议。我们会努力地做好这项工作,向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言论。

  [我是一块石头]:我觉得人民日报的社论有点太程式化,很难突破,对此您怎么看?

  【米博华】:这点也是我比较困惑的问题,很多的读者,也包括报社的同志们都提到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认真地考虑读者提到的这些问题。评论有一些程式化的东西,但是文风可以搞得更活泼一些,一些程式化的套路可以有所改进,从而写出一些好的言论来。我们也是这样想的,也愿意这样干,但这是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况且人民日报的社论附载的内容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使人民日报的社论写得生动、活泼,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文章实在是很不好写。

  [屋大惟]:怎么把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办得更加活跃一些,让人民日报更加喜闻乐见、更加贴近生活?

  【米博华】:感谢这位网友对我们的关心。“人民论坛”是我们人民日报一个要闻版的栏目,这个专栏距离读者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许多读者爱看这个专栏,希望把这个专栏办得更好一些,事实上我们也花了很大的心血来办这个专栏,希望能够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现在我觉得我们的论坛还有两个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第一,我们言论的工艺制作水平还可以,但是我们选择的面窄了一些,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第二,我们言论的文风还应该更尖锐、泼辣一些。从我们内心讲,我们希望读者踊跃来稿,好稿子越多,我们的专栏就办得越好,当然首先是看得起我们专栏,愿意给我们投稿,应该说我们在选稿方面是不拘一格的,但是大家也知道,现在的媒体很多,抓到一篇好稿子不容易,加工出一篇好稿子来也不容易。感谢你的关心,我们一定努力把这个栏目办得更好,使其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专栏。

  [冰山上的评论]:您写的评论有多少话是自己想说的?在写评论的时候,有多少把个人的情感融入进去?

  【米博华】:党报新闻评论者有这样一种信念或者有这样一种责任,我们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是为我们国家服务,是为我们的事业尽力。因此,我个人的看法是,当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就应该把个人的一些事情置于脑后,首先是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服务,是为广大读者服务。当然,应该说将自己个人的感情融入到党的事业中、融入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对我来讲没有问题。刚才我讲过,我写《祖国万岁》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深情的呼唤。当然,怎么显示出更鲜明的个人风格,写得更好,与个人的才力也有关系。我是这么想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我们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忠诚、积极、全面、准确地传达和展示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当我们处于工作状态的时候,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的东西,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江南蓑衣]:在写批评言论的时候,如何把握批评的火候?

  【米博华】:批评言论是很不好写的。我这些年写批评言论比较少,主要是写一些案子的言论,当然有些案子是已经定论的,比较好写,因为基调是有的。我的看法是,无论表扬和批评,作为人民日报的言论都要把握住自己的情绪、掌握好分寸,这点非常重要,即使是批评性的报道,也不能过于情绪化。同时,要设身处地地为被批评的一方考虑。因为毕竟言论的影响会很大,我们有时候话说重了、说轻了对于作者来讲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而对于被批评的一方就是很大的问题了。当然,我这里讲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工作方法问题、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开展批评一方面要坦率,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分寸,批评不要尖酸刻薄、不要冷嘲热讽,而是怀着帮助别人改正缺点的态度来写这样的批评文章。我现在看到有些文章写的批评实在很尖刻,有伤厚道,如果是我的话,我不会这样做,我还是会善意地向别人提出批评的建议,使别人能够接受。

  [坚定信念]:您是如何理解党和人民的关系的?是体现政治主体的声音还是体现执政主体的声音?

  【米博华】:我的理解,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不是空话,除了不好的领导干部以外。作为我们党的领导集体,可以想一想,中国共产党有什么属于自己的特殊的利益?我们党、我们各级干部虽然工作中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还是希望把我们的国家搞得更好,还是努力地在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做贡献,许许多多的同志都是辛辛苦苦的。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党和人民两个概念是统一的,我们在为群众说话、为人民说话的时候就是为党说话,我们在为党说话的时候就是在维护人民的利益,我觉得把两者割裂开来的观点是不对的,也不符合实际。当然,不是说一定不能讨论这个概念,但是至少在我看来两者是高度统一的,如果做得不好的话,是因为在某些方面没有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今天,党没有特殊的利益,这点是经过历史证明的。

  [风火轮]: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团队,他们都有些什么特点?

  [朱火山]:你们这个团队能否造就一个一个的时评大师?

  【米博华】:不敢说时评大师。我们这个团队的人不是很多,七八个人,但是大家都是很敬业的,很珍惜这样一个岗位、这样一个工作。按照自己的条件,按照各方面来衡量,有许许多多比我们更优秀的人,但是他们没有到这个岗位上来,所以我们有幸到这样的岗位上应该懂得珍惜;把这样重要的岗位交给我们,我们应该兢兢业业地搞好工作。至于可不可以出评论大师,我真的没有那么想,但是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我觉得是一种幸运,就是有可能了解更多的信息,有可能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有可能接触到较高水平、较高层次的领导同志,也有可能完成那些很艰巨的任务。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块儿,对于培养人、造就人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有心人能不能利用这样的机会,使自己在为党和人民工作的过程中也得到成长,那是个人的事情,我相信我们的同志应该都是好样的。

  [你是风儿我是沙]:老米,你除了写严肃的社论,是不是也写很轻松的文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米博华】:从八十年代起步,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写的小言论挺多的,最多的时候给别人开专栏,一个月有三四十篇小言论,当然我自己也出版过四五本言论的随笔、杂文集。我自己挺喜欢写作的,应该说我对评论工作的兴趣也是从写这样一些小言论、小文章开始的。我自己也愿意写,但是由于工作比较忙,也比较紧张,另外学习的任务也比较重,所以后来就写得很少了。但是,我的总写作量还是不少,主要是工作方面的。我出的书在市场上也有卖的,四五本书,两三百万字是有的。

  [撒哈拉]: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三项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取得的一些成果?您觉得这个教育活动起了什么作用?

  【米博华】:我觉得开展这项教育是势在必行的,是解决新闻界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活动。我只能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来谈,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讲和对我们报社来讲,编辑部的工作人员要解决的问题是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然还包括职业道德,这次人民日报搞了三项教育的培训,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主要是解决观点、立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问题就是站在谁的立场上、为谁说话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是我们三项教育很重要的成果。这个问题是不是都能解决得很好?还是有一些问题的,问题在哪儿呢?我在这里冒昧说一句,我觉得我们应该加强新闻学的教育,我们除了是一个报纸,我们还是一个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我讲一句话,首先我们是党的宣传工作者,同时我们还是一个报纸,首先我们是党中央机关报,同时我们还是一个媒体,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以后,对于年轻同志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好处。当然,对于他能够走上正确的成长和发展道路也有很大的好处。

  【米博华】:接受网络的采访,我是第一次,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来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但是还是感觉很紧张。由于职业的习惯,我更愿意用笔来表达,不太喜欢用嘴来说,所以有些地方可能表达不准确,希望以后大家多多交流。

  最近我高度注意网络上的评论,从网络的窗口里透露出来,我们国家真有评论高手,语言非常精采、见解非常精辟。最近我也很注意从网络上汲取语言、思想、观点来充实自己的言论写作,我很愿意看网络写作评论。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三项学习教育”专区系列访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再次感谢您作客强国论坛,也感谢各位网友的积极参与,再会。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