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飞扬在楹联里的乐平高腔(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00:57 大江网-江西日报
古戏台遍布乐平乡间的恢弘景象,令我一想起来就激动不已。

  我就是满怀惊奇连续造访那“文章节义之邦”的,尽管每次都安排得紧锣密鼓,所看到的古戏台也只不过是个零头,然而,即便这些零头,也足以叫我眼花缭乱了。它们或寂寞地坐落在村边,台上的风云际会已定格为梁枋上的精美雕刻;或作为祠堂陪伴着族中长老,默默地品味着某日游谱庆典的绕梁余音;最幸运的,则被村人张灯结彩打扮一新,许多的精彩尽在那喜不自禁的夸耀之中。

  每每站在空荡荡的戏台上,我眼前仿佛有人头攒动。关于乐平人的好戏,有民谣唱道:“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乐平人该是天底下最纯粹的戏迷了。

  既然遍地戏迷,那么戏台比比皆是也就不足为怪。何况,乐平是赣剧流行的腹地,而赣剧又是以搬演宫廷大戏为主的剧种,自然需要适合演出排场的戏台。不过,我觉得,民间艺术表演及民俗活动,总是关涉维系宗族关系的需要,因此,洋洋大观的乐平古戏台,除了为渲染宗族祭祀等活动的仪式化意义所需要外,更是争强好胜、称雄乡里的内心需要,它强烈地反映出普遍的不甘人后、追风趋时的心态。

  有一副楹联干脆把戏台指认为:“父老开心地,乡村体面场。”为了体面,人们描龙画凤,镏金上漆,为了体面,人们激扬文字,精雕细刻;

  为了体面,有个祝姓小村子,终于为祖祖辈辈总是被人请去邻村看戏而难为情了,于是全村老少聚会议定,也要请戏班演出,没有戏台,就在村边临时搭建了一座草台,由乡儒书写一幅横匾悬挂于草台中央,匾上是羞愧难当又如释重负的三个大字:“还眼债”。由此可见,乡风民俗一旦形成强大的环境氛围,人们的精神之累;这个故事也更让我对那如此令人神往的戏里乾坤浮想联翩了。

  我一直努力通过戏台来想象昔时乐平乡间戏剧活动之盛,企望着深入乡间当一回观众。巧得很,乐平的文友把自己搜遍四乡抄录的古戏台楹联和匾额,誊了一份寄给我。为此,我喜出望外,因为,我不免苍白的想象,在注入了那些文字后,顿时有了血色,有了神采。

  ———那些文字里有传统剧目。仅我手头的戏名联,就罗列了剧目一百五六十种,可以想见当年戏台上是怎样异彩纷呈。生旦净末丑,戏如人生,活脱脱人间忠佞贤愚;管弦丝竹琴,人生如戏,水灵灵世上喜怒哀乐。一台的君王将相,却是在悲歌金戈铁马,笑谈兴废盛衰;一台的才子佳人,却是在播撒风流情种,点化回头浪子。浓烈的乡风俚俗,看不够的装神扮鬼;圆润的饶音赣调,听不尽的打情骂俏。当那些三字、四字的戏名拼贴成联,居然也是对仗工整、妙趣横生,难怪人们毫不犹豫地把它装饰在神圣如宗祠一般的戏台上。什么“盗御马,钓金龟”、“三岔口,十字坡”、“鸳鸯冢,蝴蝶杯”、“拾玉镯,失金钗”,什么“秦琼卖马,时迁偷鸡”、“钟馗嫁妹,霸王别姬”、“问樵骂府,打渔杀家”、“贵妃醉酒,倩女离魂”等等,整体读来,甚是幽默。

  ———那些文字里有现场气氛。演出前热烈而又紧张:“推推搡搡看戏,打打扮扮登台”;演出中道是无声却有声:“台前有泪原非我,座上无声已入神”;演出活动仿佛是没有结局的,百姓痴迷于戏中出不来了:“及时行乐朝连暮,刻意兴歌古及今”。严格地说,这类楹联未必珠联璧合,却把人们对戏剧艺术的喜好表达得淋漓尽致。兴之所至,一切雕饰自然都是多余的了。甚至,连一些粗砺的大白话,他们也敢刻于木、镏以金,让它流芳百世,如果说“入耳务须平气听,当场顿觉笑颜开”还算庄重的话,那么,“劝老哥不要回去,有小旦就快出来”、“看完了大家慢走,做得好明天再来”之类,简直就是高声大气的吆喝了。通俗、稚拙得有些扎眼,却是声情并茂,富有谐趣,成了极为生动的现场传真。

  ——那些文字里有戏剧理论。他们认定戏剧本质在于,“且将前代事,做与后人知”、“随尔演来无非扬善除浊,吾听却去都是教愚化贤”;而戏剧的美学品格在于,“纳喜怒哀乐感情色彩,容古今中外典型品貌”、“咫尺天涯评论是非功过,须臾岁月历数万古忠奸”。关于戏曲的综合之美,他们写道:“吹拉唱弹声悦耳,兴亡成败事留心”、“笑啼怒骂皆学问,悲欢离合尽人情”;关于戏曲的传神写意之美,他们写道:“台中天地小,戏里是非多”、“三五步能是千里江山,四六人可代百万雄兵”;关于戏曲的程式之美,他们写道:“莫以衣冠分贵贱,但从脸谱辨忠奸”、“大过关安排前面,好结果放在后头”。这些凝练而准确的概括,让我怀疑有的对联恐怕出自今人之手笔,但是,无论如何,面对那么多“演戏的癫子,看戏的呆子”,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乐平人是懂戏的,或许可以说,他们该是民间戏剧评论家。

  ———不妨再看看他们的评论风范:“好歹由他做去,高低让我评来”、“酸甜苦辣似实似虚,喜怒哀乐非假非真”、“戏非真处皆为幻,曲到清时自有神”。难怪有楹联击节赞叹:“欣观好戏两三折,胜读良书千万篇。”由以上所引证的例子,当可大致看出,即便都是题咏戏剧,它们也各择角度,另辟蹊径,不肯人云亦云,不肯落人窠臼的。凭着那些精辟的艺术见解,我愿意把一个个戏迷视作饱学之士。恐怕如今的“票友”、“追星族”、“模仿秀”们,在智力测试方面,只能望其项背了。

  演员粉墨登场,乡儒挥毫上阵。比文采,斗书法,为宗族荣誉而战的热情,倾注在楹联里就是“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追求。仿佛,他们穷尽毕生,就为了在这方寸之地一显身手,上以告慰先祖,下以留传子孙。所以,流光溢彩的古戏台上,楹联、匾额也是十分的考究,它们大多装饰精美,镏金烫漆,与戏台建筑的富丽堂皇相得益彰;所以,戏台楹联的内容决不会拘于题咏戏剧,它的题材是宽泛的,或咏赞本村风水,或追溯本族历史,或言志抒情,或感时讽世。既然看戏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对于族人来说,戏台就成了最具亲和力、向心力的场所,那么,楹联势必要“寓教于乐”灌注谆谆教诲了。

  书于戏台的教训,顺理成章地溶入了看戏、做戏的情境,读来生动有趣,且回味无穷。戏场上熙熙攘攘、水泄不通的景象,由楹联可见一斑:“看不真莫吵请问前头高见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眼界抬高不怕前头遮住,脚跟站稳何惧后头涌来”。显然,它们并不满足于劝导观众遵守戏场秩序的表层意义,而因事说理,由具体连通一般,意味深长地指向处世的哲学、为人的境界,既形象生动又自然熨帖。像这样将叙事与议论熔于一炉的楹联,注定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氛围。想象一下,当观众蜂拥而至、眼前熙熙攘攘时,这些文字该是怎样鲜活醒目,又是怎样警策动人!

  既然弦索铮铮是“他盼登台亮相,我观结局修身”,是为了教贤化愚,那么,刚劲圆润、潇洒自如的文字,也就免不了到剧情里去探究人生的哲理了。于是,古戏台楹联里便有了“得意休夸且看收场怎样,失时莫怨但观结局如何”的告诫,那告诫坦荡而从容;有了“宜从戏里观古今,莫向人前说是非”的叮嘱,那叮嘱真诚而谨慎;有了“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观古人戏须设身处地一想”的语重心长,它好像是一位擅于启人心智的塾师;有了“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的声色俱厉,它仿佛是一个脾气有点儿暴躁的长者。

  让我奇怪的是,洋洋大观的楹联充满炫耀、教训意味,几乎尽是眉飞色舞或一本正经的神情,岂料,其中竟然藏有轻蔑的嘲讽和不齿的激愤。如“洞房花烛龙腾凤舞假风流,金榜题名君欢臣笑空富贵”、“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六礼未成顷刻洞房花烛”之类便是,乍看上去,叫人一头雾水。毋须庸言,它们分别评说的是某出戏的剧中人物,仿佛看戏的观后感,很是情绪化。在力求洞明世事、引出哲理的楹联中,它们就显得非常突兀了。而且,戏台上忠奸贤愚、善恶美丑无所不有,作者为什么偏偏把脱离了特定剧目意义和目的都会变得暧昧的对联,高挂于本村本族的“体面地”呢?是一时词穷了,还是为了标新立异不惜铤而走险?

  迎合了强悍民风的乐平高腔,抒发的是粗犷野朴的豪情,萦绕在楹联的笔画之间。我反复玩味着手中的复写稿纸,那些排列整齐的文字后面,就是一座座争奇斗妍的戏台;前面,就是一排排心醉神迷的表情;字里行间,就是一阵阵的笙箫鼓乐,一出出的人间悲欢,一幕幕的世事炎凉……

  我简直是收到了一张入场券,一份节目单,一本地方戏剧史,一座乐平戏剧博物馆。不,更准确地说,是它们的血肉部分和精魂所在。不是吗?(刘华大江网-江西日报)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