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合理”歧视与道德背道而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02:54 人民网-江南时报

  盐城 朱兆艳

  当歧视以一种泛“贵族”化的心态,“催眠”了我们生活的某一个部分时,如果我们还保持浑浑噩噩的沉睡姿态,那就是对“歧视”的纵容;尤其是当歧视隐藏起“恶”的外衣,而以“善意”的面孔出现时,我们更要保持凛凛警惕!

  我不想仅仅实现一次道德的呐喊,实在是歧视已经大量附着在社会细胞之中:城市对农村的歧视、“强势”对“弱势”的歧视、不同职业和行业之间的歧视、男女之间的歧视,甚至还有规则的歧视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歧视非“刻意为之”,而是具有“自发”的性质———它的衍生,一方面是社会结构矛盾纠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社会道德扭曲而产生的“轻视”心态所致。这种歧视大量弥漫,已经严重地侵蚀了社会的肌体,而具有了“恶”的性质,因而它是不道德的,本身就应该成为被“歧视”的对象。在法治和道德建设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这样的“恶性”歧视,应该为我们所唾弃。

  但是,“歧视”会在道德和自省的感召之下,自行遁迹吗?来看看这样一条新闻:日前南京某家银行放出消息称,发放住房贷款要看人品,35岁不结婚的人、离异者将成为重点审核对象。银行在解释自己的做法时说,银行作为企业也要讲究效益,这样做是为了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看起来解释得“有理有据”且冠冕堂皇,不过,“看人品”为何看到35岁还没有结婚者的头上?信贷资金的安全和“王老五”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这家银行的做法真的令人有点费解。

  诘问之下的答案只有一个:其做法已经有了浓浓的歧视味道。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宽泛一点,就可以发现这样的“歧视”绝非仅仅这一例。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歧视”,很少“主观”的成分,但“客观”效果上却散逸出歧视的气氛。与“恶性”歧视相比,这样的歧视已经有了“合理”的遮掩,但它的“危害”更大,因为它的涵盖面小,所涉及的仅是少部分特定的对象和人群,所以它是“隐形”的,更不易为人所认识和发现。我要说的是,当我们在谴责“恶性”歧视的同时,更要警惕“合理”歧视硫酸般的腐蚀性———因为无论出于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下的歧视,在表里内外都和社会的发展和道德疆域的拓展背道而驰。

  《江南时报》 (2004年07月23日 第四版)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