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山西省常务副省长: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绿色山西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16:28 人民网

  人民网太原7月22日电记者罗盘报道:在21日召开的全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第六次省部联席会议暨现场会上,山西省常务副省长范堆相强调,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根治晋北风沙,建设绿色山西。

  范堆相指出,山西省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特别是晋北地区,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因为地处毛乌素沙漠东部边缘,成为大西北风沙侵袭北京的主要通道和三大风沙源之一,有沙化土地和潜在沙化土地面积1700多万亩,沙区耕地每年被风蚀0.5——1.2厘米左右,近20万公顷草地因风沙危害逐步退化。从2000年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截止2003年,山西省累计完成治理面积580.6万亩,占到计划任务的97.5%。其中。林业项目完成417.5万亩,占到计划任务的99.8%;草地治理完成92.3万亩,占到计划任务的88.7%;小流域治理完成70.8万亩,占到计划任务的96.6%;水利、舍饲养殖和生态移民等配套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经开始发挥效益。桑干河流域、京大高速公路两侧,特别是沿大同、阳高和天镇一线通往北京的主要风沙通道,建起了60万亩防风固沙林;在朔州市怀仁、山阴、朔城区的洪涛山沿线,建起了35万亩连片防护林带;在大同盆地西北部的左云、南郊区和新荣区,建起了40万亩阻挡风沙东进的林网;在滹沱河流域,建起了30多万亩的水土保持林带,初步构建起晋北地区防沙治沙网络的主体骨架。

  他还总结了几方面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一是不断强化对生态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始终把改善生态环境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林草资源不足、水土流失、风沙侵蚀是制约山西省晋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工程建设具体组织实施的需要,实行了省政府负总责的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省、市、县三级政府每年年初以责任状形式将年度任务落实到位。各工程县作为工程实施的基本单位,实行县级政府负责制,县长对工程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强化了地方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责任意识。

  二是妥善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推动工程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首先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必须始终把生态效益摆在优先的地位,始终牢牢把握以保护恢复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治理方向和治理目标。在改善生态的同时,让农民群众也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的面貌,实现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三是坚持集中连片治理,提高工程建设的规模效益。统筹考虑劳动力、工程量的因素,通过制订比较合理的作业计划,尽可能地实行集中连片治理。将工程区规划为“五带”“六区”,即五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和六个重点治理区,各县工程项目在“五带”“六区”的总体规划之下进行安排。现在,新建万亩以上连片治沙工程100多处,其中5万亩以上规模工程20多处,10万亩以上规模工程8处。

  四是严格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实行监理制;在工程资金管理方面,实行报帐制;在工程档案管理方面,实行省、市、县、乡层层建立工程档案管理制度;在工程管护方面,实行严格的禁牧措施,有效减少人为破坏。

  五是推广符合当地实际治理模式,切实提高治理效益。山西各地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治理模式,创造了柠条和紫花苜蓿条带间作、仁用杏和紫花苜蓿条带间作、乔灌带状块状混交、围网封育、林草混交综合治理等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理效果。

  六是不断创新工程建设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凡是在工程建设范围内的宜林荒山荒坡,都可以采取拍卖和承包的办法,由农民个人、社会团体造林,享受国家给予的种苗补助政策;对退耕的林地和草地,实行“谁退耕,谁还林(草),谁管护,谁受益”;对紧挨承包地的荒山造林,尽量实行“林随地走”;对集体造林成果,能够拍卖承包到户的,尽量拍卖承包到户。


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