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礼佛与地方政权(文博杂谭)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4日05:1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胡同庆 在敦煌莫高窟晚期洞窟的窟门两侧,尚存不少色彩鲜丽的龙王礼佛图。图中绘八大龙王率领眷属赴会礼佛。这支浩浩荡荡的龙族队伍,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早期洞窟中的龛梁龙和中期洞窟中藻井龙有所不同。 早期龛梁龙象征祥瑞,守护在佛龛两侧,形如门神,地位较卑微;中期藻井龙象征权势,在窟顶张牙舞爪,虎视眈眈,与佛权分庭抗礼;晚期的龙王礼佛图位于窟门两侧,浩浩荡荡的礼佛队伍则好像前往中原朝廷献供的边地小国或地方政权的王族人员。 莫高窟有晚唐时期的洞窟60个,而其中绘有龙图像的洞窟仅有几个;但五代、宋时期的洞窟也只有60多个,而绘有龙图像的洞窟竟有30多个,多达1/2。据分析,晚唐时期龙图像之所以很少,大概是因为在汉族人士张议潮率民众推翻吐蕃异族统治后,其侄子张淮深执政期间,多次派人赴长安求旌节没有成功,张氏归义军地方政权被朝廷猜疑,便不敢独自称王(称龙),而潜意识又不愿歌颂那不肯施恩的皇上(龙)。历史上这一时期河西地区与中原的联系,虽然有所加强,但这种联系中充满了辛酸。敦煌遗书《张议潮进表》中便谈到,当时朝廷“以边陲路远,馈运不充,比于赘疣,置之度外”,便抛弃“河西陇右陷没子孙”,将河西地区“弃掷不收,变成部落”,让河西人民长期被异族奴役等可悲可叹之复杂情景。呜呼,龙体欠安舍民弃地,人心惶惶,哪里还有什么心情绘龙描凤。史载,张氏政权最后一人张承奉竟一时糊涂,自称白衣天子,建西汉金山国,割据称帝,以失败告终,于国、于民、于己都带来更大的悲剧。哀哉,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人心思中原,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 随后曹议金掌权,立即去帝号,积极设法恢复与中原王朝的归属关系,恢复归义军旧称,并告诫子孙要永远奉中原朝廷为正朔。当时中原各地藩镇相继割据称帝,而远处河西走廊的曹氏政权率民众心系中原,既有利于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曹氏政权的巩固,实为明智之举。不仅如此,他还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友好关系,不仅自己做了甘州回鹘的女婿,并将一女嫁甘肃可汗为妻,一女嫁于阗国王李圣天为妻。周边少数民族也因此受到中原传统文化影响,如五代第98窟供养人像中于阗国王李圣天身着龙袍,其妻头戴凤冠。另外,西夏第409窟中的回鹘王礼佛图中,回鹘王不仅身着龙袍,后面还有二侍从执龙纹扇。五代、宋时期龙图像的增加,特别是大量的龙王礼佛图的出现,应该说和政治历史背景是有关的。 另外,这一时期与龙王礼佛图并存的窟顶团龙、双龙、四龙、四凤藻井等龙凤图像,也反映了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绘制团龙一方面是歌颂中原王朝、感激中原王朝的恩典,另一方面也表现自己是龙的传人。而绘制双龙、四龙藻井就可能有两种意思:其一仍是歌颂中原王朝,其二表明自己是辅助中原王朝的佐臣,也暗示自己是“诸侯”,是“地方龙”,但总的来说,心向中原的成份是显然的。特别是窟门两侧的龙王礼佛图,更是反映了各地方政权在中原王朝面前的一种自卑或自谦心理,但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相对为王的自尊、自大心理,因此都甘愿以礼佛之龙自居。 龛梁龙位卑,藻井龙位尊,礼佛之龙的地位亦尊亦卑。其实,在龙王礼佛图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图中的龙王不是惟一的,更不是至高无上的,而是由八大龙王同率以龙女为代表的龙后、龙子、龙孙等一大龙族。因此,龙王礼佛图反映的实际上是一大群人的情感,反映了由地方政权代表的河西各族人民心向中原的情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7月24日 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