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工程师何以去擦鞋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4日09:33 南方都市报 |
虚拟@现实之徐迅雷专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擦皮鞋三五天。拿这话来说高知人才的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本来是蛮好的,可最近还真有火箭工程师街头擦皮鞋的猛料新闻爆将出来。 话说陕西咸阳市40岁的陈星羽,是位导弹火箭工程师,曾获全国星火计划金奖等荣誉,十多年前被以科技人才身份引进到咸阳,成了市科委下属的某厂的厂长、总工程师。后来,公司倒闭,他开过饭馆,但资不抵债;他谋求工作,可部门推诿。妻下岗、父生病,孩子也得花钱上学去。怎么办呢?只好上街打出“工程师精擦皮鞋”大横幅,与那斗大字不认一箩筐的擦鞋妹比赛谁的皮鞋擦得锃光瓦亮。 这倒不是新版“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新闻披露后,六家企业想聘用会擦鞋的工程师陈星羽了。英国有谚语说,“适于砌墙的石头不会被扔在路上”,看来工程师在路上擦皮鞋也就是三五个月的事。类似的新闻出过不少了,比如北大才子陆步轩在西安当街卖肉,比如扬州留德博士戴富祥回乡开起餐馆。尽管最近陆步轩已经去政府里当上干部了,但相信才子卖肉、工程师擦皮鞋这档子事情今后还会出现。 在我国的人才“金字塔”中,才子卖肉、工程师擦皮鞋毕竟是塔尖的事,不会太多,但是塔身的诸多人才学非所用、塔基的大量人才浪费流失,更不乐观。这让我想起汉代刘向说过的话:“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才机制:以计划经济为本质的人才机制,依然强大地操控大量人才。 “引进”、“分配”、“借调”、“落实”,这都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手段。用“路径依赖”这个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观照“陈星羽现象”,我们不难看到,“计划经济中人”一旦进入“单位”,惯性的力量会使他轻易走不出去,甚至“一条路走到黑”,最终被体制“锁定”,于是束手无策,为谋求生计,只好上街擦鞋卖肉去。 在以计划经济为本质的人才机制中,许多毛病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信息不对称,人才在国有的“单位”里封闭或半封闭运行,会搞火箭的陈星羽不知道什么单位需要人,需要人的单位不知道这里有个会搞火箭的陈星羽,媒体一报道,才“地球人都知道”;比如“渔翁相推,晒死鹬蚌”,管着陈星羽的领导就是相互推诿,让他无所适从无所依靠;再比如,人才不用误用,不必有人负责,“问责机制”是不存在的。 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曾有人说“每个人最大的‘伯乐’是自己”,其实这也是一个不现实的全称判断,它违背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常识,何况人才自己是不愿意将自己“置之”的。“最大的伯乐”也不是管组织人事、“引进大量人才”的干部们。真正的“最大伯乐”,只有充分市场化的人才机制。在美国,一直延续英国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任意就业政策。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机制,在这样机制中,雇主可以任意招聘或解雇一名雇员。由于美国企业没有大锅饭的历史,加上国内发达的劳动人才市场,员工流动频繁,在大城市如纽约,许多30岁以前的年轻人在大学毕业之后已经换了5-6次工作,频繁跳槽使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40岁的陈星羽如果搁在美国,恐怕早就练就一身跳槽的好本领了,即使上街擦过皮鞋也不打紧,用不着媒体兴师动众倾力报道为他寻找新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