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被摘千年瓷都桂冠 值得景德镇人反思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4日17:07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7月24日电今年10月,景德镇将迎来瓷都的“千年华诞”。然而,就在当地各界紧锣密鼓筹办千年置镇纪念活动的时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将“中国瓷都”的称号授予了广东潮州。本周《瞭望》杂志认为,千年瓷都的桂冠在千年镇庆前夕被人摘走,确实使景德镇人感到尴尬。但事出有因。陶瓷业的衰落值得景德镇人认真反思。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报道说,谈及“中国瓷都”这顶桂冠,很多人认为景德镇早就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一位在景德镇投资设厂的企业家认为,景德镇在发展陶瓷产业方面的确拥有太多的优势,遗憾的是“优不成势”。目前,全市陶瓷业年产值约20亿元,仅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与佛山、潮州、德化等产瓷区每年过百亿元的产值相比,景德镇陶瓷产业所占比重不大,总量更小,与瓷都地位极不相称。 景德镇市政府副秘书长、瓷局局长黄康明说,前些年,景德镇人参观外地瓷厂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种东西我们闭着眼也能做得出来”。报道说,由于这种“瓷老大”的观念,景德镇现有近5000家陶瓷企业,大部分以制造艺术瓷为主,不屑去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日用瓷。而艺术瓷的生产方式囿于作坊,难以实现工业化、规模化。其它产瓷区抓住更为实用、更能占据市场份额的日用瓷和建筑瓷,在现代工业化中迅速做大,后来居上。 在“瓷老大”的观念下,景德镇人“精品意识强,商品观念弱”。据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刘远长介绍,在漫长的官窑历史中,景德镇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政府统购统销的思维定势,在市场经济转型期注定要付出“会做不会卖”的代价。刘远长本人就有一件艺术精品在以10万元价格出售后,购买者很快在香港的拍卖行以50万元高价售出。 至少丧失三次发展良机 报道说,“瓷老大”的自信同时也给景德镇的政府、企业带来了保守与固执。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景德镇陶瓷业至少丧失过三次发展良机: 第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景德镇投资2000多万元生产了当时在国内独领风骚的“三角牌”建筑用瓷,但当地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建筑用瓷生产只是昙花一现。后来,佛山等新兴产瓷区很快占领了数以百亿计的建筑用瓷市场。 第二次是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国家投入4.6亿多元用于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技术改造,但巨额资金却被当作“胡椒面”撒给了全市大小几十家经营不善的企业,技术和体制都没有得到实质性改造。到1996年,全市32家国有陶瓷企业有30家停产半停产,累计亏损超出4亿元,近3万陶瓷工人下岗。 第三次是90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对国有陶瓷企业进行改制,但改革停留在减轻政府压力、保留职工就业的表面层次,企业没有得到“武装”,也没有“轻装”,分散生产、分散经营的状况没有改变,在国内各产瓷区快速发展的同时,景德镇却一直处在徘徊状态,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 仅在1620年至1657年之间,景德镇就有约300万件瓷器运往欧洲。但如今,景德镇陶瓷年出口额约2000多万美元,还不如国内其它产瓷区一家大型民营企业。 瓷都评选者的初衷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瓷区的评选,推出一些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区域和品牌,以此推动整个陶瓷行业的发展。”在接受采访时,“中国瓷都”评选活动的评委、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工作人员黄芯红如此概括瓷都评选活动的初衷。 “从历史和文化上看,我个人很愿意将‘中国瓷都’的称号给景德镇,而且我和景德镇的领导也很熟,但我却不能将称号给他们。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依然将称号给了景德镇,那就是对中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不负责任。别人也会因此而指责我。”因为,“景德镇这些年确实不行了。” 在黄芯红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瓷区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很有历史、原本很好的瓷区现在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些甚至举步维艰。而一些新兴的地方现在却发展得相当快,比如福建的德化、广东的潮州等。此时,一些老的产瓷区如果依然占着“瓷都”的品牌,对于一些新发展起来的产区就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整个陶瓷行业的竞争。 黄芯红还说,潮州被评为“中国瓷都”之后,全国陶瓷行业掀起了“学潮州、赶潮州”的热潮,许多地方,包括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带队去潮州考察,“从协会掌握的信息来看,效果非常好,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我们预定的促进行业内竞争的目的。” 在《关于授予中国陶瓷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规范》中,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指出,“获荣誉称号的特色区域不搞终身制,需按中轻联的规定定期进行复评”。该协会已初步决定3年复评一次。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景德镇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这些都为景德镇重振雄风打下了基础。(焦然、余孝忠、张敏、戴廉) 相关专题:2004中国红色之旅万里行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