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经济学家茅于轼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5日11:33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为了庆祝《大河报》创刊九周年和河南报业网“七日财富网站”正式开通,8月1日,国内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将应邀赴郑,为河南中小企业老板作精彩的学术演讲。为此,本报记者特整理茅先生在学术和实践方面的成果,以飨读者。 古训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言”,就是发现能够造福社会的真理;“立功”,就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社会现有的状态,为大多数人带来好处;“立德”,就是亲身实践自己发现的道德规范,成为一个影响他人和后世的楷模。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中,能集立言立功立德于一身者寥寥,茅于轼当属其一。 作为经济学家茅于轼可谓大器晚成。尽管表面上有一定的偶然性,其实是出于一种内在、本质的需要。1979年,机械专业出身、已届知天命之年的茅于轼独自导出非线性规划方面的“择优分配原理”。“择优分配原理”是经济学的支柱性原理之一,用茅老的话说就是“经济学的脊梁骨”,因为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配置的,茅老的这个原理直接解决的也正是资源配置问题。1985年《择优分配原理》付梓,前后印行了近10万册仍旧脱销。 随后,茅于轼更一发不可收,并至今笔耕不辍,为读者奉献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谁妨碍了我们致富》、《我所认识的经济学》、《经济白话》、《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等著作,这些著作大多以经济随笔、演讲录的形式,对农业、入世、自由、道德等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他的许多观点非常引人注目,他的文风恰如一句古诗句:润物细无声。 茅于轼不是远离生活的经院式经济学家,之所以以此方式立言,也正在于他俯身生活、心怀悲怜的入世情怀。 1993年7月,茅于轼和张曙光、盛洪、樊纲等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同发起成立了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从成立至今,天则所已走过了10年的风雨历程,而一直参与其中的茅于轼也陪伴着经历了10年的风雨沧桑。目前,这家以制度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非营利机构,由于其骄人的成绩,逐渐成为中国新生的民间研究所的一面旗帜。 2002年,茅于轼在山西贫困山区的小额贷款项目有了新的发展,基金会的资金总额由上年的11万元增加到35万元。这项扶贫实验的运作成功,不但帮助当地村民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还有效地总结出了一整套完善的运作管理制度。在我国农村贫困长期得不到解决并可能继续恶化的背景下,茅于轼此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当下,“三农”问题渐成显学,在中国诸多关注“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当中,茅于轼是为数不多的思考和行动并举的人之一。他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所有结论几乎都能够在实践当中找到成败的例证,这种像当年梁漱溟、晏阳初等人的既述又做、知行合一的大家风范在如今的中国学者中已越来越稀缺,但在茅于轼身上则显得那么平易而简单。 诸如小额扶贫和富平家政学校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蕴含着典型的社会经济意义,他的亲力亲为,不以善小而不为,实质上正是在寻常小事中探索着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反右及“文化大革命”中的坎坷经历没有使他学会厌世、仇恨和偏激,反而使他学会了乐观、同情和宽容。茅于轼说自己的人生宗旨有两条:一是不讲违心话;二是要有社会责任感。两条合在一起其实是用诚实的态度去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做这个社会的良心。 这也是茅于轼的不少著作多论及道德问题的原因。在《我所认识的经济学》中,茅于轼多处谈到了道德问题,并且他还专门写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 茅于轼认为,道德问题历来是经济学家所关心的。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求社会致富之道。几代人研究的结果表明,社会要想富,首先要每个人都去追求财富,同时要有一个公平的市场规则,而这个规则,除了靠法制,还要靠道德来约束。 观其著作不难发现,茅于轼所讨论道德问题,就是在市场经济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特别是要说明为什么个人追求自利是对的,以及它的界限何在。 难怪在茅于轼七十岁寿辰的时候,有学界同仁撰文称他是“中国经济学家中离真理最近的人”、“当代中国一个最值得尊敬的人”,有的甚至直接称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鲁迅”。 对此,茅于轼应该当之无愧。个人简历 茅于轼: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父亲茅以新是铁路机械工程师,伯父茅以升是桥梁专家;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从机械系毕业,分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工程师;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58年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时被赶往大同机车厂劳动;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理》,同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87年回国,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之邀,为研究生班讲授微观经济学;1993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参与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并任所长、理事长,现为该所常务理事。演讲内容说明 先从富国和穷国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说明制度的重要性,接着回顾人类历史的制度变迁、世界各国穷富的差异和中国改革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经验,探讨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资源的自由流动可以使各种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效果,证明交换本身可以创造财富。交换又发展了分工,产生了专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所有权的保障是制度中的重要内容,讨论了保障所有权的确切含义。又从交换推导出价值问题的正确答案。说明价值问题是经济学的根本问题,因为它是一切经济比较的基础。最后讨论了市场经济中的道德问题,研究为什么有的地方经济得到发展而有的地方却相反,从而提出经济政策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