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区”建在田野上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01:28 大江网-江西日报

  在金溪县田间地头点缀着一道格外动人的风景,近千名农村党员干部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建起的101个“特色产业示范区”,已成为农民良种良法的试验田、“订单农业”的桥梁、没有围墙的农技学校。近两年间,从这里推广的蜜梨、蚕桑、黄栀子等新品种及新技术达15个,全县三大产业总面积发展到15万亩,10万农民年从中获得收益8000多万元。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特区”党员干部主动承担下来的良种良法试验风险费用30多万元。

  近日,在金溪县琅琚镇凤尾山村的“特区”果园,记者见到村支书杨猛、共产党员揭晓林正在手把手教果农整枝、施有机肥技术。老揭告诉记者,今年这个区里要主攻“绿色蜜梨”,所以今年以来已有100多位农民到此培训。提起“示范区”,杨猛深有感触地说:凤尾山是个红壤项目村,139户人家种梨2080亩。过去一直是“黄花”梨当家,可打1995年起,“黄花”市场一路走低,梨农们为此一筹莫展。关键时刻,村党支部首先把五名党员的果园划为“特区”,从浙江引进了“清香”、“翠绿”、“翠冠”等新品种进行栽种、嫁接试验。经反复比较、市场洗礼,平均亩产达2500公斤的“翠冠”梨脱颖而出。如今,村里80%的果园全部换成了“翠冠”,有一半面积实现了套袋,套袋梨的卖价每公斤达3元,是“黄花”的3倍多。同时,村里选派3名村干部到石狮、宁波等地设立销售窗口,年外销梨150万公斤。左坊镇许家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蚕桑村”,可桑农们几经市场波折后,有些心灰意冷,不少桑农挥泪砍桑,剩下的40多户也是方法老套,不成气候。如何调动桑农的积极性?村党支部一班人为此动了不少脑筋。去年秋,村里通过土地流转,租下了芦河岸边的百亩陈家洲,并将洲上原有的20亩残次桑田纳入120亩的“特区”,让陈家洲变成“蚕桑洲”,请来农技员长驻指导。20多位蚕农在“特区”边干边学。今年,学到了新技术的程正洋、许高辉离开“特区”,建起了70亩连片桑园,“蚕桑村”柳暗花明,重获生机。

  在合市镇崇麓村,村民吴治华告诉记者:他从“特区”引进的水栀子,个头大、色素含量高,亩产可有1000多公斤,色素厂的订单价达每公斤2.6元,而这一切多亏了好支书胡长圣。两年前,胡长圣从驯化野生黄栀子中找到了致富路。他把自家的40亩黄栀子作为良种繁育基地,将赣湘1号、四川水栀子等新品种先给村里7位党员干部试种,待成功后,再向全村推广。靠这种模式,崇麓村的314户农户惜土如金,家家争种黄栀子,2017亩黄栀子很快成了村里人的“摇钱树”。

  (本报见习记者 汤民 大江网-江西日报)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