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明代长城和唐代古城(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05:2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毕克官 从凤凰城西行约半个时辰,高耸的石头碉卡出现在眼前,永兴坪到了。 出于旅游目的,这里新修了一段城墙和一座城楼。拾级而上,穿过城门,是一片宽敞的广场。广场设计成一个巨大的棋盘,据说曾举办过国际棋艺大赛。广场南边的悬崖上,有一片长城遗址夺人视线,应是当年的屯堡,即守卡士兵居住和储存粮草的地方。残存的建筑基墙完好,格局清晰,是难得的长城历史遗址。碉卡分三层,下层和中层为瞭望口和射击口。上层专为燃柴报警之用。层板已毁,但痕迹可见。 我在碉卡下面的草丛地表搜寻瓷片,匆匆之间,只得三片。一片霁兰小碗口沿,一片变体寿字酒盅,一片青花菊花粗碗碗沿。三者都是清代中后期遗物。那个小酒盅,让人想象当年清兵在备战之余,猜拳饮酒的情景。在这样的地方,出土的瓷片,足以传达一些历史细节。 据史籍记述,自明洪武十四年起的二百余年间,湘西一直处在被征剿之中。万历四十三年(公元一六一五年)朝廷拨银四点三万两“筑边墙以制之”。这是边墙之始。此后,不断加筑,到清朝乾嘉年间,经过大规模地延修与改建,形成了由碉楼、屯卡、汎营、哨台、炮台、关厢组成的完整边墙体系。南起与贵州交界的亭子关,北到古丈的喜鹊营,全长一百九十公里。 今天所说的南方长城,即人们长久以来看惯了说惯了的苗疆边墙。说来也有意思,边墙的历史内涵早为人知,沈从文的著作也反复描述过,只是因为过去没有被冠上“长城”头衔,有点“边墙”不登大雅之堂的味道。二○○○年经罗哲文等文物专家确认,边墙符合长城条件,应属于古代万里长城的一部分。边墙名声大振,方成为靓丽的旅游景点。 如果说,看长城是有备而来,那么看黄丝桥古城却是没有料到的意外收获。从永兴坪往西走,不多时就到了黄丝桥。光绪《凤凰厅续志》云:“凤凰营,距镇(上竹中目下十)镇六十里,有废城,在坡山西址,建于唐,为渭阳废县故治。” 又据《元和郡县志》云:“渭阳县,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折麻阳县置。在坡山西址。”看来,古城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了,古城城墙保存完好,经过历代的修缮是肯定的。 古城不大,周长六百八十六米,城高五点六米,厚二点九米。城上马面宽二点四米,有箭垛三百个,开东、西、北三门。据导游说,原有南门,屡建屡烧,风水先生说南门主火,不可重建,因而至今少了一门。实际上,因南门外缺水,遇到火情难以救援,这才是不重建南门的原因。 古城依坡而建,西高东低。城体为大块青石所砌,有的重达二千斤,十分坚固,而马面则为石板铺砌。我们顺马面绕城一周,远望周围景色,四面环山,地势险要。这个古老的南方小城,很有自己的特色。它与北方常见的长城最大的不同是就地取材,显得野趣十足,像马面上的石板,平整之中略有高低错落,不像砖头垒得那么平平整整。为了防止漏雨,垛口顶部多盖一片大而薄的石板,起到“屋顶”作用。就古代城堡建筑艺术而言,黄丝桥是难得的文化遗产。 城内从清康熙年始,长达二百一十三年间一直用做兵营,后来才改成民宅的。从城上下望,民居各行其是,杂乱无序。据说今年内,将把居民全部迁出,恢复清代兵营格局,以供旅游观光之用。我们看到了几处老旧建筑,黑瓦坯墙,虽显老旧残破,却透出沧桑风韵,导游说是旧兵营遗存。我们当场建议,城内古旧建筑,应尽量修缮保留。不要清一色地“焕然一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7月26日 第七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