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探测二号”卫星发射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10:15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7月27日电7月25日,“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地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科学家于1997年提出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得以真正实现。这一计划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组成的联合观测项目,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进行六点立体探测。 “探测二号”卫星的升空,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成就,但这次发射背后还有许多故事,鲜为人知。 不能有“自由度”的飞行 浙江日报报道,发射“探测一号”、“探测二号”的火箭都是长征二号丙/SM火箭,但每一次发射都会融入新的“内容”。据火箭总指挥郑全宝介绍,此次发射“探测二号”卫星的火箭,其入轨精度要求更高。“探测一号”卫星的轨道高度要求是67000公里,中这是国发射卫星运行轨道最高的一次,实际达到78000多公里,反而使一些以前探测不到的空间由此也可以覆盖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用户非常满意。而“探测二号”卫星为满足多点探测的需要,其轨道高度必须按“指标”走,火箭在飞行途中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必须严格按规定动作来。这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驾驶”难度。为此,研制人员在软件设计方面做了大量计算并进行修改,同时相应调整硬件,最终让苛刻的条件变成了火箭圆满入轨的现实。 多个保险招数避免“追尾” 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因多年保持不败记录而声名显赫,但在接下双星探测计划的发射任务后,根据探测卫星高轨道的特点及要求,火箭要做相应的改进。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火箭一级、二级的上面,又增加了一个全新的上面级SM。虽然只是在长征二号丙后面加了SM这两个字母,但蕴涵的其实是火箭研制更高的难度。 上面级把卫星释放出去后,燃料还没有完全用尽,因此它还会继续沿着轨道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上面级与同方向行驶的卫星之间会不会发生剐蹭现象?研制人员经过仔细分析研究,认为即使这只是一个万一,也要百分之百地避免。他们采用多个保险招数对此加以改进,避免了“追尾”,从而保证了卫星的绝对安全。 对卫星实施“隐身术” 探测卫星的底部有一个伸出3米远的探头,由其探测需要的科学数据。为了避免卫星自身对探测信号的干扰,卫星实际上是隐身的,这样才能保证探测仪器测量到真实的参数。 探测卫星工程师们对星上所有电缆网走线、印制版的制作等进行全面“梳理”,采取了各种消除干扰的工艺和办法。这期间,他们还对卫星所有暴露于太空的表面大密度地进行了抽样测量,测量的表面电阻点数超过了5000个,发现不合格的就马上更换。5000个点的测量,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格外的细心。当设计师们看到经过一点一点努力,卫星的“隐身术”终于越来越高明时,对不断提高卫星性能充满了信心。 进度令欧洲合作伙伴惊讶 双星计划从2001年10月立项,到2004年7月完成两颗卫星的在轨部署,总共不到三年的时间。这样的速度,对卫星研制队伍说来,无疑是高难度的挑战。 探测卫星总设计师张永维告诉记者,因为要与欧洲空间局已经在2000年7月、8月升空的4颗星一起组成6点交汇立体探测网,中方的研制进度就要加快,同时,卫星要穿越磁层、辐射带,面对的空间环境比欧洲的4颗星更恶劣。 一开始,欧洲人不相信中方能在三年内研制两颗卫星。他们更想不到的是,当他们悠闲地在中国各地度假时,中方研制人员正在加班加点,连节假日也不休息。如此“轻敌”的结果,反造成了欧方研制的探测仪器跟不上中方的研制进度了,一个项目经理因此被撤换。 “探测一号”、“探测二号”两颗卫星,上面的接插件、各种接口加起来有几百个,测试时没有发现一个差错。欧洲空间局派来的工程师也一同参加测试,看到这样的结果,佩服得竖起了大拇指,他们坦率地说,这在他们的公司也很难做到。(中国航天报记者冯春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