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先锋陈昌锋和他的铁甲方阵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16:49 人民网 |
毕竟是喝过“洋墨水”的!一位勇立军事变革潮头的两栖先锋团长,用世界的眼光看世界,用辩证的思维思变革,在中西观念的碰撞中,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与他的兵和他的团队之间,演绎出一串串鲜活的故事。 “洋团长”拜师小士兵,共同打造学习型团队 留学归国后,陈昌锋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这么快就当上了团长;二是没想到两年间团里的装备发生了那么大变化。 上任后的第三天,陈昌锋就来到某坦克营,找到他当营长时的“老炮手”党永辉:“今天请你当老师,你可得好好教我。” “团长,我早就是您的徒子徒孙了,再说您是留过洋的,我哪敢当您的老师呀!”党永辉一听,把头摇得象拨浪鼓。 “不想收我这个徒弟呀!我听说这两年,新型坦克先进的火控系统都被你玩得烂熟,怎么不能当我的老师?” 见团长来真格的,党永辉拗不过,便给陈昌锋讲解起该型坦克火控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操作要领等,陈昌锋一本正经地做着纪录。约1个半小时后,党永辉开始为陈昌锋进行操作示范,陈昌锋一步一动跟着练习。一周后,该型坦克的火控系统,从原理到实际操作,陈昌锋均已成竹在胸。 “洋团长”拜师小士兵,很快在全团上下传遍开来。多数官兵都为团长这种“屈尊”求学的精神所感动,但也有个别人认为是“作秀。” 人家怎么看是人家的事,陈昌锋却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求学精神,不能因为自己留了两年学就自命清高,也不能因为自己是团长而放不下架子。既然战士在某些方面比团长懂得多,那就可以做团长的老师,团长就要心甘情愿地当好学生,特别是在新装备的快速更新换代的情况下,作为两栖装甲团团长,只有带头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指挥全团的人员和装备发挥最大的战斗效能,也才能组织带领全体官兵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大潮。 陈昌锋认真研读全团所有装备技术资料,常常学习至深夜2点多,他的房间灯光是全团熄灭得最晚的。遇到弄不懂的问题,常常虚心求教官兵或与官兵共同探讨。如今,全团所有武器装备的技战术性能他都了熟于心,驾驶操纵得心应手。各级首长及国外军事代表团来陆战队视察和参观时,旅领导都点名由陈昌锋亲自担任武器装备的解说员。 留学期间,陈昌锋参观过德国、法国、瑞士等许多国家的军事院校和部队,深深地感到,一支不注重学习的军队,很难想象在现代战争中能有多大的战斗力。因此,他作为团长,虚心从师小士兵,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带动全团官兵学习,共同打造一个学习型团队。 留德归国时,带回的100多万字的外军资料,陈昌锋加班加点地进行整理,制作成10张光盘下发部队,使个人“专利”变为全团“共享资源”。同时,他把在国外所学,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先后为官兵讲了10多课,使官兵们大饱眼福和耳福。2002年10月,陈昌锋出差北京,利用空闲时间转遍了京城的图书批发市场,买回了3000多册各类军事图书。 今年大年初一,陈昌锋把一批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军官请到办公室,将自己入伍以来剪贴的数百万字的资料当作新春的礼物送给他们阅读,其中主要是军事方面的资料。 在陈昌锋的积极推动下,团、营、连三级全部建起了图书阅览室,每个连队藏书就达千册以上;团里成立战法研讨小组,定期定人定课题组织研讨;每周四晚上成为全团官兵雷打不动的学习日,重点学习高科技知识和军事理论;专业培训班、文化补习班纷纷开设;自学考试小组、兴趣学习小组相继成立……全团形成了一个“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战法、练就新本领、谋求打得赢”的浓厚学习氛围。立足战位,学习成才,成为两栖装甲团的一种时尚。 3年来,全团每年还派出约30名官兵到科研院所学习,450余名官兵参加了自学考试或函授学习,本科生比例由3年前的5%提高到35%,士兵中大专以上学历由3年前的3%提高到15%,50多名官兵成为新装备训练的“领头雁。”目前,两栖装甲团已初步形成四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即指技合一型的指挥员队伍、专家型参谋队伍、智能型大学生军官队伍、一专多能型士官队伍。 网络堵塞团长思变,逐步迈向信息化团队 阳春三月,五指山下,尘烟滚滚,炮火连天。数十辆两栖坦克、装甲车、步战车,成左、中、右三路,抢占某高地。 “南海2号,南海1号命令你集中火力,从正面进攻。”“南海3号,南海1号命令你全速从侧翼穿插”……团指挥车上,团长陈昌锋端坐计算机前,手指快速地敲击键盘,再透过特定的通讯网络,沉着地将一道道作战指令下达给各战车群。 然而,两年前的一次演练中,一名坦克乘员死按着控制通讯系统的开关按钮不放,造成全团通讯网络长时间堵塞。小小的胸前开关,让陈团长限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战士不遵守“游戏规则,”责任却在我这个团长!两栖装甲团要实现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转变,必须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和网络观念,自觉遵守网络游戏规则,否则,平时将严重影响训练,战时就可能会输掉一场战役,甚至输掉一场战争。 陈团长把这比喻成从机械化迈向信息化的第一道“坎”,他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官兵跨过去。他把全团担负战车通讯联络的官兵分批集中到刚建成的战车模拟训练中心,反复演练一个科目:通讯网络中的信息传递。他一批批讲解、示范,一个个纠正动作,反复练,练反复,做到人人过关。同时,组织将通讯联络中的常用语进行简化、规范,整理成册下发到每台战车。如今,该团组织集训,作战指令和有关信息的传递,十分畅通,而且团长可同时向全团每一台战车发出各种指令。 早在留德期间,陈昌锋参观德国威廉港信息指挥中心后就曾写下这样一段随感:“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技术都大大地落后了。但是,只要认识到了差距,就要想办法迎头赶上。” 然而,陈昌锋也明白,信息化建设有着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很多硬件建设,不是他这个小小的团长说了算的。他能做的,就是强化官兵的信息化意识,储备信息化人才,并进行信息战方面的研究。 2001年9月,陈昌锋上任团长伊始,全团只有10余台电脑,会电脑的官兵廖廖无几。他心里有些隐隐作痛:世界军事变革的浪潮正以迅猛之势袭卷全球,而团队官兵仍停留在一支笔一张纸的传统作业中,还怎么推进机械化向信息化的发展! 痛定思痛,团党委会上,陈昌锋力主从家底经费中挤出专款,在团机关和部分营连修建了电脑网络学习室。目前,全团已有95%的干部和60%以上的战士掌握了电脑操作技能,不少干部已具备程序设计能力。在此基础上,陈昌锋利用团里的局域网,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网上演兵。 团司令部参谋孟祥清清楚地记得,去年上半年,团里第一次组织网上推演时,一些参谋、干事、助理员不知如何下手。在留德期间已熟练掌握网上作战指挥技巧的陈昌锋,即当指挥员,又当教练员,还当陪练员,从首长决心图,到地形图,从敌我双方态势,到作战命令的传递等等,手把手地教大家,常常练到深夜。 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去年11月,某陆战旅首次组织网上推演,团里先前进行的网上推演正好排上用场,一周之内,就顺利完成了与上级的网络对接、调试和标图等工作,并在正式推演中取得好成绩。 “我还很激动!”说起有关信息战论文写作,作训参谋张佛军那股兴奋劲就溢于言表。毕业于装甲兵工程学院本科班的张佛军,当时是团里少有的科班生。陈昌锋当团长后,一眼就相中了这块好材料。一天,陈昌锋找到他:“信息化已扑面而来,你结合团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写一篇这方面的论文吧。”到底是一介书生,来部队时间又不长,张佛军捉摸来捉摸去,也没理出个头绪,便找到陈团长:“团长,我可能不是这块料。” “还没开始就想打退堂鼓,这哪象两栖装甲团的兵、还怎么去搞信息化建设啊。”陈昌锋半批评半鼓励道。随后,陈昌锋给他定了研究课题,讲解了研讨思路,提供了有关资料,后来又帮他修改论文。结果,这篇论文在旅学术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还得了1000元奖金。张佛军坦率地说:“功劳主要是团长的,名利双收的却是我。” 《装甲合成营战时信息管理》、《信息化时代如何加强网络指挥权》等一道道信息化建设课题,在张佛军、欧阳平、朱洪等一批年青军官努力下,得到充分研讨,而很多时候,陈昌锋只是一个幕后“高人”。 团长探险官兵跟进,一心铸就攻坚型团队 “抢滩登陆,杀开血路,是两栖装甲团的作战使命和特点,因此时刻都要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陈昌锋常常这样告诫他的官兵,也时时这样磨砺他的官兵。 去年9月的一天,北部湾某海练点,呼啸的海风族拥着小山丘似的海浪扑打着远处的登陆舰。海滩上两栖装甲团的官兵整装待发,准备进行海上浮渡装载训练,可又有些官兵面对滔滔巨浪,有些望而却步。有人向团长陈昌锋建议:推迟训练。陈团长亲自对海上风浪进行观测后果断的说:“今天的海况确实非常恶劣,已经到了两栖战车抗风浪的极限,但绝不能因此而放弃训练,相反要化不利为有利,锤炼部队在恶劣环境下的作战能力。”说完,他组织对应急方案进行了补充、修订,对装备的技术状况和救生器材等进行了检查。 一切准备妥当,陈昌锋跳上第一辆战车。官兵们说:“您是一团长之长,不能第一个上。”可他却说:“正因为我是一团之长,才需要第一个去探索恶劣环境下战车海上浮渡装载的方法,了解乘员在恶劣海况下的心理状态,从而为科学的组织训练提供依据。”在团长大无畏精神感召下,官兵们全部跳上战车,准备迎接这次空前的挑战。 然而,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陈昌锋让大家先留在岸上,由他带领第一辆战车下海探险。战车一驶入汪洋大海,顿时如一叶扁舟,时儿被推上浪尖,时儿又跌入波谷,直看得岸上的官兵心惊肉跳。陈团长沉着地指挥战车穿行在波峰浪谷间,艰难地抵达装载区域,但风浪实在太大,一次次对正,又一次次偏离,再一次次地对正……经过10多个回合的较量,战车终于安全驶进了登陆舰的大舱内。陈团长用无线电话将成功的经验及时传授给岸上的官兵,一辆辆战车鱼贯下海,劈波斩浪,沿着团长开辟的航线挺进,全部按计划顺利完成了当天的训练任务。 打攻坚战,就要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在于长期的点滴摔打。 一天拉练途中,连续下了好几场雨,全副武装的官兵背着沉重的作战背囊,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在乡间的泥泞路上,一个个显得疲惫不堪。年近不惑的陈昌锋,已然有些吃力,但他始终面带笑容走在队伍的前面,并不时为官兵鼓劲加油,带着大家高唱革命歌曲。路确实难走,又在下雨,很多人劝他上车,可他总是摇摇手,坚持和部队一起走。部队就这样从凌晨3时一直走到下午4时,比预定计划提前1小时到达终点。 某战车营首次进行某新型滑膛炮的实弹射击训练。射击开始不久,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顿时风雨大作。此时,陈昌锋又出现在射击现场,边观察边指导官兵如何在风雨中进行射击。午餐时,他与战士们一起嚼饼干,然后继续指导训练。结果,打出了全优的成绩。 陈昌锋反复向官兵们灌输一个理念:无论信息技术怎么发展,也无论武器装备如何先进,保持良好的战斗精神和高昂的士气,是克敌制胜的法宝!针对应急任务节奏快、转换快、突然性强的特点,陈昌锋经常组织各种情况下的适应性训练,做到连每周一次紧急集合,营每月一次战备拉练,团每季度一次整体拉动,确保应急训练的经常性。同时,结合演习训练活动,采取首长机关与分队相结合,摩托化与徒步相结合,昼间与夜间相结合的方式,设置不同的敌情背景和战术课题,组织全员、全装、全过程的检验性战备演练,不断提高部队的应急反应能力。 历尽芳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长期的艰苦磨砺,铸就了两栖装甲团官兵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敢于打攻坚战的品格。 在一次海上演习中,陈昌锋率领官兵在海上连续航渡3个昼夜,淡水和给养保障困难,生活条件差,100多官兵挤在一个大舱里睡觉,使许多战士虚脱。特别是因风浪大,舰艇摇摆幅度大,许多官兵眩晕、呕吐,但官兵们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演习中,官兵士气高涨,奋勇当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海登陆,第一个将海军陆战队鲜红的战旗,插上了“敌占岛”。凯旋归来,团队荣立集体三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