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某陆战旅党委和领导培育陈昌锋纪事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16:57 人民网 |
参天大树,离不开肥沃的土壤。 千里良驹,离不开伯乐的慧眼。 一世英才,离不开组织的培育。 从副连长到团长,16年磨一剑。海军某陆战旅历届党委、领导,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新军事变革对人才的需要出发,接力培养,共同锻造,才成就了陈昌锋今天的辉煌。 尊重知识,把一切机遇留给可塑之才 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干部任命。 2001年6月,陈昌锋还在德国留学,差1个多月才能毕业,陆战旅旅长王革军、原政委王华勇等领导就在积极酝酿,拟任命他为两栖装甲团团长。而此时的两栖装甲团团长,上任也不过半年。 一时间,关于陈昌锋的任命意向,在官兵中颇有议论: “就他能干,人还没回来,就在给他挪位置。” “又留学,又升官,好事怎么全都落到了他一人身上。” 议论归议论。旅党委会上,旅长王革军一开口便掷地有声:“目前两栖装甲团从体制、使命、装备等各方面,正处于变革转型的关键时期,陈昌锋刚好在国外接受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军事变革理论和军事指挥技能型学习教育,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样的人才,就应该放到最重要的岗位。” 王旅长一席话,在旅党委“一班人”中产生强烈共鸣,大家一致同意上报陈昌锋为两栖装甲团团长。就这样,陈昌锋回国不久,就接到了任职命令。 陈昌锋走马上任团长后,努力在中西观念的碰撞中,找寻平衡点,带领官兵在推进机械化向信息化大跨越的伟大变革中,不断改革创新,使团队的全面建设特别是战斗力建设,年年迈上新台阶。连续3年,团队被舰队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002年底,团队因全面建设过硬,荣立集体三等功;他个人被舰队评为“正规化管理先进个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优等指挥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试想,当初旅党委如果把陈昌锋放到其他岗位,也许这匹千里良驹将永远无法奋蹄。 陆战旅现任政委荀建群谈道:陈昌锋是第一个从西方发达国家学成归来陆战队员,他有知识,有文化,勇于吃苦,不怕牺牲,他的出现,既继承了老一代陆战队员的优秀传统,又代表了新一代陆战队员的发展方向,对他的培养使用,充分体现了陆战旅党委领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种导向,那就是把一切机遇留给可塑之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在陈昌锋成长过程中,总是能遇到为他把握机遇、为他准确定位的“伯乐”,尽管当时一些人甚至包括他自己,也还不一定能正确理解这些“伯乐”的良苦用心。 1991年初,旅军务科欲调陈昌锋去当参谋。对于一般人来说,仿佛是一觉醒来,天上掉下来个大馅饼。陈昌锋也认为进机关锻炼锻炼对自己今后发展有好处。可是时任旅长陈川熙却认定陈昌锋的舞台在基层,于是下了一道“禁令”:“今后谁也不要打陈昌锋的主意,就让他在基层呆着。” 有意思的是,陈旅长走后,旅政治部保卫科又想调陈昌锋。可是陈旅长的后任旅长周乃文也是一句话:“不是陈昌锋干不了机关,而是他更适合在基层工作。” 独具慧眼的一届届旅领导,使陈昌锋在装甲团一干10余年没有挪过窝,从副连长一直干到团参谋长。而正是这10余年的艰苦磨砺,陈昌锋逐步脱颖而出,成为“海军优秀基层主官”。 本届旅党委和现任旅领导更加看好陈昌锋这匹“千里马,”一有机会就派他出去深造,不断开阔他的视野。1997年2月,旅党委派他到南京海军指挥学院深造一年,学习合同战术指挥。1999年初,旅党委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万里挑一地选派陈昌锋赴德留学,使其成为中国海军陆战队第一个走出国门留学的陆战队员。临行前,原旅长周乃文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身上肩负的是全旅官兵的希望!” 两年留学生活,在漫漫人生中,不过一个小小的驿站。但对于陈昌锋来说,似乎进入了一个奥妙无穷的“空间站。”他尽情地吸取人类文明和世界军事变革的养份,为他日后带领全团官兵积极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充分的知识储备。 委以重任,在复杂环境中摔打善战之才 今年3月,滚滚铁流,隆隆炮声,打破了海南五指山区的宁静。陈昌锋坐阵装甲部队野外训练现场,沉着指挥部队攻城掠地。而参战的某榴炮营并不是陈昌锋的“嫡系部队”,是陆战旅党委临时配属给陈昌锋指挥的。 直属于陆战旅指挥的这个榴炮营,刚装备了一批新型自行榴炮,要组织训练,单靠营里现有的技术力量显然不够,需要旅领导和机关投入大量的精力。 怎么办?旅长王革军、旅政委荀建群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两栖装甲团,想到了陈昌锋。该团年初就明确了跨海外训的任务,何不把榴炮营交给陈昌锋临时指挥,与两栖装甲团一道训练,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没有先例,没有隶属关系,有些专业还不相通,又是实兵实弹训练,能不能交给陈昌锋指挥?陈昌锋有没有这样的能耐?开始,旅领导们思想上也有过矛盾。但王旅长、荀政委深入交流了看法,最后形成共识: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把榴炮营的训练和管理指挥权全部交给陈昌锋,成功了,为旅里的训练改革趟出一条新路;失败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训练协调会上,王革军旅长当着榴炮营营长和旅机关人员的面给陈昌锋加压:“榴炮营的训练如搞不好,或出了其他问题,我都将拿你是问,你自己的部队就更不用说了。” 荀建群政委也专门找陈昌锋谈话:“这次由你独立组织外训,对创新旅里的训法战法、培养大批驾驭新装备的人才等各方面都至关重要,这既是对你的充分信任,也是对你的一次重大考验。” 这次野外实兵实弹训练前,两栖装甲团原政委转业,新政委没有及时到任,陈昌锋军政两副担子一肩挑。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旅党委和领导的重托,不仅把自己部队的各项工作抓得紧而又紧,更是大胆强化榴炮营的训练,反复组织修改训练、考核方案,每次训练、考核,都亲自到现场“督战”。管理教育,也毫不含糊,坚持把经常性管理教育工作做经常、做细致。 两个多月时间,陈昌锋率领团队训练消耗1224个摩托小时,累计行程103350公里,出色完成了两栖装甲装备重难点动作驾驶、夜间驾驶与各型火炮实弹射击、运动中干扰条件下全功能信道通信、网络通信、指挥控制通信等多个科目的训练。实弹射击考核,全部达到优秀。 宝剑锋从磨砺出。在军事大变革的今天,领导者必须具备用人的胆识,敢于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摔打有用之才。这些年来,只要有重大演习、迎外表演等急难险重任务,旅党委和领导首先想到的是陈昌锋和他的团队。 2002年下半年,陆战旅经历了自组建以来最大规模的联合登陆演习。这是对全旅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各级都很关注。第一梯队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而第一梯队指挥员则是焦点的焦点。谁能胜任这一重任?旅党委反复研究决定:由陈昌锋担任第一梯队指挥员。 对于陈昌锋来说,也是第一次见识这么大的场面,其压力可想而知。他带领部队背水一战,在演习地域,苦练协同作战和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正式演习那天,他指挥第一梯队,准时准点登陆成功,火炮打击目标也非常精确,受到现场观战的总部、海军等各级首长高度赞扬。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陆战旅历届党委、领导也都在刻意摔着打陈昌锋。 1989年5月,陈昌锋走马上任某坦克连连长之时,连队在全陆战旅数倒数第一。陈昌锋深感责任重大。他冷静分析了造成连队落后的原因:一是制度松驰;二是干部表率作用差;三是处事不公。于是组织召开支委会研究决定,从抓干部的表率作用入手,规范部队四个秩序,公开、公正、透明地处理关系战士切身利益的问题等,连队建设立即打了“翻身仗”。当年,坦克连被评为陆战旅基层建设达标先进单位。第二年,被舰队评为基层建设达标先进单位。第三年,被海军评为基层建设达标先进单位,海军曾将该连作为“正规化管理现场会”观摩点。 巧合的是,陈昌锋在某坦克营当营长时,该营的训练也是连续两年没有达标。后来经过他的苦心“经营,”也在当年打了翻身仗。 偶然中的必然。 历经无数风雨洗礼,陈昌锋身上已折射出一道亮丽的彩虹。一位指技合一、兵种兼容、智勇双全的高素质军事人才,挺立在军事变革的潮头浪尖。 跟踪帮扶,在创新中造就变革之才 常言道: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陈昌锋被“扶”上团长岗位后,陆战旅党委、领导却是送了一程又一程。 陈昌锋上任团长伊始,就遇到了一件挠头的事:上级曾给团里配发了一些模拟训练器材,可因没有场地,一直被尘封着。“世界军事变革的浪潮正以迅猛之势袭卷而来,可高度机械化的两栖装甲团,连个模拟训练室都没有,还怎么变革!”陈昌锋心急如焚。 “决不能因为场地问题而放弃模拟训练!”陈昌锋把自己的想法向王革军旅长作了汇报。王旅长当即带着机关人员现场办公,把旅机关用于存放器材的3间大仓库腾了出来,给两栖装甲团改建成了模拟训练中心,并另外给他们配发了一批模拟训练器材。从此,两栖装甲团结束了不能进行模拟训练的历史。 3年来,陈昌锋不断推进作战自动化指挥系统、自动化交班系统、计算机网络训练中心等信息化建设,只要遇到困难,旅党委领导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鼎力支持。然而,对陈昌锋最大的支持,还是对他积极推进训练改革方面的支持。 2002年初,某新型坦克装备两栖装甲团。为了尽快让官兵掌握新装备,陈昌锋亲自给官兵上理论课。但他很快发现,大多数战士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 能不能先练习实际操作,再慢慢学理论?陈昌锋琢磨着改进训练模式。 “目前多数战士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一时半会儿难以弄懂一些高技术装备的原理。”“新装备的科技含量越高,其操作就越简单,只要教会战士们按程序操作,就不会有问题。”“人与武器装备最佳结合的关键,就是看是否能熟练操作使用。” 陈昌锋找旅领导交换自己的想法,但仍有部分领导坚持认为,训练还是要循序渐进,尤其新装备的训练,必须先学理论,才能进行实际操作,否则在不懂理论的情况下进行实际操作,容易损坏新装备。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旅党委、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靠上去当“裁判”:在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敢于打破固有的思想观念和训练模式。 在旅党委、领导的支持下,陈昌锋组织对新装备的训练进行了重大调整:把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使用进行了“换位”,其所占时间比例也作了较大变更,从而突出了以实际操作使用为主体的训练指导思想。 团里停止了对该新型坦克的理论教学,转而进行实际操作。两个星期后,战士们全部较熟练地掌握了该新型坦克各系统的操作使用,并在实弹射击中取得优良成绩。 在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中,在军事变革的征程上,陈昌锋先后推出装甲车载员乘车射击、单兵科目选训法等10余项新战法、新训法,每一次新战法、新训法的提出和实施,都伴随着矛盾、困惑,甚至风险,但最终都取得了成功。问及原因,他不无感慨地说:“关键有旅党委、旅领导作我的坚强后盾,特别是当我遭遇挫折时,总给予最直接的关心和帮助。” 2002年6月,舰队组织陆战部队新装备实际使用武器大比武。陈昌锋所在团代表旅里参赛。 坦克火炮射击,是团里的强项。赛前,从战士到陈昌锋本人,都认为夺冠是铁板钉钉——十拿九稳的事,因此比武那天,“庆功酒”都准备好了。 比武开始了。舰队数位将军亲临现场观战。结果爆了个冷门,装备到位才1年多的兄弟单位的某坦克营一举夺得冠军。 陈昌锋顿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天就向旅党委递交了书面检查。 旅党委旅领导并没有过多地责备他和他的官兵,而是及时帮助他们从思想作风、训练作风等深层次,查原因,找对策,使陈昌锋从中深刻认识到:战场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轻视对手,战争的现代化程度越高,越不能轻敌。 陈昌锋带领官兵“卧薪尝胆”,苦练精兵。5个月后,在超气象条件、超装备使用极限等恶劣情况下,他们团的坦克、装甲车等重武器实弹射击,全部取得优秀成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如陆战旅荀建群政委所说:“高素质人才,尤其高素质的一线军事指挥人才,在推进军事变革的过程中,更容易显现出这样那样的毛病,作为上级党委和领导,就要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他、帮助他、完善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