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消费热”源于权力异化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23:40 红网 |
据新华网7月25日报道,在湖南某些地方,“一些干部消费向老板们看齐”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湖南省衡南县是个财政穷县,历年来财政累计负债高达7亿元。一些教师工资只发70%,就连县乡公路改造、乡村扶贫等都得从干部工资中扣钱来补“窟窿”。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不少干部近年来却争先恐后地坐上了崭新的广州本田、帕萨特等中高档轿车。据统计,2003年衡南县就花费近500万元为“公车消费”买单。 据称,买车的钱多数是自筹的。但是是如何“自筹”的呢?在湖南的很多县市,有气魄买中高档车的单位多是“执纪执法”“执收执罚”的权力部门,如此以来,“自筹”方式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了。公权力的使用目的具有公共性,它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产品,为社会公众服务来体现公权力的本质特征。但是当官员通过权力来向“老板看齐”时,就背离了公权力的目的和本质所在,因此要解决公车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没有对公权力的监督,就谈不上解决公车问题。 或许该则新闻提供的一组数据可以为这种“自筹”作个注脚:据权威部门对衡南县有代表性的几家民营工业企业调查发现,有37.5%的企业认为衡南县有乱收费现象,有50%的企业认为社会负担重。衡南县一家企业被某部门的多个股室在不同的时间“狮子大开口”地收费;还有些部门甚至利用社会上闲散人员对企业进行威逼,强行收费。那么,所谓所谓的买车“自筹资金”,就不能回答公众关于“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怀疑了。 那么这一切都源于什么呢?为什么有关部门可以对教师工资难以发放不管不问,而对公车却非要与“老板”看齐呢?在笔者看来,官员利用手中的公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最大化是根本所在,再加上某些政府本身自利性的存在,导致了恶性循环,公车费用连年攀升。 调查显示,现在的公车使用漏洞很多,基本上是“三三制”:公务用车三分之一,领导私事用车三分之一,驾驶员自己用车三分之一;车辆费用,修理和用油上的漏洞最大,为了鼓励司机修车,一些修理厂简直成了商店,五花八门,有的连冰箱都给,谁家有个驾驶员,连亲戚家用油都不用买。面对这种现象,公车费用能不攀升吗?公车要向“老板看齐”,充分说明了官员的自利性。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内部公务人员依托政府肌体实现个体利益,并由此外化,同时由于制度的不健全,政府部门官僚集团利益在一定的掩饰下明目张胆地产生了自利行为。车轮腐败是政府自利性的集中表现。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政府自利性是政府自我控制能力弱化的表现,必然导致非理性行为出现。政府自利行为的严重性说明政府在公共价值选择上的错位。公共价值选择是政府行为的必然诉求,公共价值选择的基础是政府行为的理性化、科学化和遵循一定的选择规律。从逻辑关系上判断,自利性导致的政府非理性行为最终会造成公共行政价值选择的偏差,而价值选择的偏差会进一步加剧政府自利性膨胀,非理性行为失控。在公车选择上,盲目向“老板看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稿源:红网)(作者:朱四倍)(编辑:徐志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