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在京失学农民工子女(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8日04:54 新京报 | ||
每年60万资助千名农民工子女 寻找京城失学农民工子女之综述 本报与青基会推出“寻找京城失学的农民工子女”公益助学活动 该地区的民办学前班和幼儿园几乎泛滥。 本报讯即日起,本报将与中国青基会、北京青基会共同推出“希望工程———寻找京城失学的农民工子女”公益活动,北京1000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失学农民工子女每人每学年将获得600元人民币的助学金。 据主办者介绍,资助对象将被安排进入北京部分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公办学校,或经教育部门审批合格的、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今年7月,北京市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会议披露,2003年底农民工子女达到24万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周拥平2002年的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参照北京最低生活标准,50多万个外来人口家庭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1/4以上。在北京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不足20%。 去年“教师节”和今年“六一”期间,温家宝总理看望和接见了部分在京城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写下“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题词。今年,中央1号文件特别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并号召社会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今年1月,中国青基会正式启动了“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设立“希望工程———农民工子女助学基金”,对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开展资助活动,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6市进行试点。今年7月,中国青基会将增加1.52万资助名额,将资助区域扩大到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 主办者介绍称:“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是在坚持既有助学活动的同时,随着农民的大举进城,将助学活动跟踪进城,以体现希望工程让农民的后代人人有书读、协助政府实现教育公平的一贯宗旨,“助学进城计划”是希望工程的一部分。 主办者称:希望工程实施近15年来,已发展到目前对来自困难农民家庭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系列资助,让他们继续学业。 (有关办法见A15版) A13-15版采写/本报记者谢言俊郭建光陶春周奇摄影/本报记者浦峰王申 数万失学童期盼进学堂 流动人口收入偏低,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难题 通州区七彩小学的负责人罗建美刚刚去过3个学生的家。这3个学生的家长刘先生指着自己的家对她说,“你看我,就这些家当,哪有钱让孩子上学。” 他们的家就安在菜地里。房子面积约12平方米,几乎没有任何家具,一张用木棍和木板搭起来的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房子高约1.8米,稍高一点的人就可以碰到屋顶。地面是泥土地,由于洒了水,地面一片泥泞。 几年前,37岁的刘先生和他的妻子从河南老家来到通州打工,靠种菜为生,平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今年2月份,刘先生的4个孩子从老家来到北京,他将其中的3个孩子送到了家附近专门接收农民工子弟的七彩小学。这所小学的学杂费为380元/学期,他最初只交了200元钱。今年6月,才将剩余的钱送到了学校。 失学的孩子有多少? 根据媒体报道,全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北京的失学率应较低,但也应有数万人。 7月24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北京的民办学校比较集中,流动儿童失学率应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根据估算,也应该有数万之众。 《北京日报》7月10日报道称,北京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数量从2000年的9.8万人,上升到2003年底的24万人。本市召开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会议。市教委提出今年公办校接收来京务工农民子女就读目标,其人数将从18万增加到20万,占24万流动人口子女的83%.媒体相关报道并没有提供北京农民子女失学率数据。 但新华网2003年11月6日的一则消息显示: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达到9.3%.消息还指出,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流动人口达到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另据中国人口网2004年6月9日转发的一则消息,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年北京市流动人口情况表明,全市外来人口总量为409.5万人,比2002年增加22.9万人。 上述教育界人士分析道:“如果按照新华网提供的比例计算,北京市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的数量在80万左右,失学儿童应在7万左右。”但他认为,北京的情况要较别的地方好,流动儿童失学率应低于9.3%. 孩子家长的经济账 公办小学的借读费和学习班,使邓女士负担孩子上学举步维艰。她不知道孩子上中学时怎么办。 《北京市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在本市公办中小学借读,学校可按照有关规定向其收取借读费和相应的杂费。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应酌情准予缓交或减免借读费。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方网站显示,小学生每学期规定缴纳的借读费标准为200元。学校应每学期收本学期的借读费。 “实际上,公办学校的收费要远远高出这个数字,都快上不起学了。”37岁的邓女士来自安徽,几年前,她在海淀区肖家河一带租了一间约12平方米的平方,后一直居住在那里。她11岁的独生子在农业大学附属小学读书,暑假开学后,他将上四年级。 邓女士提供的收据显示,她在6月3日为农业大学附属小学的银行账号上存入了4000元借读费。 “如果一次性交三年的借读费,可省2000元。”她苦笑着说,“在以前,我是一年一年交的,3年总共交了6000元。”她还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邓女士的工作是钟点工。在肖家河一带,钟点工的工资是5元/小时。她的月平均收入为400元许。她的丈夫是一位装修工,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许。 每月的基本支出这样构成:房租300元/月,买菜400元/月,生活用品200元/月,孩子零用钱300元/月,杂费300元/月。 她说,这没有算上孩子的学费和借读费,以及别的偶然支出。另外,孩子的学费为380元/学期,但各种学习班的费用就要400元/学期。 邓女士说,“现在已经非常艰难了,万一家里人病了,或者孩子要上中学,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公办学校能严格执行《暂行办法》,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上述教育界人士指出,但事实上,借读费的提高以及巧立名目的收费抬高了流动少年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门槛,导致大批流动少年儿童流入民办学校或失学。 公办学校降低门槛 虽然从秋季开始要取消借读费,但由于学位不足,公办学校仍难以解决失学儿童的难题。 新华网7月9日的报道说,北京市今年将从秋季开学起取消来京务工农民子女在公办中小学的借读费。 对此,上述教育界人士指出,这有望能解决部分流动儿童少年的上学问题。但公办学校所能接纳的流动儿童是非常有限的。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2003年北京市共有小学1652所;小学毕业生123580人,招生82631人,在校生546530人。 《北京市“十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中写道:“到2005年,全市小学调整到1700所左右。” “从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看,北京市每一所小学的平均容纳量为330人左右。如果考虑到生源不足等因素,可将每一所小学的平均容纳量扩大到400人。根据规划,到2005年,北京市将增加48所小学。这样算来,公办小学所能增加的容纳量还不足两万人。”此位教育界人士说,“如果北京流动儿童有80万人,绝大部分人到何处求学呢?” 民办学校的巨大市场 一位民办学校的负责人认为,北京的民办学校有着充足的生源。但仍有不少学生面临失学。 7月22日,民办学校明圆学校的校长张歌真在大兴区旧宫镇政府组织的三个小学旧校址招标会上,以13.8万元的底价取得了集贤村小学旧校址的使用权。旧宫镇另两个校址分别以不同的价格拍卖成功。 “参加竞标的有几十所民办学校。”张歌真说,这说明民办学校的市场还是非常大的。 据他估计,北京目前约有600余所民办学校,主要分布在城乡接合部。“民办学校的生源还是很充足的。” 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韩嘉玲博士在2000年底完成的《北京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一文中指出,根据调查,北京流动儿童学校,一般的收费每学期在300元左右或每月60元。而她在2002年底做的一份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家庭的月收入在400元以下的占13.4%,400-800元的占29%,800-1000元的占19.7%.” 这意味着,尽管民办学校的收费低廉,但还有不少农民工子女上不起学。 罗建美所在的七彩小学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她告诉记者,尽管她刚刚去过那3个孩子的家,但还是很担心他们有可能失学。在这所学校里,像他们这样的孩子还有不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