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因病成医 济世诲人慰生平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8日09:48 广州日报大洋网

  文/图记者辛朝兴通讯员胡延滨、陈海

  中医名宿朱良春走上行医之路纯属偶然。上中学时,朱良春不幸染上了肺结核,在养病期间,他买了些医书回来自己翻看,逐渐对中医产生了兴趣。病好后,朱良春便下定决心从医,父亲深知学医不易,勉励他以“济世活人,积德行善”的精神坚持下去。学医后,朱良春幸遇良师章次公先生,先生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训之,让朱良春终生难忘,他以此为目标,在中医领域勤奋耕耘,终成一代大家。及至晚年,朱老仍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自戒自勉。寥寥三句话,映照出一代中医大师人生三个阶段的心路历程。

  医术:两服药治好20年顽疾

  朱良春是中医的大家、杂家,特别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多少不知名的怪病恶病在朱老的手中得到根除,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

  2002年,朱良春来到广州对广东省中医院的徒弟们进行指导,期间医院来了一个长了蕈伞肉芽肿的病人,全身结了一层厚痂,痂脱落后皮肤溃烂流脓,浑身上下没有一处皮肤是好的,病人就在这样的痛苦中度过了20多年。朱良春并不是皮肤科出身,而且病人手臂上的厚痂也让他没法号脉,但朱良春根据病人的舌苔和过去的医疗纪录,开了两服药。两天后,奇迹出现了,病人长了20多年的痂开始脱落了,皮肤的溃烂流脓也明显好转,部分出现正常的肉色。后来,朱良春可以号脉了,他根据病人的脉象,对药方进行了合理调整,20多年没有出现的笑容重新出现在病人脸上。

  用“起死回生”来形容朱良春的医术,并不为过。不少被医院宣判了“死刑”的病人,被朱良春硬是从死神手中拽了回来。朱老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只要辨证明确、用药得当,就肯定会有疗效。”疑难病大部分还是可辨可治的,关键是如何加强基础理论的熟练掌握,临床实践的灵活运用,不断探索总结,找到“证”的本质,明析客观规律。

  中医讲辨证,西医讲辨病,朱良春认为,“二者要结合起来”。“辨病”,通俗地说就是“辨”病名,这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准确地确定下来;但在辨病的同时还要辨证,即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症制宜”,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忧虑:中医岂能不学中医经典

  可是,让朱老感到心痛的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本领,在一部分人手里却被慢慢地丢掉。现在一些医院里,所谓的中医大部分变成了“辨病”治疗:病人来了,先去验血、验尿、做B超什么的,确定是什么病,然后对号入座,找找中医书里有什么成方可以治疗这种病,开完药了事。

  中医的“西化”,在朱良春看来,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因看,中医院校毕业生工作难找,形成了人才流失,另外,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许多人看病时追求速效,要求打抗生素、吊针等,也减少了中医医生的临床实践机会。从内因看,中医本身博大精深,学有所成要下很大苦功,加上中医典籍都是古文,对于接触古文不多的现代人而言十分枯燥乏味,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朱老提到,在早先的中医药学校的课程设置里,中西医课程的设置比例是8∶2,现在则普遍降到了6∶4,有的院校甚至降到了5∶5,中医课程越来越少,而作为中医医生本应必读的四门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本草经》,已被浓缩成一本笼统的《中医基础》。“这是中医教育最大的悲哀,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不牢,也就很容易丧失信心。”朱老叹息道。为了补救计,加强在职继续教育很重要,朱良春认为广东省中医院邀请名老中医,组织青年技术骨干拜师学习,这种“尊师重教”的精神,十分可贵;师徒结对,教学相长,对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发扬,走出了一条新路,值得全国中医院效法。

  授业:提携后学不遗余力

  中医西化的现状让朱良春痛心疾首,但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不管是已有多年经验的中医师,还是偏远山村的小医生,抑或只是初涉医林的中医爱好者,只要向朱老请教,他必不厌其烦、谆谆教导。数十年来,朱良春不遗余力提携后学的事例数不胜数,其中朱步先和何绍奇两位弟子的故事,已在中医界内传为美谈。

  20世纪60年代,朱步先还是江苏泰兴县农村的一个普通医生,在杂志上看到朱良春的文章后,跑到南通要求跟老师学习。朱老见他聪明好学,不仅不收他的学费,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学传授给朱步先。1982年,卫生部中医司组织编撰一部《实用中医内科学》,朱良春是两位定稿人之一,他向主编推荐了朱步先和何绍奇两位统稿人,其时,朱步先还只是泰兴中医院里的一般医生。朱步先也不负恩师重望,出色地完成了统稿任务,从此在中医界里声名鹊起,被选调到《中医杂志》编辑部当副主编,之后朱步先又移居英国牛津,在海外传播中华的岐黄之术。

  另一位弟子何绍奇,经历也与朱步先类似。他是学徒出身,虽酷爱中医,但僻居四川梓潼,难得名师指点。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朱良春的文章,从此开始与朱老书信往来,得到朱老的悉心指点,技艺精进,终于在197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与中医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研究生班,现已成为知名学者。

  朱老今年已88岁高龄了,但他依然挂念着中医继承人的培养。朱老语重心长地说:“近年来有时有力不从心之感,希望中青年中医同道,自信、自强、自立,勤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有愧于轩辕黄帝在天之灵,则幸甚矣!”朱良春曾赋诗自勉,诗曰:“八十人生有几何,荏苒岁月莫蹉跎;医龄六旬惭无绩,老骥奚能伏枥过。”这是朱老的自勉,更是对年轻一辈中医继承人的鞭策。

  人物档案

  朱良春,1917年生,江苏镇江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

  建国后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暨南通市委员会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技术顾问、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董事长等职。1987年被国务院授予“杰出高级专家”称号。1991年,国务院颁予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03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

  学术成就

  朱良春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疑难杂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医学微言》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弟子眼中的大师

  在跟师学习当中,我们充分体会到老师的大医风范。他授徒要求极高且严,要求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习医的起点要高,要务实求实,炼就深厚的功底,要博览医著,广阅杂志,博采众长,广开思路,理论和实践反复相互认证。所学要有突破、有建树,要融会新知、推陈出新。学习要勤,勤问、勤看、勤记忆,治学以苦为乐、以苦为甘,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朱老师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虽然严格,但他决不保守,诲人育人,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也正是如此,才使我们在学业上有了小小的成绩。(广东省中医院陈达灿、徐凯)(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