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德怀:我对程序公正非常敏感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8日12:12 青年参考 |
最吸引我的还是朱苏力 记:你为什么要考北大的博士? 甘:在我的心目中,北大是很神圣的,当然主要吸引我的还是朱苏力老师,他的著作我读了很多,他那种与众不同的学术路径和风格对我而言有独特的魅力。 记:那你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成为朱苏力教授的门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会有更好的背景? 甘:朱老师是中国法学界的领袖人物,报考北大法理学博士一共有67人,有36人报考朱老师的博士,朱老师的确有这样的号召力。我想将来会不会借助他的力量,这是个人的品质问题。 记:我知道,很多名牌高校都有规定,必须是博士才能竞聘教授,你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为将来的工作做一些准备呢? 甘:人都是世俗中人,肯定会有这方面的考虑。考博士确实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这些问题我并不是很关注。如果我特别关心世俗的东西,那么当年我就不会从法院调到高校来。 记:对,一般人似乎很难理解你的行为。我看过你的简历,你工科毕业,取得法学硕士学位后,到法院工作,后来又回到学校工作,是不是在法院的工作让你觉得不适应? 甘:我到法院工作以后,的确有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我书生气重。但我一开始去法院的时候,是希望能够接触一些实务,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后来我在工作中发现,只要一个案件进入司法程序,那么它与理论的结合也不是很难,甚至可以说很容易,那么我的思考就回到司法程序和制度本身的问题。相对来说,实体的法律和案例本身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对程序公正非常敏感 记:但从你这次考博的经历来看,你所遭遇到的问题就是程序上的问题,用你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程序不公正、不透明”。 甘:是啊,我是搞法律研究的,对程序是否公正是非常敏感的。 记:那么从一系列程序来看,你觉得北大招博中是某个程序存在漏洞,还是整个程序有问题? 甘:在复试之前,我感觉一直非常好,但到了复试的时候,我的感觉就非常糟糕,我想这不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整个过程出了问题。因为复试整个过程也就是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每个人回答问题也就是二三十分钟,在复试前,北大没有主动告知复试时间,在复试中没有专门的记录人员,甚至有一位教授迟到。 后来我打电话问北大纪委的老师录取结果公示了没有,他说公示就是公示名字而已,那我就问公示名字有什么用呢,他说北大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我想这些都不能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来解释。 记:你本人也是高校老师,在你看来,这样的程序问题是否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也就是说,这可能并不是北大独有的现象。 甘:我并不是十分了解,但我在南师大考硕士的时候,整个程序是非常严格的。当时一共是8个同学,复试的题目放在信封里,十几位老师坐了满满一屋子,我一个都不认识,每个考生先抽题,抽完题之后由中间的几位老师提问,边上有人专门记录。所以我很难想像北大会出现如此多的漏洞。 我姑且认为朱老师是公正的 记:现在网上有这样一种说法,说被朱苏力老师录取的博士艾佳慧就是朱本人曾经带过的硕士生。 甘:我看到过这种说法,朱老师也写文章说跟艾佳慧认识,但不熟,私下里他也向我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我想以朱老师的身份,不会说与自己带的硕士生不熟。在没有得到证实之前,我姑且认为朱老师是公正的。 记:但大家有一种普遍的看法,任何一位老师都喜欢培养自己的门生,不管是自己带过的,还是本校的。 甘:人之常情嘛。 记:那你本人之前跟朱老师有接触么? 甘:没有,面试的时候我们第一次见面。3位复试的老师我都不认识。 记:但你之后打过几次电话给朱苏力,你说自己是跟朱老师商量一些问题,但朱老师在文章中写道,你要请他“帮忙”。 甘:我觉得朱老师讲得也没错,但我想任何一个人处在我这个位置,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笔试第一,复试也不能说差到什么地方去。 当时我跟朱老师作了一些交流,这些交流主要是学术上的,我想可能这些交流对朱老师也有触动,所以我就提出能不能调剂。后来,朱老师也做了一些努力。 记:朱苏力老师做了哪些努力呢? 甘:实际上,朱老师也不用做太多的事情,主要是更改复试成绩。因为朱老师本身是北大法学院院长,又是学术权威,这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后来事实证明遇到了障碍。 记:修改复试结果,你觉得这样做严肃吗? 甘:北大没有公布复试成绩,到现在也没有公布,这本身也不严肃。 记:你在网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朱苏力老师当时同意帮你调剂,也说你笔试成绩好,因为看看文笔就可以“随便给的”,后来甚至表示,“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让你复试通过”,这些话是朱老师亲口说的? 甘:说过,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记:但是口说无凭。 甘:从我网上的文章可以看出来,我的日期记录得非常详细,因为我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些经历都是我事后从日记本上整理出来的。 让招生制度变一变 记:这个事情发生后,你给新语丝网站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把自己的经历公开,你为什么要公开呢? 甘:很多人觉得我个人比较仇视朱苏力老师,实际上我一直对朱苏力老师是非常尊敬的,公开出来我希望能够通过社会和舆论施加一些压力,让招生制度变一变。 我在北京考试的时候,有很多外地考生,他们住宿很不方便,也花了很多时间,如果他们本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因为导师的一句所谓“学术自主权”就被抹煞,这不公平。 记:公开以后有这样的问题:可能你揭开了招生中的“潜规则”,有人说,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学校都不敢收你当博士,你考虑过么? 甘:(笑)考虑过啊。但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如果真怀着对学术的崇敬,希望能够有所建树,如果有老师认为我也不是一块朽木,也肯定有老师愿意教我。 记:那你觉得这中间到底有没有“潜规则”呢? 甘:我觉得把这件事情揭露出来,的确触动了一部分既得利益者集团的利益,但即使是这样,这些人就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悖于良知吗?知识分子的道德感还是很强的。 (摘自《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