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被透视的我们》:瞬间印象凝成永恒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00:26 红网

  新闻的真实性,要求作者客观公正地报道;然而网络上的“私人日记”有别于新闻。《被透视的我们》中,作者不但率直地向读者揭开了新闻的另面,而且以轻灵精炼的文字,将瞬间印象凝成永恒的画面,让人回味不已。

  真实地坦露自己爱情的心路历程,以情动人构成了该书的最大的艺术亮点。爱情是人类普遍咏叹的主题,志频的初恋之情无疑是苦涩而甜蜜的。《初恋是一朵罂粟花》中,作者就诗意化地写下了:“日子走了,青春溜了,爱情死了,而故事,却仍刻在岁月的碑铭上,在风吹雨打中若隐若现,恍然如梦”,这种如梦的恍然之感,始终出现在小伙子似是而非的爱情之中,他认为自己找到心仪已久的秋水伊人,那位与他深深相爱的人却始终难走上爱情的红地毯,作者以充沛的感情写了与女友刻苦铭心的初恋,从捧一束红玫瑰到永远的祝福,这是青春的情感波动起伏,还是浪漫的岁月里有太多的诱惑和变数,感情总易被风吹散?其实“想像着感情的世界其实就是一片凌乱的海滩”,摔了许多跤,迷了许多次路之后,才发现规律成为了哲学家,我认为文章中最让人回味的境界是:“在一个实在得不能够再实在的环境里,静静地张开想像的翅膀,随剧情去勾画一个浪漫无边的爱情故事。生活便如幻想一样的永远美好。”(《交流如水》)这是一种历经初恋的挫折,苦闷和彷徨之后的爱情之悟,也是迷乱的感情经岁月的冲刷,日益碧澄纯静的生命之悟。

  善于发现是记者独特的本领,志频很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之中挖掘出不寻常的闪光点,在“新锐评点”系列文章中,写作特色颇为鲜明,就是写平凡的人和事,他亦有鲜明独到的见解。他在湘潭学习生活几年,所感受到的故园不是伟人故里的政治色彩,而是被诗歌和音乐淹没的城市,这既是他文学天性使然,更是独到的发现。淌着的春意,迷离的灯光里,有着诗一般的意境,伴着音乐一起舞蹈,给他太多美好的印象。《非典时期的爱情》实际上是记录的是我与志频等人一次平平常常的钓鱼活动,事后我在日记中只有流水帐式的记录,志频却在这次活动中发现了他的爱情,写人叙事虽寥寥几笔,但神形毕现,这不能不让人钦佩记者的功力。透过表象看本质,善于发现的独到目光是需要勇气与良知来支撑的,他的一系列文章敢于大胆诤言,投枪匕首,嬉笑怒骂,使文章增加了份量,调侃男人和女人的文章在轻松自如中透露作者的幽默的发现;对一篇写出国3年马上回国,放弃绿卡是爱国之举的报道,他心存质疑,说出了自己另类的但却是真实的声音;他敢卓然于世,当头棒喝《绝对男人》;从《拯救乳房》的性暗示背后看人们的偷窥之癖,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撩人的“叫喊文学”实际上是迎合世俗的一种哗众取宠的需求,志频在这些文章里,无论是见证事件,还是对时代的热点新闻的点评,他都能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这同样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他的生活阅历造就他不肯随声附和,所以每一处景都可以惹起他的情思,每一个人都成为他描写的对象,朴素平常的事物和经历经过短暂的沉思之后,他提炼为文章,升华为哲理。湄江的山水中,这位平日倚仗一米八O的身高,雄然傲视世界的汉子,进入仙人洞后,“才感觉自己在无限地缩小”,在大自然的面前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叹天地之苍茫永恒,人类之渺小可笑,有此顿悟者又何愁境界不高?!

  书中却很少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写作手法不拘一格,文字精炼生动构成了该书鲜明的艺术特色。思想透视等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面对红尘,对壁坐禅的感想。《人生三课》不足千字,却写出人生由憧憬到被社会染缸同化,决绝于世或委曲求全的三种转化过程,平易凝炼的文字中,充满作者的智慧。《岳麓流星雨》是一篇陪女友看一场千载难逢的流星雨的游记,真正写有关流星雨的笔墨并不多,更多的是一种叙述,将浮光掠影式的印象拍摄成一张张照片,可谓“时空在此夕定格,刹那永恒”。《穷人眼中世界真相》一文中,关于精彩的动物狩猎的描写,是极富悲壮色彩的画面:排列整饬的牛们,角开始抵过来了,生命在这一刻凝重,火烈的凝重!这里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时,更多的又是一种充满英雄主义情愫的情感宣泄。

  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爱情观是千奇百怪的,从渴望冲动到结婚以后的平淡,引出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说不清是对是错,然而在短短的《张扬爱情理想主义》一文中,志频就大胆张扬出了追求感情崇高,典型而亘古的爱情之旗。《28岁之悟》就真实地记录了28岁的感想,文章信马由缰,时而写从湘潭到长沙的高傲而又自负,时而写人生感悟就是坚强地活,不屈不挠地活,像《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虚拟的真实和真实的虚拟》一文就像志频本人一样,潇洒而富有知识性,使人被短文吸引的同时,也被这位戴着厚厚镜片的具有学者风度的青年才子所吸引,难怪著名作家王跃文要作序热力推荐了。

  新闻是易碎品,时过境迁就一文不值,志频的作品不但不会因年代久远而失效,反而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具有一定收藏的价值,文中的心灵独白和对真实事件哲理性的反思等特色,与中央电视台的“见证”栏目有某种异曲同声之妙,这也是作品集的最大魅力所在。

  (本文作者系我省中青年诗人,作家,湖南省建材供应总公司党委副书记)(稿源:红网)(作者:罗并乡)(编辑:徐志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