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西部大开发,教育不应成软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00:36 四川新闻网

     中国西部网消息 

校舍不足、师资紧缺教育短腿举步维坚

   记者近日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就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进行调研时了解到,虽然国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对西部教育投入了大量项目与资金,但一方面由于这些省份教育基础薄弱、投入不足,一方面是这几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量学生入学,校舍的扩建速度远远赶不上学生入学率的提高,西北贫困地区的教育仍然面临校舍不足的窘境。

共和县民族中学地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共和县,学校始建于1979年,目前学校的974名学生全体住校。记者在教学楼一层看到,一个经过改造的厕所现在“一厕两用”,既是值班室,又是广播室。

虽然便池周围半人高的墙壁还未拆除,但其余的空间已被充分利用:进门先是一张床,这是供教学楼的值班人员居住的地方;靠着原来厕所的墙壁,摆放着一张办公桌和一些广播仪器,学校的广播站也设在这里,正是中午时间,广播站工作人员关却才让正在播放广播。

高三有文、理两个班,平时公共课两个班一起上,上分科课时就没有教室了。没办法,只好把人数相对较少的理科班安排在一个经过改造过的厕所里上课。900多名学生目前统一住在学校的平房中。在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宿舍里,记者看到,15张高低床十分紧凑地摆放在一起,共有29名学生住在这里。由于居住太过密集,房间里采光不足,气味也十分难闻。校办主任刘思忠告诉记者:“生均住宿面积不到0.3平方米,夏天气味难闻,冬天无法取暖,安全和卫生都成问题。”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自1996年以来,先后争取和实施了世行贷款“贫三”项目、一、二期义教工程、藏区经费项目、邵逸夫项目等,投入资金3861.3万元,新建扩建校舍48313平方米。但是据了解,天祝县目前正处在初中入学的高峰期,许多学校缺校舍,危房面积大,在项目未启动前仍有危房23747平方米无法排除。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目前也面临着“学生入校校舍难求”的局面。海原县李俊乡初中有4个班,每个班的人数都在90人以上,最大的班学生达到110人,到现在还没办法解决。这个县教育科技局局长马鹰介绍说:“2003年普初时我们县就考虑到了下一步的普九,因此2003年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升入了初中,今年又要让6852名小学生都升入初中。估算一下,今年全县的初中毕业生只有3930人,3930个学位要容纳6852人,那么结果就是2922个人没有学位。”

除了校舍严重不足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制约西北教育发展的瓶颈,教师数量不足、学历不达标、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伊克乌兰乡角什科村寄校,我们见到了刚下课的教务主任姚南。姚南1996年中专毕业后来到角什科村寄校,是来学校时间最长的老师。四年前他到学校时,学校只有30多个学生,可现在,学生已经增加到90人。

学校设有五个年级,却只有7名老师,姚南现在承担着一年级的数学课、藏文课,还有四年级的藏文课。“我平均每周要上42节课,”姚南告诉我们:“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老师每周应上14至16节课,现在我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工作。”即使是这样,因为是寄宿制学校,姚南承担着的自习课和晚间辅导课还不包括在其中。姚南告诉我们,学校如果要普六,学生就要达到150名,这样教师就更不够了。

据刚察县教育局副局长尕玛才让介绍,全县的教师编制自1987年定了以后没有变过,在此期间新进的1个本科生和5个专科生,全是在有人退休、调走后才有编制的。虽然教师奇缺,但因为没有编制、财政困难,刚察县基本无力聘用教师。

教师数量不足本就使学校教育捉襟见肘,大部分学校教师“走多进少”的现象更是让学校教育雪上加霜。据了解,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由于共和县教师的职称工资几年来没有兑现,近四年中就有6名汉文老师调走。

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等的一些县、市虽然也想了一些办法,但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在陕西省吴旗县长官庙初级中学,40名教师中只有17名教师是正规的师范院校毕业,中专学历,其它的老师大部分是函授取得学历就成为初中学生的老师。

吴旗县教育局副局长黄树琦介绍,全县有教师2300多名,其中有400名是因为教师不够而从各个渠道招聘的代课老师。目前由于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奇缺,只有把小学的老师选拔到初中,再把初中的老师选拔到高中。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教师奇缺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仍有几十万名代课教师。农村学校工作条件差,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致使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市。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西北地区尤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挤占严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教育投入仍然十分不足。近年来中央对西部地区加大了教育投入,但与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相比,仍显不足。以国债项目为例,2003年用于西部开发主要用于教育的国债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总共才20亿元。而一个省区建一条高速路,或者搞一个大项目,动不动就上百亿。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0%,而中国只有3.41%。

除了中央投入以外,地方投入也严重不足,国家政策明确规定教育公用经费必须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省级教育支出应占财政支出的15%,州级教育支出应占财政支出的20%,县级教育支出要占财政支出的35%。但是事实上,在记者采访所走到的贫困地区,几乎没有几个地区能够真正保证按照这样的比例投资教育。

更令人忧心的是,一方面各地对教育投入不足,一方面对教育资金进行挤占、挪用、截留的现象屡见不鲜。甘肃省武威市教育局2003年底的调查显示,2003年中央转移支付危改资金全市应到位2061万元,截止目前到位506万元,1555万元没有到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教育科技局局长马鹰告诉记者,转移支付的65%以上应用于教育,但是海原县只把转移支付的30%用到了教育上,而且这30%的资金还没有用于教育投入,全用到了教师工资上。青海省德令哈市去年因挪用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受到青海省的通报批评,这似乎已是最重的处罚,其实宛如“隔靴搔痒”。

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在义务教育经费上要建立既有权利、又有权威的监督机构来保证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和快速发展。

此外,目前教育投入分担的比例也不尽合理。我国各级政府间应承担的教育投入的责任模糊,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县乡两级政府财力薄弱,却主要承担对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各族人民必须提高整体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保证这个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日本二战后持续了大约30年的经济高成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明治时代义务教育的普及给社会造就了为数众多的高质量的劳动力。

而从统计数据来看,甘肃、青海、宁夏等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日本90多年前的水平。如果教育投入再跟不上,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道路将会十分漫长。

    地方干部:“抓教育费力、抓教育吃亏”

经济欠发达的客观因素虽然制约着西部教育的前进步伐,但地方对教育的不重视或者说抓的力度不够则是导致西部教育步履蹒跚的另一重要原因。

陕西省吴旗县张坪中心小学,由于学校找到了县里一家企业赞助10万,县里马上决定配套30万元建图书楼。县教育副局长黄树琦告诉记者,在吴旗对发展教育有相当优惠的政策,只要谁能争取到资金,县里就会考虑配套资金,理念是“九牛爬坡,各出其力”。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很多地方因为不愿筹集配套资金而错失了不少教育项目。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柴达木盆地,近年间经济发展迅速,GDP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可是到目前为止教育发展却十分落后,校舍严重不足,在州政府所在地德令哈市,最好的“皇家学校”第一中学都校舍不足,一中才能住50多名学生,数千名学生吃住要“自己想办法”。

据记者调查,海西州年财政收入已达12亿元,只要真的重视教育,其它方面忍耐一下,是完全可以多建一些校舍的。州府所在地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县市和广大农牧区。记者一路途经西北各地,所见所闻多是各地在西部大开发中大搞经济建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但教育滞后的现状还严重存在,不能不令人忧心。

青海省德令哈市一位官员说,逸夫项目爱给谁给谁去,我们不眼红,一比一的配套资金,太麻烦了,我们配不起。据记者调查,逸夫项目在中小学需要配套资金大多五十至一百万元的样子,如果一个地方政府真正肯拿出优先发展教育的精神来,并非什么难题。

今年,青海西州面对教育发展落后的现状,专题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州委书记公开宣布,今年拿一百万,从明年单独拿出200万元用于教育专项经费,作为对教育的支持。

200万对于教育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但这已让当地教育界感到十分振奋,记者一路走来,发现多数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其实就是教师工资和中央专项经费,“三个增长”更无从谈起。德令哈市教科文体局长王永录说,发展教育需要长效机制,不能今天的领导重视了就抓一下,明天的领导不重视就放下了。冷一阵热一阵,不感冒才怪。

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全玮说:中央和省级领导对教育是重视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领导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教育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抓教育费力、抓教育吃亏”的观念在基层干部中颇为流行,这主要产生于过去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多注重各种指标或数字变化。好多干部特别是主管一方的领导干部走马上任,认为这里贫困,主要是要解决吃饭问题,口号提“治贫先治愚”,操作起来却往往是“治贫忘治愚”。特别是“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不正之风盛行中,各级领导干部热衷于搞各种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大工程、大项目,教育这项“百年大计”的工程常受冷落。

如今,在资金短缺的西北地区,为了解决吃、穿、住等生计问题,各地很少把有限的资本投入到基础教育用于人力资本的再扩大上。而西北各地经济发展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推进的过程中,却又往往忽视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多地着眼于眼前的资本再生产的扩大。中国科学院林燕平博士认为,要想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西部地区必须迎头赶上。

人力资源不仅仅包括高级人才,也包括初级、中级人才。目前在西部有一种偏向,认为只有精英才是人才,忽视整个社会基础能力的提高。要想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快普及义务教育,使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享有同东部地区的孩子一样的受教育的机会,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提速西部教育到了应该大声急呼的时候了。(完



相关报道
来源: 新华网                                   【编辑:李玲】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