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建议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04:56 新京报

  自2003年末迄今,井喷、火灾、爆炸、踩踏事故,游船翻沉、文物烧毁事故,全国城市暴雨致灾等,被媒体高度关注。面对这些灾难,我们已经一次次反思,但反思最弱的却在于对国民安全文化教育欠缺的足够认知。正缘于此,我们尤其对载入史册的历史灾情认识不足。如今,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28年,面对中国灾情最沉痛的这一页,我们的反应太过冷淡。这种缺乏联系的忘记对防灾减灾是有害的。鉴于此,笔者建议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笔者有如下考虑:

  首先,中外公众在安全文化上存在着差距。第一,中外公众的生命价值观不同。西方人“惜命如金”、中国人的健康往往置于“事业”之后。第二,中外公众的行为文化自律性不同。西方人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表现出自觉性及自律性,强调保障安全是人的权力;中国人更多地强调用典范的影响力来影响行为,此种方式极不适宜现代城市化的生活方式。第三,中外公众的“生命文化”原则不同。西方人“生命第一”的文化原则神圣不可侵犯,中国人则过多地宣传了“国家财产第一原则”,这与“应急避险权”所主张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原则有冲突。第四,中外公众的安全技能观不同。美国国家防火协会经常组织北美统一的火灾“大逃亡”训练活动;中国人现在还停留在对安全警钟的认知上,事故惨剧暴露出的问题每每还是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产品上的问题。它告诫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系统地开展公众安全文化教育。

  其次,要提高我国国民的公共安全防灾文化意识。在这方面至少要关注两点:其一,政府对公共安全职能的定位。公共安全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不仅是一种需求,更成为一种文明标志。其二,该告知公众的是,安全是人们做事的前提。城市灾难馈赠给人类的难题,要求人类去正确解读。从安全文化层面上讲,灾害有理由且事实上使人类演习了灾难应对,这是一个痛苦的安全文化建构过程。城市灾难更呼唤行政与制度的安全文化重铸。文化的重铸在危机开始时并未突显,它是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思维惯性与惰性的反应。现在,很多事故灾害都能直接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使公众常在与之无关的情况下受到伤害,不少情况下传统的安全理念已经无法得出答案。

  与许多国家不同,我国迄今没有全国的“灾害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确定的30种典型灾害,在我国都可找到。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28周年,新唐山已全无当年大灾的痕迹,但我们不该忘记历史的“创痛”。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公众中开展安全文化教育,使突发事件的危机应对意识及能力成为国民之必需,势在必行也不可不行。鉴于对我国二十世纪各类事故灾难的分析,鉴于对国民所能承受的灾难心理的期望,建议将每年的“7月28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在这一天,国家要举行专门的活动,总结一年来全国在防灾减灾上的成效、经验及教训;在这一天,国家及相关部委应举行专家研讨会,并向全国发布防灾减灾白皮书,告诫公众国家一年来在防灾减灾上的行动;在这一天,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要使防灾减灾教育形成一个高潮,并通过有关社会团体使“灾害文学”、“灾难题材电视节目”等公益节目有播出的黄金时档;在这一天,公共安全、校园安全、社区安全、家庭安全要形成宣传教育的规模并形成制度,使公众在安全意识及能力建设上得到深刻“洗礼”。为了国家及国民的安全,让我们期待我国“防灾减灾日”的诞生。

  金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