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书迷:学习型城市总在进行时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2:17 新闻晚报

  昨天不少前来逛上海书展的读者都发现,今年的书展很有味道,布置成上海老街的展馆仿佛让人置身于解放不久的福州路。走在这样的“福州路”上,关于这个城市阅读的记忆一下子都浮现在脑海里。不少读者在走出书展的同时,也仿佛赶赴了一场记忆的盛宴,面对记者的提问,不同年龄层的读者都发出了同样的感叹:读书的气息,20年来始终在上海弥漫着,学习型城市,始终是处在进行时。

  70岁张先生:当年排队买名著

  昨天,在参加本次上海书展的读者中,记者发现了不少头发都已花白的老年读者的身影。和小读者一进现场就直奔动漫馆不同,老读者总是在仔仔细细地兜着会展的每个角落,然后再决定路线。

  这些老读者都是上海书展的常客了。20年前,第一届上海书展开幕时,其中不少人还正值壮年,当时书展的种种还历历在目。在排队等候入场的人群中,一位近70岁的老先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他正在仔细地阅读在现场分发的简报,为一会儿进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记者凑上前询问,老先生姓张。张老先生对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届书展布置得真漂亮。回想起20年前第一届,张先生说那时就是简单地按照不同地域的出版社划分的,十分简单。而这次把书展的会场布置成了老上海风情的街道模样,很有新意。

  学理科出身的张先生说自己算得上是个书虫。解放前,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几乎每个礼拜都会和同学去买书,那时石门路、北京路一带有很多个人开的旧书店,在那里能淘到不少原版专业图书,而文艺类的图书就比较稀缺,大多只能看些书报杂志。解放后福州路一带就开始成为了上海人的读书一条街,当时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局三大书局都在福州路上有规模很大的门市,除了新华书店,张先生去的最多的就是这三家书局了。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文革后第一批世界名著重新出版,当时张先生在一家国企担任技术工作。虽然平日里工作繁忙,但书店里有了新书,张先生一定会利用业余时间去排长队买名著。80年代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张先生也是积极分子,并不是别人要自己积极,而是自己确实爱书。很快地,张先生家里的藏书突破了2000册。

  33岁王先生:文庙一买一大捆

  33岁的王先生,因为工作,昨天没有去赶上海书展,这成了他本周最郁闷的一件事。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王先生一直是上海各大书展的常客,王先生最早的买书经历是在1979年前后,说起那时买书的经历,他还是心有余悸:“跟着爸爸去买书,爸爸是个普通的工人,但也从小爱看书,那时买书要排很长队,买到《俊友》、《红与黑》的爸爸像找到了久违的老友”。王先生自己当时还看不懂这些名著,但这些书给了他童年很深的印象。

  自己开始独立买书是在1986年前后,那时王先生高一,自己开始根据语文课买一些名著,80年代初期的读书热在当时稍微有些冷,但同学里爱书人依然很多,他们会三五成群地在每年大年初一赶到文庙,赶那里的新春书市,一买就是一大捆,而当时市里举办的不少特价书市,成了囊中羞涩的学生们最好的去处。

  回想起那段时光,让王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因为家里空间狭小,在念大学的王先生干脆把家里的书全部搬到了宿舍,看着宿舍里到处都是书,宿舍的同学一边埋怨着室友,一边却已经津津有味的捧起书来读了。作者:晚报记者韩垒摄影周斌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