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校周围出现庞大“校漂族” 依恋学校拒绝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4:3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29日电所谓“校漂族”,指的是毕业后没有工作,生活重心在学校周围,利用学校资源生存的人群。据外滩画报报道,今天,在北京、上海、长沙、武汉等大城市,蔚为壮观的“校漂族”默默地生存在高校的周围,主体是失业大学生,考研、出国大军和流浪文艺青年。

  东华大学“校漂族”的调研

  今年3月,上海东华大学团委调研部发起了一场“‘异类’群体:校漂族”的调查。他们共发出问卷22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04份。主要调查立足东华大学,被访人群包括大四学生、非大四学生和研究生。

  “校漂族”主要有三部分人:为了自己将来能有更好的出路而选择留在学校进一步学习的“漂”族;由于家庭富裕,暂时无后顾之忧和无法适应社会而“漂”的人;找不到工作,迫于无奈才“漂”的群体。出于对开销、安全、学校氛围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他们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开始了以校园为根据地的“漂”的生活。“校漂族”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个:家庭资助和自己工作的积蓄。

  校漂族”的调查也认为,今天日趋增大的就业压力是“校漂”产生的重要原因,理想工作岗位存在供与求的失衡,失业人数呈扩大趋势,就连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对于那些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尤其是外地学生,他们只能无奈地先回到学校,暂缓就业,把“校漂”作为一种过渡,调整心态再作打算。

  与高校扩招有关

  一个现实的数据是,中国今年高校毕业生达280万人,比去年增加68万人,加上2003年尚未就业的18万大学生,有300万人要就业。在2004年的上海,55所高校的毕业生将首次超过10万人。其中,研究生1.5万人,本科生4.8万人。

  在遭遇年初“降薪寒潮”后,这个庞大的群体面对的却是签约率低、降薪、海归人士的冲击等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认为,2003年的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按照2002年国家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简称国务院19号文件)规定,在毕业离校前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延长择业期,户口和档案可以在学校保留两年。

  四部委希望通过从政策程序上延长大学生择业期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就业。这也让大批没有工作的“校漂”把户口和档案放在自己的母校,然后在高校附近开始新的生活。

  一些隐性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学者杨雄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不就业,加上前两年未就业的学生,会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19号文件的效应造成了“人户分离”,出现问题后,学校找不到学生。大学生的失业率加上前两年累积的叠加效果,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波动,导致高科技犯罪。

  “校漂族”的心理难题

  从焦虑、不安到冷静反思是“校漂族”大多数人的心路历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张华认为,社会给大学生提供的机会不足固然是造成大学生待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大学生宁愿待业也不肯从事自己不理想的工作。

  7这位从南京林业大学广告系2000级毕业的小伙子皮肤黝黑,长发束起,戴着棒球帽,目前没有工作的他选择了“漂”在上海。在殷学春两次找工作的历史中,他几乎都是带着旁观者的心态去参加面试的,他也有过考研的打算,但在南京人民大会堂的考研班里看见黑压压的考研学生众星捧月般围绕着一名政治老师,“觉得很滑稽”,于是放弃。

  几乎任何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有过叛逆的心理,美国被称作Lostgeneration一代,即所谓的“跨掉的一代”,伴随着反越战和消费主义价值观恶性膨胀,在美国60年代一批年轻人身上滋生了与传统格格不入的个人主义。中国的“80一代”出生在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的时代,他们的心理敏感而脆弱,而社会也越来越容许多样化个性和选择的存在。这是“校漂族”出现的心理基础。(贺莉丹、金雁)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