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爱洒神州(百姓故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30日05:1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陈晓钟 王谨
  图为严宽祜(右三)和他捐建的四川南充市南江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合影。

  “贫困不是过错。相反,贫困的经历、吃苦的经历、战胜苦难的经历,会成为你们受用一生的财富;我感谢你们接受捐赠,愿更多人摆脱贫困。”

  来自内地一些省市的朋友向记者推荐,香港有一个以严宽祜为会长的福慧慈善基金会,在内地做了许多善事,捐建了不少希望小学,资助了内地许多贫困大、中、小学生。当时我们心中并没有起多大的波澜。

  因为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贸易往来全球各地。这里财富云集,巨贾不计其数,伴生的慈善事业遍地开花,以个人名义、以机构名义举办的慈善活动同样数不胜数。然而当这些朋友说,这个严姓老人与众不同:今年80岁,20世纪六十年代就和当今香港巨商李嘉诚先生是生意伙伴,那时就有数千万元的身家,生意高峰时却毅然收手,定居美国20多年;香港回归祖国时他回到香港,献身内地扶贫事业:别人捐巨款办慈善于个人是九牛一毛,他却是倾全部身价关怀内地贫困学子,怀揣巨款不留分文给儿子,身处香港却不买住宅,夫妇俩人租住300平方英尺(约折合30平方米)的小旅馆,每天搭乘旅馆班车或公交车、地铁往返办公地点……

  听到这番介绍我们感动了,对这位老人产生了好奇。

  为基金会成立奔走

  与严宽祜老人一见面才知晓,看上去精神矍铄的慈祥老人,曾病危于心脏病。手术抢救康复之后他依然每天处理大量琐碎的文案工作,还年年往返内地,特别是到偏远省份的山区,为的是让尽可能多的贫困孩子能够上学、受到基本教育,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的困扰,完成学业,步入社会。

  严老本人身居美国20多年,他的朋友也多为海外华侨,长期居住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虽然隔着千山万水,但大家对祖国的牵挂却时刻没有中断。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一天天加快,祖国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种变化使每位华人、华侨都备受鼓舞。

  1995年严老从海外第一次回内地,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农村的飞速发展,与几十年前孩童时代的记忆相比,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每一处变化都使他兴奋不已。然而繁华背后也有让严老震惊的现实:在有些不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破破烂烂,教室外面稀稀拉拉下雨,里面星星点点落水;孩子们使用的桌子椅子,就是几根破木头支撑烂木板;许多贫困家庭支付不起学费,眼睁睁看着孩子辍学……

  那时,严宽祜和赵朴初先生见面。赵老坦言,国家仍面临困难,地大人稠,发展极不平衡,许多方面依然落后。交谈中赵老问及海外朋友可否给予帮助,广撒博爱于渴望学习的孩子们。严老回到海外,就开始了个人捐助内地贫困儿童上学的善举。以后他又往返美国及香港等地,将祖国的巨大变化与需求告诉身边的华人华侨朋友。几经周折,他联络了数十名同胞,决定出钱出力为自己的祖国尽一份心意,帮助贫困孩子接受应有的培养和教育。

  适逢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严老紧锣密鼓筹办正式的慈善机构。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后批准的第一家慈善机构就是福慧慈善基金会。严老和自己的朋友们高兴地说,这就是咱们送给香港回归祖国的一份礼物吧!

  捐赠学校千万间

  在福慧慈善基金会办事处,我们见到厚厚的几十本捐助登记文件。这些文案的整理,大都是由严老的夫人严崔常敏完成的。这里既有受捐学校名称及资金等档案,还有受捐学生与基金会的来往信件。据统计,8年中,福慧慈善基金会在内地偏远地区捐建学校及医院近120所。每年,在18所大学和10所师范学院捐助十万至数十万元的助学金,资助贫困生、奖励优秀生。每所学校都有百名以上的贫困生得到助学金。

  “将心比心”是严老处事待人的原则。从贫穷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严老,深切体会到贫穷对偏远落后农村、对贫困的家庭意味着什么!严老年轻时正逢国家战乱,好不容易漂泊到香港落脚,又逢日本侵略者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占领军实施军事管制,把大批人员驱出香港。年少的他只好搀扶小脚的母亲流离奔波,返回广东汕头老家,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初重回香港创业。

  一生打拼的苦难经历使得严老具有深切的同情和博爱之心。他认为,国家改革开放确实给农民和他们的子弟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和机遇,越来越多的农家孩子有了通过高考走出家门的机会。他说,在这个时候帮孩子们一把,对于他个人、对于他们的家庭无疑是雪中送炭。严老知道,贫寒的孩子虽然通过奋斗迈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但是学费、生活费仍是难以承担的“大山”。他得知有的学生因经济原因,节衣缩食,每天只吃最便宜的菜、甚至只吃一顿饭,身体、学业都受到极大影响。严老常常对友人讲,在香港、在海外,人们往往不觉得区区几元钱有什么意义,然而,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小钱”却能够帮助贫困生解决一天的伙食,让他们摆脱衣食无着的困扰。

  哪些地方需要捐建学校,哪些学子需要捐助,严老和同仁都要实地进行认真考察,然后再制订捐助方案。在严老的诚心感召下,许多颇具爱心的人参加到扶贫助困的队列中来:陆志华、翁裕雄、雷沈广华、张国伟、黄大凤、袁志道、严曙东、谭溢鸿等等,近120所学校、医院就是靠众人捐赠修建的。

  将关爱播洒天下

  严老信奉佛教,他对佛教的理解:不是祈祷与索求而是奉献与关爱。朋友和严老接触后,都接受了严老的观点,佛教不应是对金钱、婚姻、官场、健康等等的祈求,而是奉献,是利于他人、帮助他人、关爱他人。

  严宽祜老人自己打拼一生,积累财富无数,但是他对享受的理解是,享受就像一座宝矿,无节制开采,总有开采完结的时候;今生享受淡薄一些,就像开采能够长久一样。他执著地认为,人生中奉献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他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儿子,事事要靠个人的努力,不要依赖父母。我不会把家产留下给不奋斗、不拼搏的人。

  如今,他的儿子在美国任建筑设计师,事业有成。儿子给严老来信说,不用父母的财产,可以独立生活且生活得很愉快。严老认为,不教育子女自立,而将巨额财产留给他们,那不是关爱反而会贻害他们。

  对于自己,严老把个人生活压缩到最少开支的程度。居所对于一般人来讲,是拼搏一天之后调整身心或享受的场所。许多富人都把住所建成“豪宅”:花园、泳池、桑拿、健身房、酒吧、车库一应俱全。但严老认为,居所仅仅是休息的场地。为此,严老夫妇没有在香港购买住宅,两人租住在一种带服务的小旅馆,面积只有300平方英尺(约折合30平方米)。平时衣着也很朴素,十几年前买的西裤还穿在身上。

  严老与福慧慈善基金会的董事及每个成员都遵守一种理念:奉献是本分、不是功劳。大家完全义务参与慈善活动,个人负责自己参与活动的费用,包括外出的交通、食宿费用,像机票、旅馆、伙食的开支,全是参与人员AA制。每年到四川、江西、陕西、河南等地来来往往的扶助活动全是如此。他们来内地住的是普通的旅店,吃的是简单的素斋,丝毫没有奢华的味道。

  严老经商一生,经办福慧慈善事业也有独特的方法:妥善投资———3000万元的本金购买公债。由于当时利率较高,如今每年都有200多万元的利息回报。每年来往于内地助教扶贫却需花400万元的开支,用去所得利息尚不足部分则由严老个人补足;广集众人之力———香港寸土寸金,1700平方英尺的办公室价值210万港币,是董事陆志华捐赠;上海办公的地点在长乐路,是严老的夫人崔常敏女士花费30万美元购得捐出;减少管理成本———日常只雇佣两个人打理日常事务,极大限度地缩小运作开支。

  不图学子回报

  俗语常说,“十年育树,百年树人”。然而,严老和他的同仁们播种的不是普通的种子,他们栽下的是“奉献与关爱”的幼苗,爱心培育出丰收的果实超出所有人的期待。

  常年奔波在贫困地区,严老有着成群的孩子喊他“爷爷”。陕西渭南聪慧聋哑学校的女孩蔡青青给严老寄来一张相片,她说:“严爷爷,我们60多名聋哑同学,在学校和老师的真诚教育下,好好学习,奋发向上,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去为社会作出贡献,报答一位充满爱心的老人!”

  严老对这些孩子有着说不完的关爱。他说,艰难对才起步的人来说,往往是一座不可翻越的大山,这时的点滴帮助就像干渴时的清泉,饥饿时的干粮,迷茫于森林中的方向,对他们的一生会有巨大的飞跃和推动,他们的成功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对于扶贫、对于资助,严老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送去金钱不仅仅能够解决贫困孩子们眼前生活、学习的困难,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精神的解放———让这些困苦的孩子们看到的不只是繁华与贫穷的反差,感受的不是痛苦与挣扎,产生的不是无奈与自卑;他们应该感受到与文明并存的人间温暖,让爱心陪伴他们成长、成材。

  宁夏固原师专物理系的刘金华来信写道:“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深知每一文钱来之不易,夏日里要饱受酷暑的蒸烤,冬日里还要在风霜中煎熬”,但是福慧给我的帮助像“久旱的禾苗尝到了甘露,生活并不是那么阴冷……阳光总在风雨之后,乌云之后会有彩虹”。

  严老深信,送去的爱一定能够在贫困孩子们心中扎根、开花,总有一天会发扬光大,惠及更多的人。陕西一个名叫贾琳的学生来信说,当年接受帮助的贫困生早已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如今又通过公开选拔成为西安碑林区共青团副书记。他发自肺腑地讲到,“(您的)助学金不但帮助我走过涉世之初的一段路,更可以让人感受到爱,让大家学会关怀”。他说:“当老师的这段经历会在我的记忆中成为珍藏,这份工作教给我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叫敬业。”他坦言:“忽然,我觉得自己有点怕,怕担负不起这样一份责任。可不管怎样,我都会坚持下去,真希望自己变成‘超人’,改变(贫困人群的)现状。然而我不是,只好一点一点来。”“我相信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成绩。”

  看到这些,严老幸福极了,孩子们回馈给自己的太多太多。他不想图回报,只想多为社会做善事。严宽祜常说,他知道在偌大的中国,需要建的学校太多,需要助学的孩子太多,需要救济的百姓太多,“福慧”所做的只是杯水车薪。但是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扶贫助学更多地尽力。做这样的善事是幸福的,他想把内心洋溢出的幸福与快乐,分享给大家,分享给更多贫困家庭和他们的孩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7月30日 第七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