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站在宪政阶段门口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31日09:45 南方都市报

  中国站在宪政阶段门口

  主讲: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蔡定剑教授 主题:中国近代的宪政和当前的宪政之路

  本报讯昨天,经广东省文化厅批准,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南方都市报联合主办“广东学术论坛——中国趋势系列专家报告会”的最后一场演讲在中山图书馆举行,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蔡定剑教授作了题为《中国近代的宪政和当前的宪政之路》的演讲。在论坛开讲前,90岁高龄的原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特地为论坛题写“中国趋势”。到昨天止,该论坛所有演讲圆满结束。

  蔡定剑教授原定的演讲题目为《宪法的私法化与司法化——中国当前的宪法实施问题》,与听众见面后蔡教授临时决定将演讲题目改为《中国近代的宪政和当前的宪政之路》,演讲包括中国近百年的宪政奋斗史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和中国当前宪法实施之路两个方面。

  又讯 前天到穗演讲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乡党委书记”、“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李先生演讲的题目是《从贫困的原因看中国未来政治的走向》。

  李昌平曾任湖北省监利县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棋盘乡党委书记等职,后就职中国改革杂志社,现任香港乐施会西南项目官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昌平有十多年的乡镇基层工作经验,著有《我向总理说实话》和《我向百姓说实话》等。2000年3月,他慨然上书朱啊基总理,反映湖北农村的突出问题,指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李昌平因此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从现行的产权制度、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18个方面阐述制度中的缺陷给农民带来的贫困的现状,从资源的主流和边缘的二元结构等形态分析造成农村穷苦的原因,并提出打破一些不合理结构、改变不合理现状的种种方法和设想。

  主讲人简介

  蔡定剑,1956年生,江西人,法学博士。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副局长,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等职。研究专业为法学理论和宪法学。主要致力于中国法制建设理论和实践、宪法和宪政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议会比较的研究。著有《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国家监督制度》、《国外议会及其立法程序》、《黑白圆方——法治、民主、权利、正义论集》等。曾当选2002年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演讲摘录

  清末错失和平宪政良机

  中国人民为了宪政付出的代价是世界上各个民族中付出代价最大最惨重的,100年动荡都是为了宪政民主。

  清朝统治者也承认西方民主宪政的理论,但放弃不了家族的利益,使政治改革错失良机,导致中国没有通过和平的手段渡过民主宪政这一关,为此中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过80年的动荡,中国的经济文化、民主、宪政、传统、秩序、道德都给毁掉了。我们的民主宪政要从1979年以后重新开始。我们走过经济改革这一关以后,能不能渡过民主宪政这一关,是摆在现在中国人面前的严峻问题。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应该通过积极的主动的改革,发展民主法制,建立民主宪政。

  中国站在宪政阶段门口

  在1999年我写过一本书叫做《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把世界法制史概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刑法阶段,各个国家最早的法律是刑法。早期的时候,国家只需维护最基本的社会秩序。15世纪到16世纪时,西方进入到民法阶段,到17世纪-18世纪进入高潮,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的出现是一个标志。二战以后逐渐进入第三个阶段宪政阶段。建立宪政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在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以后,宪政才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中国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呢?中国的刑法阶段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时期,我认为一直持续到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之前。中国为什么没有民法阶段呢?在计划经济情况下社会解决机制全在单位,所以不是特别需要民法。中国的民法阶段是搞市场经济时才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了现在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才有了《民法通则》(《民法典》目前正在编撰),基本的民法规则还没有完善。宪法是宪政的前兆,行政法和宪法是一家,行政法是宪法的支柱。我们经历了行政法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已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我认为宪政阶段已经到了门口。

  四股力量推动宪政发展

  第一,近年来司法实践的挑战。现在有一个很好的迹象,就是从下到上都要求实现宪政。最早的是2000年山东“齐玉苓”案,一个学生齐玉苓高考时被同学冒名顶替去上了,所以她就提起诉讼,诉讼的一个理由是说侵犯了她的名誉权,第二是说侵犯了她的受教育权。侵犯受教育权,当时没有这样的案例,结果山东省高法答复,宪法不可以直接引用来判案。而最高法院的解释却说,法院可以直接引用宪法来审判,这是一个先例,也引起了很多法律机构的评论。这在宪法实施上是具有很大历史意义。去年的孙志刚事件也是法制界比较有意义的事。因为孙志刚案通过违宪审查的方式提出来,就改变了一个制度。这是中国以前所没有的。

  第二,公民高度自发的正面参与。比如河南的全国人大代表姚秀荣,成立一个维权小组为老百姓维权。她是重型机械厂的工人,领导让她当人大代表去开会时,她还以为是评上劳动模范去领奖状。上北京一看,开会的全是领导。她当了四年“哑巴代表”,眼看要换届了,不讲白不讲,就开了一炮,说“干部下去检查都是前呼后拥,你怎么了解真实情况”。当时领导就说她讲得好。再当下一届人大代表时,她就放开话匣子讲了,后来又搞监督小组。监督小组如何搞起来的呢?当时有一个工人找姚代表,他有一个判决书下来好几年就是执行不下去。工人说,姚代表你在我的判决书上签个字。姚秀荣当时说,我又不是法官,我写的又没有用。工人说你写了就有用。于是姚秀荣就签了字。过了几天,法院院长跟他汇报,说姚代表,我们怎么怎么落实了。姚代表很惊讶:我的签字还有用啊!后来,她就办了一个监督小组为民请命,为老百姓办了几千起案子。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她就落选了。听说下一次,她还要竞选当代表,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现在这样的代表有不少,表明我们的公民、代表在找回他的公民意识和代表的意识。

  第三,媒体和公众议论高度参与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很多的责任事故的追查处罚都是由于媒体、公众的监督和舆论引起的,在西方国家你未必做得到。当然公众的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特别是在和司法发生碰撞的时候。

  第四,一些地方出现主动进行政治民主改革的探索,正在推动宪政的发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自发性的选举改革。我们知道搞得比较好的,乡镇一级的,有乡镇直选、公推公选制度。在四川用公推公选方法选出的乡镇长,达到70%。江苏的公推公选已经到了县级,据说是下面主动的改革要求。我写了一个《中国选举报告》,其中有一些数字可以看看。公民参与不参与政治跟老百姓的素质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的是利益,能不能跟选票联系,是否公正公开。

  (以上为演讲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论坛主办方的评价

  中山图书馆馆长李昭淳

  广东学术论坛是在建设文化大省、活跃学术气氛的背景下联合多方力量办起来的,主要是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浓烈的学习气氛。广东作为走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地带,应该为民众提供这样一个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来活跃广东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山图书馆作为学术文化重地,力图积极、健康、稳妥地为读者们创造活泼健康的学术氛围。

  这次系列讲座达到的效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想象。我们希望以后能给读者提供更多的系列讲座,例如军事系列、文化系列等等,在读者中形成一个长期性的文化沙龙。

  广州市社科联主席李明华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但社会科学的发展则稍稍滞后。我们除了重视文学、音乐、戏曲等文化艺术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社会科学教育理论。相对于北京上海,广东的理论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开放性、兼容性,我们要以开放的胸怀吸引像温铁军、贺卫方这样的思想的先行者、社会前进的探索者。学术是社会公器,应该没有地域区分,只要是先进的学术成就,我们都应该引进。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只求所用。

  我们今后会继续组织这样的活动,希望广东学术界有一个清新的空气。

  中国改革杂志社主笔陈敏

  作为本次论坛的发起人,我们最初是抱一个试验的心态。当时猜想广东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商业社会,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的人们对北京的学者的论调未必会感兴趣,演讲可能会比较冷清。但是让我感到很意外的是,历场演讲气氛热烈,听众提问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都令我惊奇。

  我们的初衷是想将这个论坛办成一个品牌,树立其在公众中的口碑。现在由于广东媒体参与报道,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论坛的存在,已经有五六个新建的市县级图书馆联系我们,纷纷申请加盟类似的活动。

  我们希望将这个论坛办成一个固定的论坛,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结束后,我们打算再做一个系列演讲,把北京高层的政坛、学者的声音带到民众中,与民众的声音结合起来,达到交流的目的。

  南方都市报战略发展部余刘文

  可以说,广东学术论坛中国趋势报告会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珠三角地区的听众和读者,比较集中地了解了北京专家对国家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的看法。广东是个讲究实干的地方,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进行了很多开创性的实验,更准确地了解宏观形势,对我们的实验具有指导作用。

  南方都市报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区域性主流媒体,除了直接报道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之外,还在更多领域承担着维护公共利益,增进社会福利的责任。像参与主办广东学术论坛中国趋势报告会,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雅琼

  实习生 谢秋

  图:

  昨天,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蔡定剑教授在中山图书馆作题为《中国近代的宪政和当前的宪政之路》的演讲。本报记者 刘可 实习生 王鹏军 摄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