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与干旱较劲的人(乡村人物)(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1日05: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刘笑正在压垅、铺膜。

  本报记者 安洋

  山西有座吕梁山,吕梁山上大多是干旱地,刘笑与干旱斗争了20年。

  眼下,正是刘笑眉开眼笑的季节,在山西省柳林县的薛村、在临县的干山坡上,他用地膜保墒种植的小麦丰收了,蔬菜结果了,已下种的秋玉米也长出了二尺高。更使他感到分量很重的事是,他写的4万多字的关于旱区和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已送呈有关部门和领导,他说,“这里面有我20年的思考和实践。”

  一种朦胧的使命感在这个年轻人心里升腾。经过5年多努力,他试验出了“旱地水作物全封闭种植方法”和与之配套的“旱地保水柔性膜体结构材料”,他给它起了一个俗名———“气死天”

  刘笑是个残疾人。幼时得了鸡胸结核病,家穷买不起药,留下了后遗症,直到现在都直不起腰。

  刘笑又是个勤快的人。1980年高中毕业回到薛村后,他孵过鸡、喂过猪、养过兔、种过蘑菇、栽过天麻、捉过蝎子,“总觉得自己和人不一样,老想靠点小聪明鼓捣着养家吃饭。”可是,由于没有本钱,败多成少。最后,他不得不驼着背去砖窑里背砖糊口。

  但这些都不是他的最终理想。在吕梁山,资源最多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土地,而最让农民无奈的也是脚下的这片土地。在刘笑眼里,“望着大片大片因为缺水废弃的耕地,心里真不是个滋味!”1984年,村里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可当时没有几个人对那一张薄薄的塑料纸感兴趣,管事的人苦于发不出去,就把剩下的半捆地膜给了刘笑。刘笑却如获至宝,又是翻书学习,又是到农技站请教行家。他在8分地里种上了地膜覆盖西瓜,结果西瓜提前20天上市,现金收入1800元。

  这突如其来的成功使这位长期多愁善感的农村青年有了由衷的笑容,一高兴,他把父母寄予厚望的名字“刘富旺”改为刘笑,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迎接人生一串又一串的笑声。

  第二年,刘笑承包了村里的4亩滩地,全部用地膜覆盖种了西瓜,并引进12个新品种,当年收入超过6000多元。这在当时的吕梁山区实在不是一个小数,一下子,他成了闻名乡里的“西瓜王”。

  在一遍又一遍使用地膜的过程中,刘笑悟出了一个道理,地膜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墒,而缺水正是制约吕梁山区农业的一个根本性症结,只有解决了干旱的难题,吕梁山区农民才有可能结束求天吃饭的历史。

  “我身残,但脑子不残,手不懒,我为什么不能在吕梁山区做件更大的事呢?”一种朦胧的使命感在当时25岁的刘笑心里升腾。他一个人呆在山上钻研节水农业技术,白天蹲在野外,夜里蜷缩在一孔1米高的土窑洞里,最长的一次47天没下过山。经过5年多的努力,刘笑试验出了“旱地水作物全封闭种植方法”和与之配套的“旱地保水柔性膜体结构材料”,刘笑给它起了一个刘笑式的俗名———“气死天”。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

  失败之后,埋怨、讽刺接踵而来。春天,他又卷起铺盖上了山,对他以前的治旱技术进行了3次大的改进,荒秃秃的山岭上,终于有了绿茵茵的庄稼

  就在刘笑心气正旺之时,1996年“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评选,他以高票榜上留名。冬季他进京参加完颁奖大会后,春天就在新庄村反租倒包了一座名叫阳圪达的干山头。但这一年,他失败了,种的庄稼死了,养的兔子死了,跟他干活的外甥也不幸去世。耳边的怜悯、埋怨、甚至讽刺接踵而来。那一年的除夕夜,他一个人孤零零地蜷蹲在山头上,远望山下星星点点的灯火,耳闻隐隐传来的爆竹声,泪水滴出了眼角……

  失败是自然的,因为当时山上干旱的程度是他远没预见到的,当年的降水量连400毫米都未达到,“我的那些小聪明根本不灵,应付不了这样的现实,”刘笑不得不从自身找原因。春天他又卷起铺盖上了山,对他以前的治旱技术进行了三次大的改进,摸索出了“旱井加W膜盖集雨节水高效种植模式”。昔日荒秃秃的山岭上,终于有了绿茵茵的庄稼和金黄色的收获。

  2002年的阳圪达山已不是刘笑一个人,他的妻子、岳父、女儿也加入了治旱的队伍。

  “谁让我摊上了这么个人,看见他那疯疯癫癫的样子,又揪心、又心痛,有我在,他起码有碗热汤喝。”曾经伤透心的妻子,坚定地站在了他的身后。

  年过半百的岳父很少吭气,刘笑派他干啥,他从来没有丝毫含糊。有一次压膜压得不规范,刘笑让他返了三次工,中午饭都没来得及吃,老人没有半点不高兴,他坚信自己的女婿“干的是一件正经事儿!”

  上中学的女儿一放学就来到山上,一年两个假期也住在山上,天天写完作业就干活,“也帮不上什么忙,可爸爸看见我就高兴。”而就是这些,让刘笑感觉到“心里面的劲儿,呼呼地往上蹿!”

  也就是在这一年,山西省农业部门给予了他实质性的支持,他的“旱井加W膜盖集雨节水高效种植模式”,被列为十大重点推广技术之首,“这种认可和信任,使我感到身上担子沉甸甸的。”刘笑想到了更多。

  去年,他又在临县的干山坡上新辟了一块300亩的试验基地,“临县的旱法和柳林的不一样,土壤条件也有区别,得闯出一条新路来!”

  3年来,行程10万公里,传授农业抗旱节水技术。近万名山区农民与他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7月20日,风尘仆仆的刘笑刚从甘肃省的定西回来,他说,“这一次搞了半个月的培训和示范,那里的农民兴趣大得很,我走的时候大家都恋恋不舍。”刘笑黑油油的脸上挂满了笑容,背包里装满了农民送他的百合。

  从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的刘笑,并没有把目光局限在自己的地里和吕梁山上,他力图把一人之长变成万人之力,“让干旱地区多些思路、多些办法。”3年来,他曾25次深入到太行山区的石末乡,帮助这个乡种植的千余亩旱地西瓜、西红柿、三缨椒取得了亩均1500元的收入。他曾8次西渡黄河,在延安完成了上千亩旱地节水农业的示范面积。他还多次远赴吉林省推广抗旱技术,指导那里的农民节水保墒。他的足迹涉及到山西省的晋中、大同、长治、忻州的干旱农村,延伸到河南林州、甘肃定西、陕西榆林等干旱地区,行程在10万公里以上。80个干旱地区的山庄窝铺与他有了联系,近万名山区农民与他结了特殊的缘分。

  在寿阳县景尚乡,他一天12个小时给11个村的农民讲课,午夜时腿肿得下不了讲台;去年冬天,他一天一夜驱车900公里赶往秦岭山腰,下车时竟站不起来;记者曾认真地问过他,“你不图钱、不图利,费那么大的劲儿干啥?”他坦率地说,“图心里的这个痛快劲儿,人家认咱的技术,信咱这个人,就什么都有了!”

  如今,41岁的刘笑已被聘为柳林县科协的副主席,最近还得了“科技推广奖”和5000元的奖金,他把这些钱全部拿出来买了化肥和农药,亲自送到了附近种植旱地节水作物的农民地头。

  7月25日,刘笑长达4万多字的《对旱区和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再认识与建议》的调查报告,放在了山西省省长张宝顺的案头。省长说刘笑提出的旱地农业的重要地位、旱区发展粮食生产等问题很有见解。

  刘笑天天仍忙碌在黄土地里,他说他一辈子都不会放弃,“治旱不是一时一地的事,要干的活很多很多,但每进一步,干旱地区的农业就多一分希望,农民就多一分收获!”

  (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安洋摄)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01日 第五版)
刘笑用双覆地膜种的黄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