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世纪50年代南京军区总医院逸闻趣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1日09:40 南京晨报

  位于中山东路305号的南京军区总医院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中央医院,1949年南京解放后被接管,编属于解放军建制,初时命名为“华东军区医院”,后更名为“南京军区总医院”至今。笔者自上世纪50年代初在该院参军、上学并工作达10余年之久,度过了青春年华,获益殊多。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撷取部分记忆碎片以飨读者。知人善任,人才齐聚

  印象中,历任总医院院长和政委等领导同志皆颇有水平,其中有一任院长林钧才上校更为出色,此人系山东省胶东人氏,是“38”式干部,由于才华出众,平易近人,在医院管理上研究和造诣颇深,曾被誉为华东(军队)四才子之一。林一贯求贤若渴,爱才备至,经常深入临床第一线,尤在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上更是有口皆碑,在他和好搭档邵子善政委的共同主持下,总医院曾铸造出诸多医界业绩。在当年,总医院拥有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皆有一定影响的医学精英和技术权威,如内科学方面有:陈廷纲(消化)、徐采(传染)、胡康宁(心脏)、陈子达(热带寄生虫)……等医学家;外科学方面有:许殿乙(普外)、黄永乐(泌尿)、吴公良(胸外)、蒋孝忠(普外)、范国声(骨科)……等医学家;妇产科学有何碧辉、程育和……等医学家;五官科学有萧轼之(耳鼻喉)、齐续哲(眼)、龙哲三(牙)……等医学家;放射学科有冯亮……等医学家;病理学科有吴在东和朱既生等医学家……直至上世纪60年代林调离总医院赴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前,均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相处甚洽,被公认是一位知人善任的好领导。

  “中华”医学期刊的摇篮

  当今我国医学权威期刊当首推“中华”牌杂志,像《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皆属引导医学潮流、指明发展方向的学术期刊。然而追根求源,它们的前身乃是解放后创刊于总医院的《内科学报》和《外科学报》的延续,是后来从南京迁到首都北京后才改编成现今杂志的名称。在南京时,《内科学报》和《外科学报》不仅编辑部设于总医院内,连主编也是该院内科和外科主任担任。由于主编手下拥有一大批医技专家,杂志期期内容生动,深入浅出,是中青年医护人员争相竞读的良师益友。现今仍在总医院任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黎氏两兄弟当年就是学报的热心撰稿人。

  荣获全国卫生模范

  50年前,为了粉碎美帝在朝鲜和我国东北等地区发动灭绝人性的细菌战争,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那时,南京军民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齐上阵,个个出大力,大打一场“除四害,讲卫生”的人民战争,一时间总医院上上下下、雷厉风行,里里外外、翻箱倒柜地彻底搞卫生,不仅室外绿化整洁,室内窗明几净,如说是“六面光”一点也不虚传。当时来查卫生的人员都很严格,他们用白抹布揩擦竟然一尘未染,无不啧啧称赞。由于卫生成绩十分突出,总医院在中央卫生检查团的评比中,荣膺全国乙等卫生模范单位(我市只有3家;五老村街道为甲等、老残教养所为乙等)。笔者当时所在的检验科团小组也因积极参加除四害,战果辉煌,获得了医院授予的“先进团小组”称号。

  号令就是动员令

  余志良是南京钢铁厂的一名钢铁工人,由于不慎被钢水大面积烧伤,范围达百分之一百多(因食道和呼吸道也累及),被送到总医院抢救。任务一经传达,全院上下立时呈“一级战斗”状态,各科室纷纷提出“随时听从医院召唤,要人有人,要血有血”。仅笔者当时接触到的检验科,无论是生化室、细菌室、还是临检室,皆24小时临战待命,做到随叫随到、随到随查、随查随送报告到达临床手中。尤其组织为患者献鲜血一幕,场面更是感人,人人伸出手臂,自报血型,惟恐轮不上自己献血。笔者因当时年轻力壮,血型符合,故有幸献血400毫升,获赠硬面练习本一册纪念,册上印有钢板刻制的四个大字“献血光荣”,珍藏至今。

  珍贵的奖状、纪念册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无论地方或部队,立功受奖者很注重精神奖励,一般是发奖状(如图),赠自来水笔或笔记簿之类,更高档次的就是发送喜报到家,街道上敲锣打鼓,或挂上“光荣人家”的锦旗或锦匾等。笔者手头现存的一本由“华东军区医院院部、政治处”赠送的“集体功纪念册”即是受赠于1953年6月的纪念品,册子封面除印有毛主席侧面浮雕像外,烫金的字样至今仍金光闪闪,非常醒目。

  文艺创作繁荣鼎盛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总院文艺创作极为繁荣鼎盛,经常出版自编诗、文集。那时院内有一大批文娱骨干,像当时手术室护士(后任护理部主任)金均、张国瑜等,理疗科护士程佩霞、护校教师谢群瑛以及洪德炎等人均是文艺活跃分子,不仅演出锡剧《双推磨》、黄梅戏《天仙配》等大型戏剧,还自创自演很多拿手好戏,如歌舞《八朵花》就是以总院素材集体创作的结晶,演出后得到一致好评:诗朗诵《从前线寄来的一封信》等还在长江路人民大会堂公演多场,场场客满,赞誉如潮;其他像快板剧、群口快板以及由老主任医师等演奏的广东音乐皆脍炙人口。有次笔者与金均等人搞创作至夜晚,为了填补饥肠提精神,手头找不到好吃的东西,竟以萝卜条来解谗,现在想来真挺好笑的。

  灯光球场最热闹

  上世纪50年代,人们除了外出看戏、看电影外,休闲时很热衷搞文体活动。当时总医院因具有灯光球场的优越条件,周末晚上皆有篮、排球比赛,而平时打羽毛球、滑旱冰者更不乏其人,天天热闹非凡。除了其他单位纷至沓来球场比赛外,院内比赛更引人注目,尤其外科老将主治大夫吴世樵、高声甫等人与年轻小将们(大连医学院实习生)的比赛最吸引人,场场看客里三层、外三层,由于他们各有一手绝技,好球迭起,这时不管是老师也好,还是学生也罢,都各显其能,尤其在比分咬得很近时,场上更是人声鼎沸,叫好声冲彻云霄!(来源:南京晨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