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山寻访战士作家崔八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1日10:04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战士作家崔八娃。记者张松摄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崔八娃曾是名震中外的战士作家。他的《狗又咬起来了》《一把酒壶》《卖子还账》等自传体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其中一些文章还曾被选入中、小学课本。他与当时有名的战士作家高玉宝齐名,被称为“南高北崔”。崔八娃复杂的人生经历一直鲜为人知。如今,崔八娃身处秦巴山中,过着平静的农家生活。“八一”前夕,本报记者驱车百里探访战士作家崔八娃。

  本报记者艾路

  百里寻访老作家

  记者多方打听,才知道崔老如今住在安康市偏远的沈坝镇。记者一行于凌晨6点在安康市乘车,一路上颠簸了4个多小时,才到达沈坝镇政府。该镇党委何书记听说我们要采访崔老,很是高兴亲自为我们一行引路。崔老住的小沟村不通汽车,离沈坝镇要步行一个多小时山路。我们一行和何书记边走边聊,从何书记口中,知道了不少崔八娃的经历。

  中午12点多到达了小沟村。沿着山区沟坎不大的稻田坎,我们来到了一个周边用片石垒起的院落。何书记说他去找人,我们一行就在那里等。院落面积不大,房子也非常简陋,墙上还裂了一条足有巴掌宽的大缝,房上的瓦看来很久没有换过,已分不清是黑色的,还是灰色的。这时,一个身体异常消瘦的老人和何书记从屋子里出来,迎上来握住我们的手说:“稀客,稀客。”一旁的何书记告诉说:这就是崔老,这就是他家。看着眼前的老人和这只能遮风挡雨的简陋瓦房,我们无论如何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年那位著名的“战士作家”的家。

  崔老家平时没有几个人来,没有几张凳子,我们便在院子里随便找东西坐下。崔老很热情地用他那粗黑无比的手拿出几根香烟递给我们,随后也坐了下来。望着眼前的崔八娃老人,大家一时不知从何谈起,崔老只是吧嗒、吧嗒地抽烟。大约过了六七分钟,还是记者谈起了崔老的作品《狗又咬起来了》才打开崔老的话匣子,“我不是什么作家,只是过去在部队写过部队的事情,那都是部队领导和老师们共同帮我搞的,也都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全国扫盲运动的时候……”

  十天学会2000字

  崔八娃父亲弟兄3人生养了10个男孩,崔老在堂兄弟里排行“老八”,所以人们全叫他“八娃子”。他生于1929年,没念过一天书,19岁那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受尽了国民党军队的欺凌。1949年年底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崔老愤然离开国民党军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随部队来到陕西凤翔。

  当时的部队里,大部分战士都没有文化,于是,部队推行“速成识字法”扫盲,要求大家半个月学会拼音,背会汉字,写字作文一共完成2300字。一字不识的崔八娃,恨不得一天就学会。从头一天开始,他不停地念、背,晚上别的战士都睡着了,他还在被窝里小声地背,仅用了10天时间,他就达到会认、会背、会写的水平。

  1952年秋,《解放军报》发表了刚刚脱盲的战士高玉宝写的《半夜鸡叫》,顿时轰动军内外,高玉宝也成为全军学文化的一面红旗。有一天部队的文化教员把《半夜鸡叫》念给战士听,并开导大家:“我们都住在农村,受过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像《半夜鸡叫》这样的事例很多,大家可以把类似的经历写出来。”想想自己的经历,崔八娃彻夜未眠。于是,他选写了20多件发生在家乡的事,例如地主恶狗咬伤穷人的真人真事,每件事情都写了300余字。教员看了他的文章后批阅:事情写得太多,没有抓住中心,改一下突出写一两件事。一连十多天,崔八娃都把心思用在写作上,像丢了魂似的。到第12天,他完成了一篇《保长要账被狗咬》的文章,大约千余字,并把文章交给了当时部队的文化科长柳山杂。经过柳科长的精心指点,崔八娃顿开茅塞,最后,终于写成了《狗又咬起来了》这篇作品,不久《解放军报》便全文发表了。

  文坛兴起“崔八娃”热

  一位仅学了10天文化的战士,写出了这样的文章发表,其轰动效应当时可想而知。很多著名作家为《狗又咬起来了》,给予赞扬。国内各大报纸陆续发表了《昔日放牛娃如今写小说》《扫盲出奇效》《战士崔八娃创作结硕果》等长篇通讯介绍崔八娃的事迹。西北军区授予崔八娃“学文化模范”,崔八娃还荣立了个人三等功。同时,《解放军报》刊发了一条号召全军战士向崔八娃学习的《决定》。不久,崔八娃被调到兰州军区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在兰州军区,崔八娃虚心好学,先后以自传体小说撰写了《一把酒壶》《卖子还账》《郭大肚子》等作品发表在《解放军报》上,有些文章还被《人民日报》转载。

  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优秀短篇小说选》里《一把酒壶》被排在第五位,前四篇所选作品是军队著名作家刘白羽和李准的。同年5月,《一把酒壶》这篇6515个汉字的小说,被译成英文作为北京外文出版社《一个新的家庭和其他故事》的首篇文章出版。崔八娃的名字也首次出现在世界文坛的名册上。

  崔八娃最难忘的日子是1953年4月底,这一年,他到北京参加“五一”观礼,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见到了毛主席,崔八娃非常激动,彻夜难眠,便写了一篇《见到毛主席》的文章,发表在《解放军报》上。“五一”观礼后,他应邀参加团中央召开的“五四”座谈会。南高(玉宝)北崔(八娃)在这次座谈会上会面了。同年10月,崔八娃再次到京,以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中国文学发展前景小组讨论中,他与著名作家郭沫若、巴金、茅盾等人分在一组,这次讨论,对他来说真是终身受益匪浅。10月4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文代会”代表。合影时,因崔八娃个子矮,被安排在第二排,正巧站在毛主席的正后方。这张照片在报纸上刊发后,崔八娃的名声更大了。

  隐居深山40年

  考虑到崔八娃毕竟文化功底太差,兰州军区安排他到部队办的速成中学学习一年。这期间他又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崔生》在《解放军报》上发表。这也是崔八娃结束文学创作生涯的封笔之作。

  从速成中学毕业后,崔八娃便主动申请转业,当时他被分到长安县兵役局(现为人武部)工作,级别为副排级。兵役局大多数干事都是有文化的当地人,对从部队上“一个大作家突然到小县城来”琢磨不透,有怀疑他犯了错误的,有怀疑他不安心部队工作的,种种冷嘲热讽铺天盖地。有些话语真让他无法面对,而此时,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一本《卖子还账》的小册子。一时间,各种报告会邀请函像雪片一样飞来,兵役局的政工科成了他安排报告会的“接待站”。如此境况,令崔八娃难以应付,于是,他便产生了回乡的念头,1958年他下决心写了一份申请,退伍回乡当了农民。

  回到家乡,公社领导知道沙沟大队有位“大作家”,便推举他为大队长,1959年秋,他又被安排到沈坝信用社当主任。回乡后的崔八娃,从没有摆名人和大作家的架子,也没有因生活和子女问题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像农民一样,上山砍柴,下地干活,担水浇园。崔八娃今年78岁高龄了,但记者感到他的记忆力仍然很好,说话不失儒雅,没有重语。虽然他今天的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但崔老很满意。

  崔老说:“党和部队把我培养成名人,回乡后还有600多元生活费,我不能再向组织提出过分要求。我本想在有生之年,把土改时300元修的房子重新盖一下,可眼下年龄太大了,每月600元钱一半用在治病上,余下的钱只够生活费,等有钱以后再说吧。我现在很想去一趟安康城和省会西安看看,有机会特别想到省作家协会做客,很想见咱们的陕西名家贾平凹、陈忠实他们,自从回乡后40年一直未出过山。”

  崔八娃有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女儿嫁给一山区农民,日子过得很清贫;三个儿子中除大儿子顶替他在信用社工作外,二儿子和儿媳在外打工谋生,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三儿子,至今30岁了连个工作也没有。

  结束采访时记者请崔老写几句话,由于年迈的他无法写字,只好用语言表达。他说:“感谢《西安晚报》的众多读者,感谢关心我的社会各界人士,更感谢《西安晚报》派记者来,还能记着大山深处的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