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力(连载)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05:1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陈大斌著 四十五、绝非“无为而治”(上) ———“亲民政府”大有可为 创造台州经济“奇迹”的主力军是台州人民。但是,绝不能因此就产生这样的错觉或误解,台州的领导———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人可以轻松度日,无须呕心沥血,因之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了。 我在这里提起这个话题绝不是泛泛而论。因为有一种说法极为普遍:台州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办工厂兴市场,发展经济主要靠群众自己干。政府及领导人只要“开明”,实行“无为而治”就万事大吉了。 这种认识、说法,可以说由来已久。这一次我比较深入一点走进台州,与各方人士深入交谈,尤其是与20年来曾在台州地委、市委担任主要领导工作的人士深谈之后,就强烈感受到这是一种误解。“无为而治”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根本不符合台州发展的实际。在台州,民营经济为主体。除了遵守市场经济的法则之外,还有一条:老百姓可以自己办的事,民资民营自己可以干好的事(包括过去一向为政府包办的事),政府就不管。如今在台州除了规定必须由国家统管的某些领域外,没有民资不可进入的领域;政府在许多领域都实行“退出”的方针。因此,有些人就形成了误解:在台州这地方,政府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无为而治”。 其实,这种认识不仅不符合台州的实际,也是对市场经济的误解。此说若传扬开去,谬种流传,则贻害无穷。 就中国来说,正在深入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取向,通过不断改革,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原来的“计划经济”的诸多影响并不可能在一天内彻底消除。就台州改革发展整个过程来看,这里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寻找加快发展之路时,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既使到了后来,九十年代实现第一次腾飞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上下也才逐渐形成共识,市场经济体制还远没有建成。两种体制的“过渡”期也只是刚刚开始,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在台州经济发展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即政府的作用不仅存在,而且仍然很大,必不可少。“无为而治”的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在“过渡时期”里,原有的计划体制的力量,传统的思想观念力量,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种种清规戒律,都与建设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容,在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台州发展道路上,这种矛盾也很明显、尖锐。旧体制的这些东西原来都是政府以法规形式确立的,没有政府的作用,就很难破除这些障碍,民营经济便很难生长,市场机制便难以发育、成长起来。一个“姓社姓资”的问题十几年间争来吵去,使得许多人在改革的道路上摇摇摆摆,欲进又退。一些力量还以正统自居,以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种种戒律为武器,频频向民营企业施压、进行无情打击。民营企业和股份合作制的成长,都面临着无穷的艰难和重重障碍。台州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说一刻也离不开政府力量的保护和支持。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台州地委、行署到1994年后的市委、市政府,在经济工作中除了坚持执行中央改革开放,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正确方针外,有几点表现是非常突出的。一是实事求是,从台州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和台州发展方针。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和选择,哪怕是要冒很大的风险也不轻意放弃这一原则。有了这两条,台州的领导思想就比较解放,比较符合台州的实际,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复杂局面和出现的种种问题,就有了一个判断是非的基本标准,就有了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在遇到阻力时,就不会轻意摇摆、退缩。更可贵的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从台州地委到台州市委,二十几年间,领导人换了好几届,但这样好的指导思想一直坚持了下来。台州在改革开放二十几年里,工作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处理各种时期出现的问题、矛盾,进退有据,对形势发展始终做到了从市情出发,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对人民群众则始终坚持了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尊重、支持台州人民的创造和选择,使“硬气”的台州人的敢冒风险的闯荡精神和创造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智慧、才干得以充分施展,这才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台州经济“奇迹”。(待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8月02日 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