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回归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10:09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吴俊

  《无知》几乎是在两场性事的交叉描写后结束的。他们中的一对是伊莱娜和约瑟夫,两人都曾是共产主义时代出走西方的捷克流亡者,但素无交往;另一对却是伊莱娜的情夫古斯塔夫和伊莱娜的母亲。小说的叙述和相关的几个细节表明,这两场性事并不单纯是身体的交欢,同时也与男女个体间的情爱无关。性,在其中显现出了政治和心理的寓意。

  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原先的流亡者的身份也跟着顿时消失。政治隐退了,但流亡者的回归危机却因此出现了。这是伊莱娜和约瑟夫这些流亡者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小说作者所要面对的问题。不管是流亡还是回归,都是对原先的政治的否定,但政治壁障的消失,并没有同时解决情感归宿和精神家园的问题,相反,倒还把这一问题以危机的方式凸现了出来。伊莱娜开始以为她在约瑟夫身上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危机的可能,但最后,她发现这一危机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更深地使她陷落其中。因为她突然间确认了,约瑟夫只是在把她当作一个流亡和回归的同道者,她只是约瑟夫在流亡者和回归者身上寻找到的一种情感认同符号。她实质上是被抽象化了。于是,刚刚体验到和建立起来的性爱价值,便不能不又被她自己彻底颠覆。情节由此陡转。我想这才抵达了昆德拉写这部小说的最深刻之处。他想要表现的不只是回归者的普遍的精神之痛和情感认同危机,而且还有回归者对于个人身份和自我价值的确认。后者的危机才真正构成了回归者的进入故国社会和人群的“回归之痛”。但是,这种个人化的精神创痛却往往被置入了回归者的普遍背景中得不到正视,并且还被漠视了。伊莱娜遭到了自己的亲人、旧友和约瑟夫的双重打击。回归者只能重返“流亡”的生活,成为更彻底的流亡者———一个时代的政治流亡,至此演变成永远的精神流亡。这次的流亡恐怕会伴随他(她)的一生。

  在小说的一开始,昆德拉就提出了“家”和“回归”的问题。我发现,人们似乎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回归”问题上,而不自觉地忽视了“家”的涵义。在我看来,“回归”只是一个普遍性的情感认同问题,而“家”则是一个特定的个人生活的具体问题。只有获得了“家”的支撑,“回归”才具有真实性。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正因为个人的“家”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回归”才成为一种事实上和精神上的困境。语言(母语)或性爱的感受,只是暂时性地(也是欺骗性地)解决了“回归”的心理渴望,却遮蔽了“家”被漠视的真相。所以,伊莱娜才最终痛苦却仍清醒地坚决颠覆了“回归的性”或“性的回归”,捷克语也不能改变她无“家”可归的“回归之痛”。相反,她的母亲和古斯塔夫却能在“捷克英语”中顺利完成他们的性事,他们是回归危机之外的正常人。但我担心,经历过与约瑟夫的这次“回归之爱”后,伊莱娜的性器官可能真的会萎缩。这将是政治和情感在她个人生活及身体上的双重压抑所留下的后遗症。小说结束时,她仍在酒醉和性爱后的疲倦与失落中昏睡。昆德拉无法解决她醒来后的问题。他只能就此打住。

  据说,在欧洲有人读着昆德拉的这部小说而热泪盈眶,我想,他一定曾是个流亡者,而且,至今无法回归。意识形态之战的历史曾被宣告终结,但流亡者的精神苦旅却永远也不会有尽头。对此难以回归、无涯之旅的流亡,我们确实知道得太少,几近无知。(《无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