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基金经理认定宏观经济将高速增长 看多四类行业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10:25 中国新闻网

  在2004共同基金论坛上,一些基金经理发表了自己对下半年投资策略的详细分析,其中既有对市场环境的概括,也有对重点配置行业的分析,很多看法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分析人士认为,在市场环境低迷的情况下,基金经理如此相似的观点可能为股市重新寻找热点、企稳反弹带来一线光明。

  这里,我们撷取了国联安副总兼投资总监孙建先生及基金天元经理李旭利先生的演讲精华,希望能为投资者下半年的操作提供参考。

  宏观经济概括

  孙建: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宏观经济存在滞后效应。

  全球已进入升息周期,在国内投资拉动减弱的背景下,短期内,国际环境对国内经济影响将加大,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已成定局。美国债券市场协会经济顾问委员会预计,美国经济今年将增长4.7%,为20年以来的最快增速;横盘已久的日本经济一旦发力,对中国经济是一种利好。目前,基金经理对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预期正在上升,从高层传出的一系列良好经济指标也在为这一观点增加筹码。

  李旭利:中国经济仍将高速增长。

  首先,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和城市化阶段,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新技术渗透到大量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始进行大量的资金密集型工业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次,中国居民的财富积累达到了消费升级的临界点,出现了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代表的消费升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

  对证券市场的判断

  孙建:在公司基本面上,由于报表反映的“宏观紧缩”有3-6个月的滞后期,上市公司的中报业绩仍将有高速增长;5-6月,A股市场净流出280亿资金,大盘持续下跌,因此,中长期看,市场存在技术性反弹要求。

  今年下半年个股将有波段性行情,1400点以下是底部区域,可以根据宏观形势变化进行行业配置。股市如再调整,德盛稳健准备做多。

  李旭利:在A股市场中,制度变化仍然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股价的结构性调整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继续,由于蓝筹股缺乏宏观经济支持,难以大幅上涨,在结构性调整中,市场指数对基金已没有很大意义,基金下半年投资的关键在于通过研究发现价格被低估的个股。

  重点配置行业分析

  能源:据基金行业研究分析,中国电力缺口将持续到2005年,电力机组利用率已达极限,这为电力设备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煤价上涨对火电形成了很大的成本压力,电力瓶颈行业的外延扩张成为重中之重。作为电力联动产业的煤炭行业,近期纷纷组成煤炭集团,进一步提高了价格谈判能力,逐渐显现规模优势,将进一步改变煤电利润的分配。因此,这些中长期经济发展瓶颈行业值得下半年重点投资。

  交通运输:由于自然垄断,机场、港口与公路类个股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增长利润,是下半年防守型投资思路的最优选择。航空方面,高财务杠杆带来的高风险使其难以成为基金长期投资类型。集装箱综合运价的提高以及中国需求的大幅增加为海运类个股带来了发展机会。

  电子信息:随着全球IT业从泡沫经济中温和复苏,通讯设备也有望从底部复苏。以中兴通讯为例,其在海外市场的业务扩张,可以满足今后二年中公司出现20%增长的潜力。针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设备及工艺,国家可能会出台一系列税收鼓励政策。因此,下半年科技股行情值得期待。但是,投资者仍需警惕2005年出现整个产业的景气高峰回落。

  消费品:总体消费欲望温和上升,原材料价格的下跌有助于毛利率回升,一些优质公司估值与国际市场差别越来越小。家电、纺织服装、化学原料、制药等产业类型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空调等白色家电大幅出口且出口价格不断上升,纺织行业享受到定额取消后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个别制药企业全球估价合理,且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中药、食品饮料业的龙头企业将成为内需优势消费品牌。住宅、汽车行业局部过热,宏观紧缩对房地产业影响负面,但是有利于房地产行业优势企业的发展。对于汽车行业,不少基金经理表示,其行业整合即将开始,暴利时代结束,关键是看降价带来的量升多大程度上能抵消降价的负面影响,如能抵消,汽车行业龙头企业将会有投资价值。

  (稿件来源:证券时报,作者:李佳)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