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里多项新发现 秦俑学可望成为显学(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15:12 中国广播网 | ||
1974年春,秦始皇陵园农民打井时偶然挖出兵马俑残片,引起国家和陕西省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于同年夏组成考古队进行勘察和发掘,探出陵冢东侧地下有3座陪葬坑,内藏约8000件真人般大小的巨型陶质兵马,举世为之震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个“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不仅引发了中外人士的旅游参观热,更使广大考古工作者和历史研究者对秦俑坑丰富的文化内涵产生极大兴趣。秦俑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开馆迄今,先后召开了六次学术研讨会,并于1980年由文博、学校、科研等几十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发起成立了秦俑学研究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 中国史专家、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黄留珠教授说,总结30年来秦俑学研究的特点,一是研究与考古发现基本同步,并随着考古新发现而不断深入;二是研究的大本营在国内,以秦俑博物馆为中心;三是文理交叉,多学科综合研究,从而研究队伍与研究成果不断扩大。 据秦俑研究会统计,秦兵马俑出土30年来,累计发表各种论文1600多篇,出版学术专项19部,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报告4部,《秦俑秦文化论丛》和《博物馆学研究丛书》17部,《秦陵秦俑研究动态》季刊66期,共计2000多万字。这样的成绩在新学学科中是十分难得的。 担任过三届秦俑学研究会秘书长的张文立研究员,对进入新世纪的秦俑学研究趋向进行了评述。他说:“随着秦俑坑发掘的进展,秦始皇陵及湖北、湖南、甘肃等地众多秦代遗址和大批秦简等文物的发现,秦俑学研究会的140多位会员面对新情况,冷静观察,深入思考,开拓了思路,沿着秦俑-秦陵-秦史的探索与阐释,进而论证其深刻的文化价值,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又有对现代文化建设的提示,其内容涉及秦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不少作品获奖,被评为优秀图书,产生良好的社会作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使这门年轻的学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显学的目标迈进。” 专家破解秦始皇不立皇后之谜 中国古代帝王均立后,秦始皇却未曾立皇后,致使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皇后墓。对于这一千古之谜,参加“秦俑学第六届学术研讨会”的专家认为,立后关系到秦王朝的政权建设,但根本原因在于秦始皇的个人性格及家庭环境之影响。 中国古代帝王有多位夫人及众多妃嫔,后妃制度中“第一夫人”又称皇后,皇后是太子之母,立后制遂与储君制相互表里,成为中国古代后宫制度乃至君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人在秦孝公(公元前4世纪)以后对于立后和立太子之事已经制度化,秦国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各种国家制度已臻完善,秦统一中国后更全面建立了各种制度,并定出了皇帝的正妻为皇后、母亲为皇太后的制度。但是秦始皇帝始终没有设立皇后,这成为令人费解的千古之谜。 秦兵马俑博物馆副研究员张敏说,秦始皇13岁即位到22岁亲政,中间有9年的太平天子时间,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时间。即位3年,他便有资格立后,但前后9年都未立后。22岁到39岁的17年是其自己掌权、统一六国的时间,国事繁忙,在后方立后也不费事。从39岁到50岁时,秦始皇多在巡游路上,但是立后以“母仪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秦朝虽短,但秦始皇有充足的时间立皇后,不是他来不及立皇后,实际上是他自己不愿意,更非其母亲不操心,也非大臣不尽职。” 张敏说,秦始皇在有机会立皇后的时间内未立皇后的原因很复杂。有性格多疑恐皇后掣肘之外,还跟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和后宫美女过多有关。秦始皇曾4次巡视六国故地,其中3次都会见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长生不死之药,甚至派徐福率领3000童男童女赴东海神山求药。“正是有长生不死的厚望和六国佳丽充斥着后宫,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秦始皇立后的进程。” 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行为失谨,秽乱后宫,并生了两个儿子。这使秦始皇在思想上受害甚深,可谓是终生难忘的伤疼。为此,他把母亲赶出了首都咸阳,后来虽有悔过,但至死未让她再住咸阳。张敏说:“由怨母而仇视女人的心理阴影,使秦始皇长大后在婚姻能力上未能健康发展。由母亲行为不谐而形成的心理障碍,也是秦始皇迟迟未立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敏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东方六国的佳丽尽充后宫,要选一个名门之后的贤淑女子也是一个难题。何况秦始皇自认功德超过了古代的圣王--三皇五帝,皇后的标准难定,选定皇后就更难了。 秦俑家族添新丁陪葬坑里出“乐手” 兵马俑的威武劲健,百戏俑的腾挪疾变,文官俑的温文儒雅——2000多年前的秦俑体现着秦始皇生活的不同侧面。而专家最近在秦始皇陵陪葬坑发现的15件乐手俑,则使人们对于秦始皇乃至秦朝的音乐生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是在刚刚闭幕的“秦俑学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上,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公布的。他说:“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面世以来,跽坐俑、百戏俑、文官俑等众多类型不同姿态各异的秦俑相继出土,共同组成了庞大的‘秦俑家族。而今,‘秦俑家族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乐手俑,这为深入了解和研究秦始皇、秦朝社会、乃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文化内涵等,均提供了重要资料。” 段清波说,对于这15件“姿态怪异”的陶俑,在去年刚出土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们成为明星,得益于音乐界人士的积极介入。他们将这些俑跟同时出土的一件银器和几十件形态各异而打磨精致的骨器结合起来研究,确认了银器和骨器是古代演奏乐器的重要构件,而俑则是当时的乐手了。” 2003年初,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发掘曾遭到严重破坏的秦陵7号坑时,出土了46件青铜水禽和15件不知其名的陶俑,同时出土了不知其用途的一件银器和几十件打磨精细的骨器。根据已修复过的7件陶俑分析,这些俑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种陶俑的姿势是,双腿并列平伸坐在地上,双脚无鞋着袜,同时双手伸向双脚置于脚背与小腿之间,其中右手下握而左手上握,似抓一物;另一种陶俑则跪坐于地,一手贴身自然下垂,一手高举至头,有的似握一物,有的似在挥手。二者皆置于陶板之上,其中前者4件,后者3件。 音乐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四海说:“这些无鞋陶俑无疑是乐手俑,但其手里拿的是什么乐器,现在已经难以明了;虽然理论上他们应该是一个秦朝乐队,但是囿于资料太缺乏,连其名称都无以推测。但是那件银器是弹奏筝瑟等弦乐的‘义甲(套在指甲上的假指甲)是准确无疑的,那些打磨细致的骨器也应是古琴等弦乐器上的铺助构件。它们与乐手俑是一体的。” 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古代乐器已有8000年历史,乐器由夏商周至秦代千百年的发展,其种类更是繁多,各时期都有管理音乐的机构。陈四海说:“秦代的音乐机构叫乐府(乐府并非始于汉武帝),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吸纳六国音乐和乐人而设立的音乐机构。这已由考古材料得到证实。”1975年秦陵发现错金银乐府编钟一枚,前几年还发现了秦代带有‘乐府丞印的封泥。乐府编钟的出土,佐证了秦陵在祭祀时必须奏乐助祭的事实;而乐手俑的出现,则进一步体现了秦陵“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即秦始皇在地下仍要享受着音乐。 “项羽烧秦俑坑”遭质疑楚霸王背黑锅缺证据 “从考古学的立场出发,所谓项羽焚烧秦俑坑只是一种猜测,目前的考古学证据不足以支持这个观点,秦俑坑焚烧之因至今仍是迷雾团团,让楚霸王背黑锅实在有点冤。”在此间举行的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上,秦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以洋洋万言的论文,要还项羽一个清白。 刘占成研究员说,由于20多年来参加兵马俑考古发掘和研究的缘故,他一直对几乎众口一词的“项羽焚烧秦俑坑”之说存疑于心,尽管此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史记》、《水经注》等一些文献中记载有“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项羽在秦陵“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不少学者由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推断他掘秦俑坑、烧秦俑坑,刘占成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些记载并无确凿的直接证据,不能作为最终结论,而且历史的记载是否等同于历史,永远需要我们去探索。” 据刘占成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地面勘察和考古钻探,在陵区留下了几十万个探孔。通过调查勘探,发现秦始皇陵墓上的封土土层没有被掘扰破坏的现象,而且封土上也仅发现了两个直径不足1米、深不到9米的小盗洞,这就从考古角度否定了项羽大军大规模揭顶开挖的可能性。此外,在秦始皇陵封土中发现有一个范围约1200平方米的的强汞异常区,这不但证实了《史记》中秦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也是对项羽盗掘秦始皇陵的科学否定,因为汞的挥发性特强,如陵墓内遭项羽破坏,墓内的汞早年就已经挥发散尽。 在对兵马俑坑的发掘过程中,刘占成发现种种迹象并未表明俑坑是项羽烧的,原因有6点:一是没有发现项羽大军的入坑口;二是没有发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没有破坏者造成的陶俑一个压一个的叠压现象,只有坑顶下塌造成的东倒西歪的兵马俑;三是没有发现兵马俑身上被打砸后留下的打击点;四是没有发现破坏者的足迹;五是坑内文物的移位和缺失并没有那么严重;六是完整的棚木木炭遗迹不好解释。 “其它被烧过的从葬坑,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与兵马俑坑相同的悬疑现象。”刘占成说,由此可以说,项羽作为焚烧秦俑坑的“嫌疑人”显然“证据不足”。 专家推论:“兵马俑”杀死了项羽 曾经击垮了秦帝国的楚霸王项羽,最后却死于“兵马俑”之手。作出这一推论的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在“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关于兵马俑与项羽之死的论文,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李开元教授说,作为两千年前秦始皇兵马俑军团原型的秦京师军(中央军),在秦末之乱的动荡历史中下落如何?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兵马俑军团的性质,也涉及到秦楚汉间整个帝国秦军的动向,甚至牵涉到秦帝国的灭亡、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和汉帝国的胜利等复杂的历史问题。 他在研究考证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最后楚汉决胜垓下时斩杀项羽的5位骑兵将士,都是关中地区出身的秦人,也都是旧秦军的将士。更加意味深长的是,这5位将士的从起官职,也就是他们由秦军加入汉军时的官职,竟然都合于秦京师军的官职。 “历史是选择性的记录。”李开元说,垓下之战,汉军60万,吕马童、杨喜、杨武、吕胜、王翳这5名骑士能够留下名字来,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偶然。不过,以十二万分之一的几率脱颖而出的5人,却是百分之百的旧秦军的将士,而且官职都合于秦京师军的官职,就决非偶然了。李开元认为,这5位骑士的身上,或许隐藏着秦京师军在秦末之乱中的踪迹,原型兵马俑军团去向的历史之谜也可能由此得到破译。 李开元说,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秦京师军为原型塑造的,秦京师军的去向,就是原型兵马俑军团的去向。根据他的研究考证,在秦末之乱中,秦京师军加入了汉军,其中的骑兵将士被编入了汉军的灌婴骑军。垓下之战后,灌婴骑军奉命追击,在乌江岸边斩杀了项羽的5位骑士,都是原来秦京师军的骑兵将士,也就是秦兵马俑的原型。 这位学者表示,古代史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推理,往往要基于很少的史料,依靠考证勾沉、推测联想。他说,由出土的兵马俑到其原型秦京师军,再到汉军中的旧秦军将士,最后到斩杀项羽的秦人骑士,“史事的锁链一环紧扣一环,最后竟然在项羽之死和兵马俑之间找到历史的接点,引出‘兵马俑’杀死了项羽的结论来,使人感到历史的深沉和神奇。” 兵马俑军阵是以实在的秦京师军为原型塑造的,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同。但也有一些考古专家认为,组成兵马俑军阵的原型很复杂,不能肯定就都是京师军,其中还应包括别的“兵种”。来源:新华社责编:捷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