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坚守与突破(文论天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09: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黄国荣

  任何国度,任何民族,军事文学总处于中坚地位,这不是作家自身的意愿或某些个人意志所决定,这是历史和生活赋予文学的使命。据统计,五千年人类历史,没有战争的历史仅仅292年。大大小小的战争有14513次,平均每年要发生三次战争。文学初始,除了抒写爱情,就是记录战争。军事文学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走到了今天。

  进入新世纪以来,军事文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学的中坚核心,虽然没能出现惊世骇俗之大作,但它表现出的坚守精神和艰苦冲击的突破状态,倒是给文坛增添了几多新的气息,给人几多欣慰。

  坚守的精神追求

  军事文学历来表现战争生活和军营生活两个方面,前者张扬英雄主义在血与火的搏斗中燃烧,后者变奏英雄主义在和平岁月中的奉献与牺牲。我国的军事文学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曾形成三次冲击波,其作品和作家在文坛和读者中影响广泛而深远,成就令其他题材的作家刮目相看。但是,一段时期以来,相当一批卓有成就的军旅作家退出了军事文学的领地。可贵的是那些至今依然坚守军事文学阵地的军旅作家们,他们没有因别人的撤退而动摇,他们咬定青山,不浮躁,不急功,继续执着追求,努力开掘,献出一部又一部作品。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军人。

  《女兵营》,李镜整整用了五年的心血,他再一次为西路军女战士的悲壮和不幸呼号。王苏红、王玉彬伉俪再度携手,拿出了他们的最新力作《惊蛰》。一向以写现实生活见长的周大新,以《战争传说》书写了发生在明代京城的那一场遥远的战争,表现了他对历史的关注。朱秀海继续他的正面突击,又推出了他的厚重之作《音乐会》,为东北抗联的忠魂们献上了一曲雄壮浑厚的交响曲。身在影视戏剧圈的王海鸰,依旧念念不忘文学,写出了新作《大校的女儿》。离开文学有些日子的中夙,以他的中篇小说《利斧之刃》和长篇小说《士兵志》,向文坛宣告,我又回来了。马晓丽带着她的《楚河汉界》亮丽登场,出手不凡,引起了文坛的关注。更有石钟山、陶纯、衣向东、温亚军、党益民、翟晓光等一批青年作家,都以各自的作品,悄然崛起,活跃在文坛,让这支坚守的队伍气势可观。

  文学原创的突破口

  题材广阔形成立体出击的态势。新世纪的军事文学自有它的新鲜之处。通观这些作品,题材广阔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这批小说中,战争题材有描写明代历史战争的《战争传说》,有写红军时期国内战争生活的《女兵营》,有写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生活的《音乐会》,有写解放战争战斗生活的《百草山》。反映和平时期军营生活题材的,有直接描写现代空军训练生活的《惊蛰》,有写海军生活的《红海洋》,有写两代军人人生、命运和人格冲突的《楚河汉界》,有写军人爱情的《大校的女儿》,有写士兵成长的《士兵志》,有写火热的连队生活的《我们的连队》,有表现西藏边陲军人情怀的《一路格桑花》。这些作品在一个相当宽的军人生活层面上展开,从历史到现实,从战争到生活,从理想到爱情,从工作到命运,表现了不同时代军人的理想、情操、个性和命运,直接形成军旅作家集约立体出击的态势。

  原创的魅力在新与真。重复是文学创作的一大忌,一个作家往往容易在他自己亲历的熟悉的生活领域中,依赖自己长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一举写出别致新颖的力作,甚至一鸣惊人,可难的是写好写新每一部作品。令人高兴的是,这批军事题材作品所反映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无论人物、立意,还是生活故事,没有相同相近的感觉。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家的苦苦用心,表现出作家们的独立思考,也反映出作家们的原创精神。他们都在努力寻找各自的突破口,不同的生活,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物,蔚成五彩纷呈的可喜局面。

  《楚河汉界》是马晓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的感人,不是她的别出心裁,也不是她的新鲜构架,更不是她的奇特故事,她把笔触瞄准了军人的人格。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力量,一种作家对文学制高点突破的冲击力量,一种军人人格的力量。作品通篇激荡着正气豪情对庸俗腐朽的挑战。《音乐会》的篇名颇耐人寻味,音乐象征和平,但在英子的视角和听觉中,在她眼前奏响的是一曲曲波澜壮阔、雄伟激越的血与火的战争交响。作品借英子的成长过程,书写战争给予人的肌体乃至灵魂的营养。如此切肤的生命体验和亲身感受,是别的方式无法与之比拟的。它的真实可感,它的深刻恒久,成为文学的力量,这也是作品构思的巧妙所在。《惊蛰》主题的尖锐,触及到了军人的灵魂,关系到了怎样做人,要关系还是要事业,是忠诚还是背叛,这样一些重大的原则问题。作品开始就把主人公———飞行师师长季浩苏推到矛盾的中心。他上任就发现了他的上级弄虚作假的“飞参”资料,为了保荣誉,避免事故,保自己的乌纱帽,他的上级居然欺上瞒下,不惜放弃战斗力,放弃规定的训练项目,做假记录。面对自己上级的错误,面对做人的原则,面对训练改革的重重阻力,要么放弃原则装聋作哑,要么舍弃个人名利丢开情面揭露真相。他没有退却,矛盾的揭露像一声春雷,震撼人心。军人的尊严、情感、理想随着这一矛盾的展开得以充分的展示,矛盾错综复杂,事件跌宕交替,让人振奋,也令人深思。

  李镜是位严肃而严谨的军旅作家。西路军女战士的历史已广为流传,文学作品也多有反映,要在老题材上出新,难。李镜给自己找了这道难题,他认定这一题材不回头,一气就干了五年。李镜没有去搜集红军女战士的情史和奇闻,他把笔墨沉到了人物上。天真、纯朴、坚强和英勇的女战士,面对的却是屠杀、苦难和厄运。美丽的心灵和残酷的环境所构成的冲突和反差,使读者忍受着被扭曲、被侮辱的痛苦,与女战士们一起与命运和苦难抗争。

  周大新擅长写女性,他笔下的女性不只美丽,而且大义,像山一样坚强,像海一样宽广。《战争传说》中的娜仁高娃又是他笔下一个新女性形象。她为了本民族的利益,把个人最珍贵的东西当垃圾一般抛撒。她也是女人,她也有情感,也有爱。正是为了给父亲和恋人报仇,她才心甘情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但她真正有了爱的时候,在民族利益面前她又将有自己的选择。

  党益民的新作《一路格桑花》,轻松的阅读带给我们的却是沉重。身处西藏边陲的军人们天天仍在艰苦奋斗。在大家尽情享受国泰民安的和平幸福之时,他们天天面对的却是生与死的考验,承受的是爱情和家庭随时破碎的威胁。这是一支为人们筑路的交通支队,他们就这样生活着。他们为国家、为社会、为我们修筑了一条条通往幸福的阳关大道,他们自己的路却那么坎坷,走得那么艰难。格桑花是那样的不起眼,那样的渺小,但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具有军人一样的性格。记者安宁进藏结婚的一路疑问,解开了一个个有着格桑花一样性格的军人的谜。

  风格是文学一贯的追求。新世纪的军旅作家,并没有因为文坛的平静而懈怠,集团冲锋的态势固然尚未形成,但自觉而又沉稳地默默修炼,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姿态。在这些作品中,从题材到主题,从人物到结构,他们的刻苦与用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都非常讲究结构和手法。他们放逐思维,给它装上想象的翅膀,拟人、象征、魔幻,不仅使作品富有艺术意味,同时给作品赋予了深刻而多元的内涵。

  《楚河汉界》以中风的老军人周汉这个植物人的意念来结构谋篇,为小说拓展了巨大的思维空间和想象深度。作家借用枪和棋这两种极具象征意味的道具,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世界的展示,起到了单纯靠情节和故事所难以达到的效果。没有真正的军人不爱枪,不爱枪的军人不可能是真正的军人。周汉和周东进就是具有枪的性格的军人。周汉与油娃子的对弈更是寓意深长,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与人生的楚河汉界,何等相似,炮、马、卒的步法,更充满了人生的哲理。《音乐会》则以对老年英子的采访回忆展开叙述,借战争幸存者、与抗联同生共死、在炮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战争见证人英子之口,叙述了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英子的那把小提琴,是和平的象征,也是英子生命、理想的寄托。小提琴的毁灭,是英子天真理想的破灭,更是对战争罪恶的有力批判。

  时代的期待与呼唤

  相对于中华民族近百年遭受的侵略和欺凌,相对于中华儿女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所付出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牺牲,相对于中国革命事业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我国的军事文学还不相称。尽管我们的作家们付出了辛勤和努力,但真正的史诗还没有出现,真正代表中国军魂的军人形象也还不多,也缺少重量级军旅作家。就这些作品而言,也还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

  期待与呼唤仅仅是一种愿望,我倒是希望军旅作家们冷静地脚踏实地地做一些有效的努力和准备。我们不妨再好好清理一下自己的写作思想。我以为写好作品需要有一种纯粹的、民族的、独立的写作思想,不要太多地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作品少了民族性、原创性,只能趋向类型化。另一方面,好好地再做些创作准备,包括理论的准备、生活的准备和艺术的准备。我们不必那么仓促,那么功利。今天鼓噪得很响,明天便成垃圾,其实那样的作品不过是自欺欺人,也将不被历史所承认。作家没有良好的修养,写出高品位的作品只能是一厢情愿。

  让我们投身生活中去,到现实和历史的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原动力,以高度的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写出有冲击力的作品。我们呼唤勇士们振奋精神,奋勇向前,因为只有不懈的冲击和艰难的突破,才有可能抢占新的制高点。这一点,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如此,在文学阵地中亦然。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03日 第十六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