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11:06 广州日报大洋网 |
杨再高 县域经济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连结点,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的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广东省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千方百计壮大县域经济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升级。首先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禀赋优势。要根据自身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价格低廉)和弱点(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贫乏),大力发展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资源加工、电力、旅游业等),形成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极,带动县域经济起飞。之后,再随着经济发展和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逐步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同时,也不能仅仅靠资源禀赋的优势,而且要大力实行借用技术战略,利用充足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外向型加工业。这也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的实践经验。 其次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工业行业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大力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尤其是重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 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从我国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一个县域经济的民营经济成分的多少、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2003年评选的全国百强县都是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县。当前正面临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和重视民间资本的作用,抢抓机遇,创造有利于民营资本发展的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鼓励和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县域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促进乡镇企业创新体制、调整结构和技术升级,再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辉煌。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是城乡联动的节点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镇化应重点支持现有县城、中心镇和专业镇的建设,切实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等,打破城乡体制、政策等障碍,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等向县城、中心镇集聚,形成产业支撑和人口支撑,充分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要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集体、个人、私营企业等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城镇建设和开发,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中小工商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尽快建立起支撑县城和中心镇发展的产业群体;大力发展为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城镇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要搞好城镇规划、引导和建设,“并镇并村”,整合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城镇环境和形象,增强集聚力和发展后劲。 化解财政困难,增强“造血”功能。积极探索建立“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减少财政管理级次,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和财政部门开拓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力推行财政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综合财政预算、政府采购、年度审计等,促进财政增收节支;严格县乡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清理和压缩财政供养人口,减轻财政负担;区别不同情况,缓解县乡债务负担;理顺教育投入关系,强化省、市两级支持基础教育的职责和投入力度,把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摆在财政分配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持制度,促进不发达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在财政转移支付上,要从简单的财力、物力、人力扶持转到内涵丰富的直接建设,增强“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在财政资金安排上,应突出重点,集中有限的资金解决好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作者是广州市社科院区域所副研究员)(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