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政大西南平息金融风波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08:37 南方日报 |
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系列报道南方的怀念 重庆是邓小平一生中十分重要的城市。 1920年,他在这里乘上客轮,走出巴山蜀水,远涉重洋,踏上革命征程。 29年后,他和战友刘伯承,统率千军万马,打了回来,一举解放重庆,主政大西南。 在重庆,邓小平稍稍品尝革命胜利的喜悦,就全身心投入经济建设的忙碌中,平息金融风波、修筑成渝铁路、建工人文化宫……在百废待兴的土地上,他一开始就展现出经国纬世的雄才大略。 讲述 曾是西南服务团成员的老战士魏仲云追忆激情燃烧的岁月—— 西进途中,邓政委喜报重庆解放 解放大西南和建设大西南,是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中重要的一页。6月底,记者在重庆有幸找到并采访了见证这段历史的老战士魏仲云。魏老今年73岁,曾是邓小平缔造的西南服务团的成员。 万名热血青年进军大西南 魏老从西南服务团的组建讲起:当时,二野南下,带了一批地方干部准备接管政权。但三野进军福建,请求二野把这批随军干部调给福建。邓小平顾全大局,只有说:“那,我们再想办法吧!” 到了1949年5月23日,二野接到命令,两个月后进军西南。但随军干部仍无着落。不久,中央又电示,原为云南配调的干部,已被中南地区抢先使用了。真是“雪上加霜”,这么大数量的干部,到哪里去筹集呢? 邓小平从容不迫,决定以老区干部为基础,在上海和江苏等地招收青年学生,满足接管需要。他还提议这支随军干部队伍叫“西南服务团”。刘伯承非常赞同:“我们叫西南服务团,就是为西南人民大众服务。” 二野的难处,得到了兄弟部队的大力帮助。“到西南去”,陈毅、粟裕亲自动员,向303所大中学校、54个行业和科技部门发出号召。上海滩很快掀起一股参军热潮,短短一个月,3800多名知识青年和专业技术人员投身二野。 魏仲云就是这时参加二野的。1949年6月,接到进军西南的号召后,他发动5名同学一起报名。 一支1.7万多名战士的西南服务团组建起来了,其中进步青年有1万多人。魏仲云被分进重庆支队,解放重庆时,他到原国民党十六区(现江北区一部分)接管政权,当上宣传部的负责人,时年不到19岁。 邓政委传来特大喜讯 魏老记得与邓政委离得最近的一次,是在西进途中,听他传重庆解放的喜报。 当时,重庆支队正从常德出发,沿着川湘公路,行进在湘西苗族山区。第一天宿营时,就听大队长宣告,很快就到四川东大门,前方的战友已经突破乌江防线,对重庆形成包围之势。同志们十分激动,久久难以入眠。 第二天也就是12月2日午后,部队正在行进,后面突然开来一辆吉普车,“嘎”的一声停在路边。一个中年首长打开车窗招手:“你们是哪个部队的?”一个绰号叫“小铃铛”的女战士反应快,大声叫喊:“是邓政委、是邓政委!”大家这才回过神来,高声回答:“我们是西南服务团重庆支队。” 邓政委亲切地说:“同志们辛苦了。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重庆前天下午已经解放了!”邓政委传来的特大喜讯,顿时使队伍一片欢腾。战友们将军帽抛向空中,齐声高呼,又手拉手跳起欢乐的舞蹈。 急电中央空运千亿平息风波 一到重庆,西南局第一书记兼西南局财委主任邓小平即把稳定金融作为入城后的当务之急,提出“一手抓接管、一手抓金融”。 魏老回忆说,邓政委远见卓识,组建西南服务团时,他就特别招收专门人才,成立4个财经大队,即税务大队、银行中队、房管大队、工程中队。 他记得,在挺进大西南的千军万马中,有一支装备特殊的军用卡车车队:全部密封,架着机枪护卫。车里装的就是在华北老区印钞厂印制的崭新人民币。这支车队日夜兼程,随着解放重庆的先头部队入城后的第6天就开进了城。重庆解放后第11天,1949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西南区分行、川东和重庆分行正式宣告成立。 魏老告诉记者,国民党的银元券和黄金外币被禁用,但我们手中的人民币还占领不了金融市场。随军运进城的人民币总共只有1000亿(旧币),但至少要有9000亿才能左右金融局势。缺口大,挤兑风起,局面比较被动。 实际上,邓小平对这些问题早已预料,在金融风波出现前就曾急电中央,火速空运一二千亿元来。形势很快缓解,排队挤兑的长龙渐渐消失了。重庆的经济血脉通了,大西南的经济血脉也通了。 在平息金融风波过程中,一些操纵银元黑市的银元贩子还兴风作浪,人民政府给予无情打击。魏仲云当时奉命组织学生游行,打击银元贩子。 采访札记 小平人生辉煌起点坐标 重庆是邓小平一生中十分重要的城市。 1920年,他在这里乘上客轮,走出巴山蜀水,远涉重洋,踏上革命征程。 29年后,他和战友刘伯承,统率千军万马,打了回来,一举解放重庆,主政大西南。 这29年,是多么艰难,又多么辉煌。按一般人的逻辑,现在是荣归故里,完全可以好好享受成功者的荣耀与甜蜜。但邓小平没有沉缅,没有陶醉。 广安离重庆近在咫尺。他当时没有回去,以后也没有回去。毛毛曾说:“父亲自己不回老家,也不让我们回去。他说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一个多么谦虚低调的人,一个多么伟大崇高的品格。 在重庆,邓小平稍稍品尝革命胜利的喜悦,就全身心投入经济建设的忙碌中,平息金融风波、修筑成渝铁路、建工人文化宫……在百废待兴的土地上,他一样样有条不紊地抓起来,一开始就展现出经国纬世的雄才大略。 看他建设大西南的卓越成就,就一点不会为他后来力挽狂澜,开创改革开放伟业感到惊奇。 山城的发展,得到了邓小平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他曾经多次提出,要“研究一下四川太大、人口太多、不便发展、不便管理的问题”。1997年,重庆直辖,掀开加快发展的新一页。 在重庆,记者四处都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长江边的南滨路,成为餐饮休闲的天堂,到了晚上更是灯火璀璨,分外好看。朋友告诉我们,南滨路边上的山,将一层层的盖房子,向世人展示典型的山城景象。车过长江大桥,又入隧道。司机说,这个隧道很快就没了,因为这座山要移开了……说者激动不已,听者欢欣鼓舞。 重庆,美丽的山城,记录小平人生辉煌的起点坐标。1952年7月,他二度出川,奉调上京。与1920年出川不同,这次迎来的征程更辉煌。他,成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历史回响 山城回荡伟人足音 重庆离广安很近。7月15日,连接两地的高速公路通车了,125公里的通途大道成为献给小平百年诞辰的一份厚礼。 山城人民深情怀念邓小平 记者6月底从广安到重庆采访时,高速公路还没通。我们租一辆车在川东山区艰难“爬行”,不到200公里竟然走了4个多小时。司机说:“高速公路一通,最多一个半小时,那时就方便了。”他打心底里盼望这份献给小平的厚礼。 一到重庆,记者即感到怀念小平的滚烫热潮扑面而来。在诗歌朗诵会“山城的怀念”上,一批诗人新作正激情朗颂,一批歌唱家正深情献歌,听众一下子被带入怀念伟人的浓郁氛围中。 重庆还发挥毗邻广安的优势,将怀念活动向广安延伸。重庆拿出巨资,在小平故居佛手山景区遍植绿树,方圆3公里,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重庆公园记录伟人爱民品格 在重庆采访,记者听很多市民说,如果没有当年邓小平的关怀,大家休闲学习就没有那么多的好去处。6月29日,阳光很烈,记者来到遍地绿荫的枇杷山公园,顿时感到一种沁入心脾的清凉。市民们带着小孩嬉戏玩耍,好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 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罗心福告诉记者,如果不是邓小平,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枇杷山公园。 原来,重庆解放,市委机关暂时搬进原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的私人公馆——王园,市政府进驻原国民党重庆市政府“渝舍”。两处皆亭台楼阁,风景迷人。党政机关进驻两处,实出无奈,当时能够容纳下重庆市党政机关的,也就只有这两处了。 “你们的群众观念哪里去了?这是脱离群众,缺少群众观念的官僚主义!”邓小平很有意见。他要求尽快设法迁走,还园于民。刘伯承也赞同。在二位首长的关怀督促下,这两处就成为现在的枇杷山公园和重庆市少年宫。 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审林明远问记者,有没有到过人民文化宫,那是邓小平亲自建议修建的。当年小平的比喻言犹在耳:“解放了,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打上了肉牙祭,这还不够,要让工人打上文化牙祭。”修建计划很快实施。邓小平亲自任命修建委员会主任,亲自审查工程图样和模型,还数次亲临工地视察。1952年6月,邓小平应邀亲笔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题写宫名。他一共写了好几遍,然后圈出自己满意的字供选。 小平地理·重庆 重庆,美丽的山城,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 1920年,邓小平在这里乘上客轮,远赴法国,踏上革命征程。29年后,他和战友刘伯承,率千军万马,一举解放重庆,主政大西南。 1952年7月,他二度出川,奉调上京,成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纪念 邓小平实现巴蜀人民数十年的心愿 修筑新中国第一铁路 7月暑运开始,成渝铁路异常火爆,趟趟满员。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依然活力不让。修筑成渝铁路,是邓小平主政大西南的杰作。记者这次到重庆,专门采访了当年参与修路的刘雅清老人。 修建成渝铁路,前清沉睡50年轧钢机派上用场 刘老今年92岁了,是原国家副主席张澜的大女婿。他出生于湖南一个书香门第,化学专业出身。1949年参加西南服务团,任技术大队政委。重庆解放后,作为军事总代表接管国民党农林、水利和工业等34个机构,接着负责筹组西南化工局。后来,他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用他的话说就是“为修建成渝铁路跑腿”。 托朋友再托朋友,记者终于找到了刘老。他说话已经不太方便,必须大声问问题,他才能慢慢回答。好在刘老的夫人张茂延女士在一旁帮他回忆。张女士是张澜的大女儿,今年83岁,但看上去只有60来岁。 刘老回忆,1950年1月5日中央财委召开会议,西南财委派他到北京参加。当时邓小平兼西南财委主任,有修成渝铁路之意,借此恢复生产,减少失业。刘老在北京见到了重工业部长何长工,以及副部长兼中央技术管理局局长钟林。他们积极支持四川建铁路。钟林建议,将鞍钢钢锭运到重庆轧成钢轨,得到苏联专家的支持。于是,前清留下来的沉睡了50年的轧钢机得以利用,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刘老说,修铁路需要大量水泥,他就负责恢复和扩建重庆水泥厂(原四川水泥公司)。这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企业,规模很可观。它是1935年由卢作孚等几个民族资本家集资120万元建成的。抗日期间,担负了国防任务。 考虑到它的历史贡献,以及与官僚资本的区别,刘雅清向西南工业部长段君毅和副部长万里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提出公私兼顾,不要破产这家水泥厂。就这样,水泥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 3万西南工兵部队,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修铁路 提起邓小平,刘老充满无限深情。他说,邓小平是四川人,对巴蜀人民近半个世纪来渴望修筑成渝铁路,改变蜀道难的心愿,一清二楚。成渝铁路好事多磨,从1906年开始,一直喧嚷了40余年,期间还发生了著名的“保路运动”,但经过清王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政府,始终没有建成。所以,新中国一成立,修成渝铁路就被提上日程。 1950年6月15日,邓小平亲临成渝铁路开工典礼。西南是大陆最后解放的地区,匪患特别严重。于是,3万西南工兵部队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抗美援朝后,工兵部队大都开赴朝鲜。留下的任务由民工接替。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邓小平激动挥毫:“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仅用2年时间,就完成了巴蜀人民在旧社会盼了40多年的心愿。 本版撰文 本报特派记者 段功伟 张蜀梅 摄影 本报特派记者 王昕伟 本版文章采写得到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图: 重庆解放后,邓小平与刘伯承在重庆复兴关留影。 邓小平、贺龙、王维舟在研究建设成渝铁路方案。 1951年国际劳动妇女节,邓小平在重庆检阅各界妇女游行队伍。 魏仲云追忆峥嵘岁月。 进军大西南示意图。 由邓小平题写名字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