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为何不相信特权车能被“管住”?(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09:25 人民网 | ||||||||
即使有省长过问了,即使交警部门下决心整治了,群众仍然对特权车能否被“管住”持质疑态度。这种态度,并不是偏见,也不是愚见,而是一种焦灼、关切、渴望和短期内难以消除的忧虑。这其中,实在大有深意,值得回味。 群众的不信任,实际上道出了一个社会现实——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权力仍然至上、人情关系错综复杂,距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在“法大”还是“权大”的博奕中,因为种种的原因,我们在一些地方看到的,也还是法律孤单、落寞的影子。正因为如此,纵使有法律和制度的强力支持,法律的执行者仍然会对“权力”心怀谨慎,甚至放弃原则,惟马首是瞻,异化为畸形的敬畏。一位交警大队长的话有代表性:现在什么都要讲关系,交警部门也有很多事要求人,你把各种有权力的关系都得罪了,怎么生存? 应该看到,车子本没有错,特权车的背后,是有特权的人,是某些人赋予车子交通工具之外的身份、地位、权力等等方面的象征意义。对特权车的治理,必然触及某些权力人物的利益。纵使这种利益无关其生活、工作和发展,也会因为“面子”原因而毫不相让。因此,能否彻底治理特权车,关键在于要有一种制度对这种利益产生足够的威慑力,关键要有一种制度能对滥用特权的行为进行问责。但是,老百姓看不到这种制度的作用,即使各地都在治理特权车,也大多“光打雷、不下雨”;即使有对特权车进行处罚的,也只是“只触皮毛、不伤血肉”。 特权车只是特权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群众不相信特权车能被“管住”,实际上是对当前以公权名义而行使特权的客观环境能否得到改善的一种不信任。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还是看到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尽完善,权力监督的环境依然没有完全“净化”等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致使“人治”现象依然存在,“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问题屡屡出现,导致公权私用、滥用和权力的寻租。 一个成熟的、现代的社会,应是一个有序的社会,而特权的存在,往往会破坏正常的秩序和规则,给社会带来危害。从群众的不信任中,我们应该反思:对于特权的治理,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不仅隔靴搔痒,而且治标不治本。2004年08月04日09: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