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问题困扰中国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12:57 青年参考 |
今年夏天中国最热门的话题当然是酷热了。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各发电厂都超负荷运转以满足需求增长的步伐。此外,某些地区还出现了严重的干旱,这使人们再次关注起长期困扰中国的缺水问题。 缺水令中国的农民和政策制定者们头痛不已,而境外的粮食交易商们则希望,日渐枯竭的水资源能使中国进一步提高谷物的进口量。今年前5个月,中国进口了价值5.86亿美元的谷物,高于上年同期的4.44亿美元。但是,战略需要限制了中国的进口规模。仔细分析一下,就能明白中国政府在安排经济和战略重点上面临的压力。 中国政府运用了各种行政手段试图解决缺水问题,如提高水价以及向效率更高的私营企业调配等。污水处理厂和宏大的南水北调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兴建也将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近年来还允许农民不再种植粮食,而是转向水果和蔬菜等高附加值的作物。此举旨在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村地区的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同时缩小国内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 经济学家们指出,虽然种植水果和蔬菜需要更多的水,但这些作物占用的耕地少,因此还是存在节水空间的。进一步降低粮食的种植面积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维持、甚至降低农村的耗水量。世界银行驻北京的农业专家尤金·伏格乐说,如果中国进口1000万吨粮食,中国北方地区的用水缺口就将减小一半。 解决办法似乎很简单:进口更多的粮食,自己少种一点。如此一来,农民的收入上去了,国内的水资源危机也能得到缓解。但问题可没那么简单。出于战略考虑,中国政府坚持认为中国自己必须生产足够的粮食,以免受制于人。 尽管如此,海外的粮食生产商和贸易商仍有一定的业务空间。伏格乐说,中国的目标应当是90%的主粮供应实现自给自足。这就意味着中国每年要进口3000万~4000万吨粮食,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缺水问题。 大豆等其他一些作物则没这么敏感。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肉类食品的消费量空前高涨,预计海外大豆生产商的前景也将一片光明。美国大豆协会驻北京负责人菲利普·兰利认为,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到2010年有望达到3000万吨,主要用作动物饲料,或是加工成食用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