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百业凋零到“中部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5日10:48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城镇居民首要考虑的是吃饱穿暖;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城镇居民向往的“4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上世纪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在城镇已基本普及;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家用电器进入更新换代阶段,电话、空调、音响、摩托车取代老“4大件”进入居民家庭;新世纪开始,手机、电脑开始普及,住房、汽车成为消费热点……55年时间,湖南人口从1949年的2986.83万发展到了2003年的6662.3万,人口翻了一番。从2986.83万人口难以温饱到实现6662.3万人逐步奔小康———湖南55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

  1949年,湖南省40%以上的土地荒芜,农业歉收;工业基础薄弱,全省只有几家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手工作坊和工场手工业;工商企业纷纷停产、倒闭;铁路、公路破坏严重,交通运输阻塞;邮电通信网络支离破碎,设备极其落后;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194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仅17.6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59元,农业总产值15.84亿元,工业总产值3.18亿元。公路通车里程仅3142公里。

  经过55年的发展,到2003年,全省GDP实现了4633.73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262倍。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7247元,比1949年增长了123倍。全省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1.4%;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省60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03亿元,农产品商品率达到了62%;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3.5%;全社会货物周转量实现1368.17亿吨公里;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0.14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8148倍;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6.3亿元;2003年末全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9家,年末股票市价总值859亿元。

  工业方面涌现了一批像“湘酒鬼”、“芙蓉王”、“远大”、“中联”、“三一”、“益鑫泰”、“中国虎”这样的品牌企业和产品;零售业态呈现了国际性商业企业、全国性商业企业以及区域性商业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刷新了国内大中城市零售开放步伐的纪录。

  而区域经济中,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展顺利,2003年长株潭三市GDP为1578.36亿元,成为中部经济亮点。据2003年湖南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02年湖南省GDP在全国排名第12位。

  5大发展时期奠定经济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经济建设主要经过了5大发展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0-1956)。这一时期,各级地方政权迅速建立起来,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城市迅速恢复了倒闭企业的重新生产和经营,通过“三反”、“五反”,整顿了社会秩序,制止了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从1950年至1956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6%,全民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达9.1亿元。

  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从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1966年,全省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10年中,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59.9亿元,平均每年投资近6亿元。但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陷入3年困境。从1962年起,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关停并转了1000多个企业,压缩下放职工53.9万人,调整了党在农村的政策,从而渡过了难关,全省经济重现生机。其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年均增长4.2%。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虽然此间全省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但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其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7%,年均增长5.7%。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6-199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从最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走出了一条史无前例的改革发展之路。1992年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调控的功能大大增强,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国民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其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6倍,年均增长9.5%。

  经济高速增长期(2000年至今)。主导产业的加速扩张带动GDP的高增长。2000年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2003年湖南省制造、冶金、机械、化工、能源等重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了60%以上,标志着湖南省工业已经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加速发展阶段。2001年11月,湖南第八次党代会作出了“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决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拐点。新型工业崛起,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全省投资持续增长,并做到了冷热兼顾。居民收入持续上涨,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很快。

  长期高速增长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 经济政策与居民最终消费结合最紧密的时候,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时候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78年,由于实施“先生产、后生活”、“高积累、低消费”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进程缓慢。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处于保温饱的低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也较慢。改革开放后,我省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开始占到了重要位置。

  正是因为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才带动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排浪式的消费需求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建设和生产的发展。

  近20余年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经济政策与居民最终消费结合最紧密的时候,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时候。上世纪70年代末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推行,解决了“吃”,80年代初的轻工业“六优先”发展政策解决了“穿”,80年代中期加快家电普及解决了“用”的问题,随着居民“吃———穿———

  用”各项消费需求逐一满足,在实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也只有消费需求的增长,才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最终动力。文/本报记者谈金燕 实习生 覃晓园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